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学习笔记之三丨必须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政绩观

学习笔记张立伟 2020-05-28 11:52

习近平总书记5月22日在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这一点都始终不渝、毫不动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也是对党的奋斗历程和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并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落实到做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去。

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公共卫生事件。疫情又对经济产生了冲击,与此同时,世界经济严重衰退,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国际贸易投资萎缩,中国所处的外部环境面临高度的不确定性风险。

面对这一系列重大挑战,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并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落实到做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去,是对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生动实践。

“人民”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代表团重要讲话的核心关键词。他指出,“在重大疫情面前,我们一开始就鲜明提出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在全国范围调集最优秀的医生、最先进的设备、最急需的资源,全力以赴投入疫病救治,救治费用全部由国家承担。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

疫情防控工作依靠人民、全民参与,才能以更小的代价取得阶段性胜利。在这次疫情防控斗争中,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全国动员、全民参与,联防联控、群防群治,构筑起最严密的防控体系,凝聚起坚不可摧的强大力量。广大人民群众识大体、顾大局,自觉配合疫情防控斗争大局,形成了疫情防控的基础性力量。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虽然我们在较短时间内有效控制疫情,但也付出巨大代价,一季度经济出现负增长,生产生活秩序受到冲击,但生命至上,这是必须承受也是值得付出的代价。这次疫情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较大冲击和影响,但某种程度上也孕育了新的契机。

我们要看到,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5月23日,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经济界联组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他要求,落实好“六稳”、“六保”任务,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确保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推动我国经济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实事求是,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而是将稳就业保民生,决战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主要任务。5月22日,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解释,世界经济衰退已成定局,我们受到的影响有多大、有多深,还有很多不确定性,“如果我们硬性定一个,那着眼点就会变成强刺激、抓增长率了,这样不符合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宗旨,我们一直在讲不以GDP增长率论英雄。‘六稳’‘六保’,我们追求的是经济的科学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追求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美好生活。其实在追求这些的时候,也会间接推进国内生产总值降幅尽可能减少,但着眼点着力点不能放在GDP增速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要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实际问题,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努力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也就是说,必须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政绩观。

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深情讴歌伟大的中国人民、伟大的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鲜明强调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立场,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强调“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无论身居多高的职位,都必须牢记我们的共和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

“我是人民的勤务员,是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发展的指导思想,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殚精竭虑、夙夜在公,引领中华巨轮不断破浪前行。

(作者:张立伟 编辑:欧阳觅剑)

张立伟

首席评论员

21世纪经济报道首席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