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财快评之专家看两会:新型城镇化为城乡平衡发展插上翅膀

南财快评李春顶,林欣2020-05-24 19:57

“两新一重”是今年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扩大投资的重点和方向,内涵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在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上,报告明确提出应大力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以适应农民日益增加的到县城就业安家需求。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9万个,支持加装电梯,发展用餐、保洁等多样社区服务。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特征的城镇化,将推动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的协调发展和互促共进。新型城镇化概念首次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定位于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和撬动内需的最大潜力。随后,党中央和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今年亦是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收官之年,4月3日国家发改委印发了《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提出了要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目标。 

政府工作报告中有重点的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直接目标是扩大国内有效需求,应对疫情带来的冲击,为经济增长增添动力。同时,加强以提升县域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为重点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还具有其他重要的作用和功能,将为城乡平衡和融合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第一,加强县域经济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助于城乡协调发展。目前我国大中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远超过了中小城市和县域城镇。县域经济的发展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和不足: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能力有待提升,在此次应对疫情的突发事件中也体现了以县域经济为代表的小城市公共卫生应对水平的欠缺和不足。二是吸纳农民到县城安家乐业的能力不够,不仅体现在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上,还表现在创造就业能力不足。同时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使失去土地的农民转为非农户口较为困难,另外缺乏有效的社会保障也使农民无法享受城市低保等城镇待遇。三是忽略了县域经济的特色发展和生活质量的实质改善。很多地区只注重县域城市和乡村外观上的美观,内在的居民生活水平没有得到有效提高。四是缺乏规划,导致不少县域城镇没有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确的城镇体系和空间格局。基于这些背景,县域经济亟需进一步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助推城乡协同和平衡发展,同时为进城农民创造更好的环境。 

第二,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保障。新型城镇化有助于改善中小城市和农村的生活环境、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使农民在从事田野工作的同时享受城市文明的乐趣,提升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同时,新型城镇化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建设将推动中小城市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的建设,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推动了农民在城镇安家,为疫情下受到影响的农民工或农业从业人员稳定生活和就业提供了机会。 

第三,加大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增加政府投资和扩大内需的行动,将为城乡经济增长和就业带来更多和更大的机遇,同时改善了城乡面貌并切实提高了生活质量和水平。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正由速度向质量转变,新一轮建设将统筹城乡发展,释放城镇化发展红利,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圆满收官。“两新一重”相互融合和相互促进,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增加“新基金”和重大工程的分量,共同推动稳定经济增长和就业。 

总之,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是针对当前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和需要而做出的重要战略性抉择。不仅为增加投资、扩大内需和推动经济增长而“添砖加瓦”,更重要的是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和水平、助力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李春顶为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经济贸易系主任;林欣为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本文为中国农业大学“世界经济新格局”青年科学家创新团队专栏文章。)

(作者:李春顶,林欣 编辑:李靖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