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聚焦公共卫生议题 建议完善“平战结合”应急体系

2020两会聚焦朱萍2020-05-27 07:00

随着国内进入疫情常态化防控阶段,如何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成为今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要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据央视从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秘书处了解到,到大会主席团决定的代表提出议案截止时间5月25日12时,大会秘书处共收到代表提出的议案506件。其中,关于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体系的代表议案数量多,约占议案总数的四分之一。

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这些议案和提案主要涉及完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立法;建设完善的防疫信息网络和平战结合的防控体系;增强各级地方政府和医疗机构的应急能力等多个方面。

此前,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一场“委员通道”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也表示,这场大疫之后应痛定思痛,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全国两会前夕,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江西省委会副主委、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张伟建议设立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构建“平战结合”的防控体系。

与此同时,在2020年“声音·责任”医药卫生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座谈会上,针对目前我国公共卫生基础设施不足,应急应用物资处理模式单一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董事长于清明提出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立体防控体系,统筹考虑平战结合的双重需要,实现应急应用物资的多级储备模式。

构建“平战结合”防控救治体系

5月20日,就在全国两会开幕前一天,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坚持平战结合”,既要满足“战时”快速反应、集中救治和物资保障需要,又要充分考虑“平时”职责任务和运行成本,推动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发展。

今年全国两会上,“公共卫生”是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热点议题,许多非医疗卫生界的代表委员也就如何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出了议案、提案。

如全国政协委员、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在提案中表示,目前国家传染病应急系统存在感染科人财物缺乏投入、人才流失严重,院感防控准备不足、技术能力薄弱,医疗公共卫生应急储备不足、平战转换薄弱以及疫情防控信息传递不足四大瓶颈,亟待突破。

沈南鹏建议以战略高度重新定位传染科系在医疗体系的位置,整体提升预防和应急能力;积极利用科技手段提高院感预防能力;建立严谨务实能打硬仗的传染科平战转换机制;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基于医院和疾控中心的分布式传染病报告数据共享网络。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上海市委副主委、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朱同玉在上述座谈会上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我们暴露了很多短板,尤其是在救治方面,例如一些千万级人口规模以上的大城市没有真正像样的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朱同玉也以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在此次疫情中的表现举例。“上海2003年建立了公共卫生临床中心,2004年投入使用,有五百亩的土地,在这次疫情中也发挥了比较大的作用。患者救治方面,没有打扰上海市中心的任何一家大型三级综合性医院,所有患者基本96%收在我们这边,只有4%不到的儿童患者收在儿科医院。”

就此,朱同玉建议在全国各大城市尤其在千万级人口规模以上的城市布局国家应急医学或者是战略储备中心。平时这个中心可以做一个一般性的综合性医院,一千到两千床位的综合性医院,可以自己生存,在战时能够迅速扩展到五千张床位左右的规模。“我们在地下可以布局两千到三千张床位的地下战备性质的医院;我们汽车开吊,地面上可以马上升级床位,像以色列的地下医院一样。”

针对这个“平战结合”的医院,朱同玉说需要具备三个属性,首先要有超强的机动能力,能够在几小时几天之内扩展到几千张床位的水平,这可以为市中心大型的三级综合性医院腾出两个礼拜预备的时间。

另外,还要具有科学中心的功能,需要有战略储备物资及科研能力,能够迅速破解病原体,能够在疫苗研发、药物研发等方面有所作为。能够迅速地破解病原体,能够在疫苗研发、药物研发等方面有所作为。

最后需要有超强的综合能力。“传染病医院不单是简单的治疗传染病,从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经验看,我们需要有非常强的综合能力。例如,我们医院在平常有四台ECMO,临时又采购两台,这使得ECMO的相关治疗技术都能在我们医院使用。”

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和调配综合体系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应急医疗器械等物资准备充足,但并不是所有医疗机构都有充足的准备。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董事长于清明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了此次疫情防控中暴露的问题,如应急医用物资不足,我国应急医用物资储备模式单一,与经济发展、人口结构、流行病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自然灾害发生的频次、特点及影响的程度不相适应。

另外,各级物资储备的标准、品种和数量不统一,家底不清,没有形成资金、产能、技术、信息相结合的综合储备体系。

与此同时,应急物资调配不系统、不及时,医用口罩防护服等属于特殊商品,按照医疗器械管理,面对突发性需求和春节假期货源短缺、生产启动慢、产能不足、运输迟滞等问题迅速凸显,生产供应产业链协同性差,并且各级储备信息沟通不够及时,难以形成各地储备品种的联动调配,有效互补。

于清明还指出,在此次疫情中还出现应急物流管理效率不高,应急物流指挥能力不足,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生产的原材料、设备与生产企业跨省分布,疫情期间封城堵路等管控手段造成区域间的物流不畅,物流成本增高,手段复杂,时效性差。”

为此,于清明提出了多个建议,如建议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立体防控体系,即联合发改、工信、卫 健、市场、公安、交通、农业等相关部门以及重点的省份、重点的机构、企业建立指挥有力、责任明确、响应迅速的公共防控体系。

“统筹考虑平战结合的双重需要,军体结合,构建应急应用物资的战略储备体系,实现常规储备和战略储备的流动储备的动态调整机制,日常保障防病需求,保持医用物资合理流动,避免资源浪费,应急急救迅速响应的国家指挥;实现应急应用物资的多级储备模式,建立基础信息实物、资金、产能等多模式储备,并完善储备的品种、规格、数量、时间等标准,这里面我们要建立一套相应的体系。”于清明指出。

与此同时,于清明还建议建立应急物资指挥供应链平台和应急通信保障系统,利用现在的高科技基础我们能够保证实现多赢的局面,并且建立应急物资管理机构和专业队伍,建立权责集中的应急物流指挥中心,指定国内配送完整齐全的大型企业来实行应急的统一配送、统一管理、充分控制、风险监测并且加强演练。

建立社会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除了要补齐防控救治、应急物资储备和调配等短板外,代表委员们还认为在重大公共突发事件中,应建立相应的社会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提出,要加强完善重大公共突发事件包括疫情、灾情的社会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社会心理是社会意识的一个表现,反映人们对社会现象普遍的感受和理解。这次疫情发生以来,由于疫情迅速蔓延,刚开始整个社会没有准备好,医疗资源的紧缺,各种信息铺天盖地而来,对普通民众带来恐慌情绪,面对疫情做好舆论引导,情绪疏导,加强科普教育我觉得至关重要。”葛均波指出。

为此,葛均波建议把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防控和防御放在第一位,建立权威的信息源,增强公众环境卫生意识为突破口,建立良好的心理行为屏障,并且以社会资源为鲜活内容,提高公众战胜疾病的信心。“政府应该做好准备,做好心理干预,在公众层面上能够让我们提高面对重大疫情的干预能力。”

全国人大代表、中韩(武汉)石化炼油二部班长马少斌也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提交了《加强宣传教育,建立和完善社会心理干预机制的建议》。

马少斌表示,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疫区公众不同程度存在焦虑、恐 慌,甚至失望、愤怒等负面情绪,这些情绪随着疫情的发展而增长,暴露出我国在重大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和不足。

他认为,心理健康决定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石。要加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宣传教育,让公众及时了解真实情况,掌握有效的防范知识和手段,避免产生恐慌心理。心理危机干预不能等到事后再进行,应与应急预案同步实施,并根据实际情况的改变同步调整。

马少斌还建议,多渠道、多方式普及应急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公众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自我保护能力,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消除不必要的恐慌,减少因心理失衡而造成的自我伤害。

马少斌表示,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心理干预机制,这是应对危机、尽快控制局势的重要手段。心理援助和干预可以减轻急性应激反应的程度,对那些比较严重的受害者进行早期的心理干预能够阻止或减轻远期心理伤害和心理障碍的发生率,对已经出现远期严重心理障碍的人员进行心理治疗可以减轻他们的痛苦水平,帮助他们适应社会和工作环境。因此,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和发生后,有组织、有计划地为受害人提供心理援助和干预是非常必要的。

全国人大代表、涿州市刁窝镇刁四村卫生室乡村医生周松勃也建议,应将心理干预救援纳入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整体部署,建立健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疏导与危机干预救援体系,及时对公众进行心理疏导和情绪安抚。

“要对现有各类心理健康服务资源进行整合,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服务专家库和志愿团队,并根据他们的专业领域,对其服务重心进行合理划分,分层次、多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形成专业合力。”周松勃代表说,要对受援人群分级、分类,结合不同群体在不同阶段的心理需求,及时提出相应的心理援助策略。(编辑:徐旭)

(作者:南方财经全国两会报道组 朱萍)

(作者:朱萍 编辑:徐旭)

朱萍

资深记者

关注医药(上市公司)、机械制造。擅长深度调查,开得了挖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