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学习笔记之四丨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至关重要

学习笔记庄宇默 2020-05-29 21:36

习近平总书记5月23日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经济界联组会上强调,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至关重要。“六保”是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重要保证。要全面强化稳就业举措,强化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帮扶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做到粮食生产稳字当头、煤电油气安全稳定供应,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障基层公共服务。同时,要在“稳”和“保”的基础上积极进取。

国内的新冠疫情防控阻击战已经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其他一些国家疫情仍在蔓延,国内防疫转入常态化阶段。目前生产生活虽然在逐渐恢复正常,但经济恢复仍需要一个过程,尤其是那些人群聚集消费的行业受到冲击,需要逐步缓解。

在这一背景下,2020年4月17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六保”(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与2018年7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的“六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共同发力,成为在防疫常态化时期保障基本民生的有力举措。

就业问题在“六稳”和“六保”中都位居首位,足见当前保持经济平稳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头等大事是尽量降低失业率。相对而言,大型企业底子较厚,尤其是重视员工保障的大中型国有企业抵抗风险能力较强,比较困难的是那些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的中小企业。例如,影院和剧院等行业在疫情防控情况下较难恢复正常营业,这种困局影响到产业链的其他部分,尤其是提供服务的一些小企业。在诸如此类的领域,也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失业和人才流失的情况。保就业的关键是为中小企业的运营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这也是“保市场主体”的重心所在。一方面,中小企业应对危机需要企业自身灵活调整,以及产业链上下游与行业内的相互帮扶;另一方面,各地政府对中小企业有必要因地制宜,释放更多的扶持措施,尤其是采取措施鼓励企业保就业,将中小企业扶持政策与保就业紧密结合起来。

同时,“六稳”与“六保”政策出台的背景又有所不同,针对的问题有些差异。大致而言,“六稳”更关注改革开放和宏观经济在国际交往受限、一些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一些国家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的新情况下的稳定发展,关注的是整体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发展质量的持续提升;“六保”强调的是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保障基本民生的重大事项,体现了非常时期的底线思维,重点关注的是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稳定和保护。防疫常态化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结合“六稳”与“六保”,在两个层面同时着力,二者不可偏废。

“六稳”与“六保”的背景和针对性有差异,二者用力的方式也有相应的差异。二者的配合发力,是各有侧重的相互促进。“六稳”落实的关键是既勇于斗争,又善于开拓。所谓在顺境时要节制谨慎,在逆境时要勇于开拓,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也是如此。在逆境时不勇于和善于开拓,就会日益被困难所局囿。一方面,对于个别国家的单边主义霸凌行为,要敢于“有理、有利、有节”地斗争,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另一方面,要善于开拓,东方不亮西方亮,坚持开放,扩大“朋友圈”。

“六保”落实的关键则是扎稳基本盘,有备无患,不乱阵脚。继续做好防疫工作是“六保”顺利落实的前提,经历此前的武汉保卫战和湖北保卫战之后,在防疫方面已建立起较为有效的反应机制,为经济工作的“六保”提供了社会基础。经济工作的“六保”需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同时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此次中央决定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新增资金全部转给地方,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主要用于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包括支持减税降费、减租降息、扩大消费和投资等,强化公共财政属性,决不允许截留挪用,将“六保”工作作为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来推进。

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体现了非常时期应对挑战的传统智慧,“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解决农业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重点从农产品结构、抗风险能力、农业现代化水平上发力,有望化危机为转机,将应对疫情挑战的努力,变成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作者:庄宇默 编辑:欧阳觅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