非标投资增长实际是与特定环境下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相关的。长期来看,会逐渐恢复常态,带来非标融资需求下降。
对话资管30人
尽管受到疫情影响,理财子公司的筹备和建设仍是银行资管的头等大事。
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上海银行资管部总经理武俊。他透露,上海银行理财子公司的前期推进工作如期进行。
上海银行2019年初公告设立理财子公司。截至2019年底,理财规模达3048亿元,同比增长21%。作为头部城商行之一,上海银行对理财子公司的规划、设想对于全国大量中小银行而言或许更具借鉴意义。
据武俊透露,产品创设方面,上海银行目前已经初步建立了涵盖四个序列的“金字塔型”产品体系,产品净值化转型也在稳步推进。目前,该行净值型产品占比约三分之二。
武俊。资料图
理财子公司产品有别于基金
《21世纪》:上海银行对理财子公司是如何定位的?未来重点打造哪些特色产品或业务?
武俊:我行对于未来理财子公司的定位是,结合母行资源禀赋,对标先进资管机构,完善产品服务模式,提升客户服务水平,成为一家服务专业化、产品多元化、能力智慧化的市场化资管机构。面向母行,发挥子公司功能,服务好母行财富管理战略,拓展母行投融资功能和金融服务能级;面向市场,依托丰富的产品策略和产品线,建立核心竞争优势。
未来理财子公司将围绕成为母行理财产品的主要供给者来打造特色产品,在整个集团财富管理布局下,基于对零售客户的全景视图,深挖客户需求,以提升客户服务能力为目标打造产品体系,形成特色产品。
围绕成为母行综合金融服务的重要参与者来构建业务特色,聚焦科创金融、供应链金融、普惠金融等银行特色领域,及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银行重点区域核心客户的债权类、权益类融资,满足客户在传统信贷之外的多元化投融资需求,同时有效支撑产品布局。
《21世纪》:上海银行未来理财子公司的产品体系是怎样的?
武俊:从同业来看,新成立的理财子公司均在原有固定收益类产品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产品类型,形成以固收类为主,权益类、混合类策略为辅的产品体系。
围绕客户需求,我行初步构建了涵盖“稳健、平衡、成长、进取”四个序列的“金字塔型”产品体系,四个序列所对应的风险层级由低到高。低风险层级产品以配置纯固收类资产为主,投资风格稳健、安全性高。随着风险层级的上升,根据投资者差异化偏好,逐渐提高权益、量化、衍生品、跨境等不同策略的比重。“金字塔”上部则属于风险分层最高的产品,预期收益弹性更大。
《21世纪》:子公司产品形态相比传统银行理财和基金公司产品有何特点?
武俊:子公司产品在估值方式、运作模式、信息披露上均与传统理财不同。与基金公司产品相比,短期来看,银行系理财子公司将延续稳健的运作习惯,投资风格偏固收和固收+。但从长远来看,为了更好地服务投资者,理财子公司的产品也将日益多元和丰富。
现金管理产品整改有四大影响
《21世纪》:规范银行现金管理类产品的征求意见稿已经出台,整改压力和影响怎样?
武俊:2018年资管新规发布后,理财投资已经呈标准化趋势。该征求意见稿若正式实施,银行理财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现金管理类产品所投资产的资质、期限等方面加强管理。目前,包括我行在内的不少同业机构,制定了分步调整计划,成熟一批调整一批。总体来看,现金管理类产品转型并不会给银行理财带来十分巨大的压力。
现金管理类产品监管政策的出台是一个大变化。主要带来四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关于现金管理类产品规模。由于运作条件受限,现金管理类产品收益将下降,部分投资者会流失,产品规模会受到一定影响。但也要看到,由于现金管理类产品持有期限灵活,对流动性要求高的客户不一定会因为收益而改变原来的配置习惯。
二是关于银行理财总体结构。目前认购银行理财的投资者,对银行理财的认同度较高,加之客户的主账户在银行,银行天然有结算便利的优势,即便由于收益原因降低现金管理类产品配置比例,多数也会转向银行其他理财产品。
三是关于同业间同类产品的关系。监管标准一致势必带来现金管理类产品收益率向货币市场基金趋近,面对监管标准、收益水平趋近的货基竞争,银行理财会通过提升现金管理类产品的功能、服务与品牌,来凸显差异化优势,对整个行业是好事。
四是关于转型期间的市场影响。现金管理类产品转型的方向是在资产配置类型、比例、期限以及杠杆等方面与货基整体上达到一致,这中间是一个资产转换过程。如果整个行业节奏有序,并且在流动性宽松的市场环境下进行,对货币市场、债券市场等相关市场形成的系统性扰动就相对可控。
《21世纪》:银行理财的整改节奏如何?
武俊:在产品端,针对不同类型老产品,分别通过自然到期、缩量续接、发行新产品承接等方式有序压降。目前总体符合计划进度,保本产品在过渡期结束时基本能够“清零”。
在资产端,对于2020年底之前不能自然到期的少量长期限非标债权和未上市股权类资产,综合采取市场转让、协商退出、通过符合新规要求的产品对接等方式妥善解决。
委外管理人遴选看重三方面因素
《21世纪》:未来子公司自己投资运作和委外怎么配合?将来与非银合作怎样展开,遴选管理人有哪些标准?
武俊:基于客户分层分类,我行已经建立了综合考虑流动性偏好、风险承受度、收益要求等几大维度的产品创设流程,并结合“固收+”策略搭建了组合管理框架。目前的思路是,依托以大类资产配置为核心的投研支撑,丰富投资策略、创新产品服务。比如权益投资,起步阶段会与优秀的非银机构合作。
就与基金公司合作而言,会遴选优秀的公募进行合作,内部已经建立了规范的流程、方法和体系,并采取名单制管理、动态调整。
在对外部机构资质条件进行尽调和考察中,结合定量与定性的标准,重点关注三个方面:
首先看管理人资质、管理团队和投资风格。管理人资质涉及管理人公司治理结构、管理人持续的综合排名以及管理人持续的创新能力。在管理人选择的基础上,具体考虑团队的稳定性、投资策略的稳定性以及投资理念与理财的吻合度。
其次,评判两大核心能力,即投研能力和风控能力。具体包括投研体系、对大类资产配置的支撑、投研细分的专业度,内控体系、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管理工具的应用程度。
再者,考察过往的业绩和合作的历史。理财投资合作并非一定要选择当期收益最高的机构,而是要考虑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结合投资目标选择最合适的管理人。
《21世纪》:未来子公司非标怎么投?长期来看,理财子公司怎么解决长期资金来源问题?
武俊:整个资管大趋势是往标准化方向发展。
首先,非标投资增长实际是与特定环境下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相关的。房地产、地方城投存在这样的需求,但现在都在往标准化方向转变。长期来看,会逐渐恢复常态,带来非标融资需求下降。
其次,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目前确实有难处。因为要同时推进净值化和长期化,现有产品期限较短,产品体系中长期产品占比偏低,导致非标期限错配受限制之后,供给和需求匹配不上,不能适应客户长期限融资需求。但是这个矛盾不会长期存在,随着直接融资市场扩容、客户对长期限产品认同度提高,与长期融资需求对接的期限和风险匹配的产品规模会逐步上升。
《21世纪》:疫情冲击市场和经济,利率持续下滑,如何判断未来市场走势和大类资产配置?
武俊:债券市场方面,在银行间市场资金合理充裕的条件下,短端利率有望继续保持较低水平,而在财政政策发力、债券供给增加、经济基本面逐步企稳的预期下,长端利率或将出现震荡。理财资金进行债券配置时,需控制好久期,保持合理的杠杆率。
从权益市场来看,经过疫情这波压力测试,整体下行空间已经不大。无论纵向与历史水平比较,还是横向与外部市场比较,A股市场都有较好的战略配置价值。去年以来,大家都在谈结构性机会,在新基建、生物医药、信息技术、大消费等孕育新增长动力的领域,一些行业龙头价值会越来越凸显。
(作者:方海平 编辑:马春园)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