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迈普医学董事长袁玉宇:建议加快“医疗新基建”投入

2020两会聚焦南方财经全国两会报道组,李振2020-05-27 19:58

袁玉宇呼吁,对创新产品建立适度的保护政策,不要在带量采购过程中“误伤”优质的创新产品。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广州迈普再生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迈普医学”)董事长继续围绕科技创新体系、产业生态建言献策。

2020年新冠肺炎考验下,我国第一时间分离鉴定出病毒毒株、明确病毒全基因组序列,更及时分享抗疫科研成果,为全球抗疫做出了积极贡献。袁玉宇指出,抗疫过程中,医疗器械产业和创新产品也发挥了非常大的价值。

但他也发现,当前我国科技创新体系存在的不足问题仍亟待突破,如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企业创新动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等;在抗疫过程中也暴露了高端医疗器械核心技术仍被国外垄断等短板。

袁玉宇认为,后疫情时代反而更需要冷静思考,如何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推进创新与产业衔接,如何推动源头创新与产业、市场更紧密结合等。“医疗科技创新与医疗产业发展,涉及创新体系和产业人才支撑、政府采购审批、市场准入机制等方方面面。

建议加快对“医疗新基建”投入

疫情过后,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基建”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能。目前,“新基建”主要指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如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

在袁玉宇看来,医疗器械也已在“新基建”领域渗透,特别是远程医疗、远程诊疗数据共享等新兴医疗信息科技手段,在抗疫过程发挥出了重要作用。

但他也注意到,随着国家对科研投入的不断加强,大量的技术有待转化,而目前转化效率不高,其中重要的原因,是缺乏专业的转化共性平台。

因此,袁玉宇在审议发言时建议,应加快“医疗新基建”投入,将医疗器械转型升级所需要的共性平台建设重点加入到新基建中去,这样有助于补齐我国医疗产业结构短板,打造医疗产业发展升级的创新链条,以更好的应对未来可能的挑战。

呼吁打破人才流动“玻璃门”

袁玉宇多年来一直从事医疗领域的产业创新工作,从一名基础研究人员转到从事技术成果转化,变成一名技术创业者、民营科技企业负责人。

他在推动产业创新过程中发现,创新驱动本质上就是人才驱动,而要营造优质的创新人才生态,必须首先打破人才流动的“玻璃门”,同时培养产业创新复合人才。

袁玉宇认为,要打破人才流动的“玻璃门”,需要鼓励科研院所人员创业的同时,鼓励创新型企业的研发人员、或者具有产业开发经验的科研工作者,以全职或者兼职的方式,到科研院所从事应用基础研究工作,推动人才的双向流动。通过人才的流动,促进人才的交叉互动,促进人才生态的形成及完善。

医药要降价不能“误杀”创新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袁玉宇认为,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前提一定是企业的创新产品能够在市场上获得成功,企业感受到创新带来的价值,从而有更大的动力再投入研发,实现良好循环。

他拿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产品举例,创新型产品从立项、研发、临床、注册等需经过长期的投入,科技企业付出极大的人力、资金和五年以上的成本,但要想在市场上使用,后面还要经过各地的招标采购、带量采购过程。

他发现现有招标体系有两个特点,一是原来用谁就招谁,二是价低者得。“创新产品效果好,成本更高,自身生产工艺更复杂,企业要想中标必须要将利润压得更低,甚至为了活下来长期没有利润、难以成长。长此以往,企业会形成创新不如仿制,失去创新动力,最终导致整个产业创新发展的停滞。”

现在国家在大的医保改革和控费的情况下,降价是一个主调,怎样能更科学地进行管控,而不要对创新进行一些‘误杀’,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挑战。”袁玉宇为此建议,对现在的医疗器械招标采购政策优化调整,对创新产品建立适度的保护政策,不要在带量采购过程中“误伤”优质的创新产品。

(作者:南方财经全国两会报道组,李振 编辑:李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