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非遗”贫困县再发现丨甘肃两当县:两当号子,在秦岭深处吼唱
锦绣是21世纪经济报道的一个公益项目,2012年起通过走访报道等致力于贫困地区“非遗”再发现。以下2篇报道原发于2014年6月30日,记者许伟明甘肃两当县走访摄影报道。
2014年6月30日《21世纪经济报道》锦绣版
【21世纪经济报道2014.6.30锦绣版·两当的价值系列报道之1】
两当号子:在秦岭深处吼唱
一
10月底,秦岭南麓依然处在雨季。这里处在中国南北分界,深秋的暖湿气流仍在北上,受到秦岭南坡的阻挡和抬升,形成了连阴雨。
店子村村民吼唱两当号子
峡谷深邃,山腰总是凝聚着白雾,山上的灌木叶子在雾气朦胧中泛着醒目的红色。
店子村,位于两当县风景最美丽的“云屏三峡”深处。村里正在举行一场喜宴。土地和天气一样潮湿,村民们穿着防水的长筒胶鞋前来参与。主家刚刚宰杀了一头猪,狗的毛仍沾着猪血。
换在以前,类似婚宴这样的热闹场合,人们一定会吼上几首“两当号子”。但现在,氛围已经大大改变了。
两当号子是祖辈留下来的音乐。像歌曲一样,号子也是一首一首的,各有名字,各有不同的曲调旋律。
中国很多地方有号子,尤其在峡江地区,有许多船工、纤夫、挑夫的号子。但两当号子和它们完全不同。船工、纤夫、挑夫的号子,具有协调劳动节奏的功能,例如纤夫号子具有换气以及和其他纤夫统一动作的作用,具有口令的功能。两当号子多数不具备这种协调劳动的功能,更多的是劳动之余的娱乐和交流。
云屏三峡位于嘉陵江源头,山高谷深,店子村的田地主要在山腰上。“你在这边山头,我在那边山头,就互相唱了起来。”村民马荣说。
听起来,两当号子的生长环境和此前我们在广西耳闻的“过山腔”类似,都是在深山环境所孕育的。事实也大抵如此,两当号子讲究声音的高亢,从而具有更强的穿透力。并且,两当号子还融合了山歌。
两当号子分“花号子”和“排号子”。花号子没有歌词,只唱“哟、嗬、咦”这类虚词。例如《大鸡公号子》第一句是这样的:“咦咦-哟嗬-嗬咦-哟-”。这些虚词除了发音之外,并无其它意义,就像做声乐练习时唱的“咪咪咪—嘛嘛嘛”。花号子当中,又有“公鸡号子”和“唢呐号子”,是对公鸡和唢呐的声音的模拟和音乐化——而公鸡和唢呐,声音都很高。
排号子则融合了山歌。往往是简短的歌词后面,加一些“哟、嗬、咦”这类虚词,就像排号子《苞谷叶儿像把刀》开头是这么唱的“苞谷叶儿么像把哎刀-咦哟咦-哟嗬嗬-咦哟-嗬哎-哟咦”。
二
1957年,袁正有32岁。他和店子村另外两个村民前往北京,为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献唱两首两当号子,分别是《万年花》和《鸡公号子》。都是没有歌词的花号子。
这次之后,两当号子更火了起来。虽然歌词不多,尤其像花号子根本没有歌词,但是高亢的声音、丰富多变的曲调、以及动人的节奏感,让两当号子在云屏乡以及周边一带地区中广为流行。
周帮民是袁正有的邻居,今年45岁。他记得在自己年幼的时候,袁正有总是有事没事吼唱号子。而唱号子,那也不是袁正友个人的爱好,而是集体的爱好。人们在红白喜事上要唱号子,在劳动之余唱号子,喝酒时唱号子,小伙子和大姑娘对唱号子,什么事都没有时也唱号子。
这场面想起来像是某个越剧片,人们说着说着就突然唱了起来。但那时,在店子村里,号子就是最流行。或者,就像是抽烟喝酒那样,吼唱号子成了一种生活习惯。
人们唱花号子《黄鹰展翅》,虽然没有歌词,只有“哟、嗬、依”虚词,但却能用声音营造出一种空间的张力,音调的起伏升降、突然的拉起,传达着一股升腾的力量。唱《苞谷叶儿像把刀》《三根竹子长上天》,明快的节奏里,充满了对农耕收获的欣喜。此外,人们也唱情歌,和各种小调。
无需专门的人来教,只是自然而然地,周帮民他们也会唱号子了。
三
我一共见到了5个会唱两当号子的村民。马荣是当中年纪最大的,58岁,也是声音最为高亢的。
在峡谷路边的一个农家里,女主人给每个人递上自酿的玉米酒。在深秋的湿冷里,一杯小酒带来了温暖慰藉。
其他人都一饮而尽:“来,喝一个”。唯独马荣拒绝喝酒。因为他要保护自己的嗓子。“我不能喝酒,喝了就莫的那个效果了。”他要保持自己的高嗓音,极高的高音。
同一个号子,别人唱的效果和马荣唱的是不一样的。周帮民他们最多只是男中音。但别人和马荣的区别,又不仅是中音和高音的区别,而是风格上的大不相同。
其实周帮民他们唱号子,在我听来已经很好听,他们唱得质朴、本真、纯粹,并且也唱得颇为轻松,让你相信,这的确是生活中所能常听常唱的。而马荣的高音,追求的是声音的雕琢与饱满,他仔细地起音和落音。“好比原来3秒的声音,你只拉了一秒半的高音,那就不一样”。
每一次拉高音,他的高亢声音都将其它杂声淹没。整个世界只有他的声音。他吼唱的号子尖锐但不刺耳,高亢却很稳定。他用高音把人慑服,然后使人震惊。
没有人能够和马荣对唱,因为对唱要求两人声调高低的相似。多数时候,马荣是在独唱,而好在多数的花号子是独唱的。他用自己独特的嗓音,模仿袁正有等老一辈流传下来的曲调,他唱公鸡、唢呐号子,老一辈的遗产、店子村的传统,在他淹没一切的高亢声音里被认认真真地吼唱出去。
马荣最怕唱的是《万年花》——当年袁正有等人在北京献唱的号子。这首花号子在当地文化名人索象武整理的《两当民歌集成》里名列第一,不仅因为他有政治上的价值,更因为他极高的难度。
“我其实就不喜欢吼万年花,因为它的音高时间长(全首长3分半钟,是所有的花号子中时间最长的),对嗓子的伤害大。但万年花,本身原唱就是这样(高音)的。老前辈们去北京给毛主席就是这么唱的,说不定还更高。”马荣说。
两当县的民居
四
店子村人相信,他们祖辈来自于陕南的宁强一带。
村里的说法是,在大约100年前,陕南地区发生饥荒,宁强县有一群人沿着秦岭来到店子村,并居住了下来。一起带过来的,还有他们特别的语言腔调和民歌号子。所以在今天,60岁以上的老人口中,还可以听出他们和周边村民明显不同的腔调。
总之,店子村人认为,他们的祖辈迁居于此,从宁强带来了民歌、腔调,然后在陇南深山的土壤里获得生长和发展,形成了今日的号子。
然而,从宁强到店子村,这只是大迁徙的一个细小的分支罢了。从全国各地到秦岭,发生了许多次的、规模更为庞大的人口迁徙。其中一次被认为和两当号子紧密相关。
“清乾隆末年湖南、贵州的苗民起义,嘉庆元年的湖北白莲教起义,后来的太平天国起义军,失败后为逃避清兵的追杀,前后相继进入陕、甘、川交界的荒山密林中。他们采木搭棚、挖坑筑炕、吊罐做饭、火塘取暖。大多数人从事耕种、狩猎、挖煤、冶铁的生计,从居住风格上被两当人称为‘棚民’。”当地史志记载。
棚民来自两湖、两广、贵州、四川等地,语言风俗相互串味,为融入当地,也学习当地语言,逐步变成了“湖广广”腔。在长期劳动中,棚民中有一些人将南方号子和本地老号子结合起来,形成两当号子。直到今天,只有用特殊的“湖广广腔”唱两当号子才对味。
再后来,因为两当县的云坪、广金两乡与陕南的略阳、勉县相邻,人口迁徙流动带来两当号子与陕南号子相互融合、影响,两当号子吸收了陕南号子中某些元素,并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
五
老人越来越多地去世,袁正有——村里见过毛主席的最后一个老人,也于去年辞世。
店子村共有40多户、160多人。全村里会唱号子的人现在还有10来人。马荣、李发明、周帮民、赵丙付、张建友,是其中的5个人,年纪都在45岁以上。现在这个村子是两当号子传承的核心群体。
周帮民记得,在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经过十年断裂之后,两当号子重新焕发生机,许多人都在唱两当号子。尤其是在过年的社火活动当中,两当号子更是极为风行。
但是进入1990年代之后,老年人们逐渐去世了。人们对于两当号子的热情慢慢减淡。村民在放弃传统的生活方式时极为果断,今天30岁的人也没怎么听过两当号子了,他们很快就去拥抱流行歌曲了。
因而,两当号子这一项省级非遗目前面临着传承的危机。唯一能令人欣慰的是,在店子村里,还有几名中年人在深山里,延续着祖辈的吼唱。
【21世纪经济报道2014.6.30锦绣版·两当的价值系列报道之2】
两当蜀道,难而多娇
云屏三峡深处景色
一
八百里秦岭绕长安。
摊开陕西地图,关中地区的南部是古老的秦岭。西起宝鸡,东至潼关,整个都南部都被秦岭严实地蔽护。地理的封闭,带来了王朝都城的稳固。
但秦岭也严重阻隔了都城和帝国的交通连结。尤其是,关中盆地和四川盆地之间,隔着秦岭和大巴山脉。两地之间艰苦开凿的若干小路,自古称作蜀道。
从西安入宝鸡,过大散关,翻越秦岭后就到达嘉陵江源头。嘉陵江从风县出发,经甘肃两当县、徽县,过陕西略阳,南下入四川,终在重庆和长江汇合。
观察宝成铁路的路线就会发现,风县-两当县-徽县-略阳县这段宝成铁路线,基本上是和嘉陵江平行前进的。因为嘉陵江两岸的地势,总体上相对平缓一些。
过去没有铁路和公路,狭窄的栈道就如同今日的国道。关中翻越秦岭通往陕南,有6条古栈道,自西向东依次是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库谷道、武关道。其中陈仓道的大体位置,和宝成铁路线也是大致吻合的。
陈仓道因道路北端入山处为秦汉时的陈仓县(今属宝鸡)而得名,它的大部分线路也是顺嘉陵江上游河谷而行。陈仓道经两当县、徽县后翻越青泥岭可达略阳县,从略阳往东不远,就到了汉中盆地的西端。李白的《蜀道难》中有诗“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当中青泥说的便是青泥岭。杜甫入蜀途经青泥岭时,也在《泥功山》喟叹:“朝行青泥上,暮在青泥中”。至唐代,陈仓道作为官道,其穿越秦岭的路线,便主要就是风县-两当县-徽县-略阳县这一路线。
蜀道艰难,但是和东边其它连接关中和陕南的栈道相比,因主要沿着嘉陵江河谷,相对又是比较平缓的。不过因为绕道,这样一来,陈仓道也是最长的。
二
陈仓道上最著名的历史故事是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史传刘邦在鸿门宴后,迅速翻越秦岭来到汉中,并用张良计策,烧毁身后的栈道,以向项羽表明自己永留汉中封地、不回关中的决心。栈道是悬崖峭壁上修的悬空道路,在当时,栈道是险峻的秦岭里极为重要的道路形式。
养精蓄锐之后,刘邦要杀回关中。他听取张良计策,假装重修烧毁的栈道,与此同时,刘邦军队则绕道陈仓道的远路来到宝鸡,然后东进长安。这是一个声东击西的故事。
刘邦所烧和重修的是哪条,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是,栈道为子午栈道,也有说烧的是褒斜栈道。但对于刘邦从陈仓道返回关中平原的说法,则基本没有争议。陈仓道古称“故道”,《辞海》对“故道”的解释是:“刘邦自汉中由故道出、还定三秦。”可见,在“暗度陈仓”这个典故中,刘邦走的是陈仓故道。
今天,在两当县境内总能发现,宝成铁路线偶尔和嘉陵江的江边边公路平行,偶尔架桥越过公路进入隧道,但他们总会在拐几个弯之后又一次相遇。今天乘坐平稳的火车旅行的人,对于当年的艰险只能想像,2000年前,火车下的峡谷栈道叫陈仓道,正是穿越此处一次的行军,改变了中国的历史。
三
陈仓道有主路,也有支线。在两当县的云屏乡,石壁上存在的孔洞,被认为是古栈道支线的遗迹。
云屏乡位于两当县东南部。云屏河从云屏乡的深山里款款流出,最终汇入嘉陵江里,成为长江毛细血管般的支流中极为不起眼的一条。
从云屏河和嘉陵江的交汇处出发,向南一直溯源,是一条全长为100多公里的云屏峡谷。由于当中有三个比较著名的峡谷:依次是土地峡、观音峡、西沟峡,因而这一带也被称为“云屏三峡”。
古栈道的遗迹便位于土地峡口的石崖上,今天所见为一串方形和圆形石孔。而这些石孔,在过去被用于装置悬空栈道的木头。
在紧邻云屏乡的徽县三滩,也有一段长约4公里的三国古栈道遗迹。这表明了,在古代除了嘉陵江河谷的栈道外,一定还有这样的一条栈道支线,沿着云屏河谷底溯源而上,翻越陡峭的山岭,再沿着往南的谷地一路前往汉中平原。
上图:两当县的地理位置(原载于21世纪经济报道2014.6.30锦绣版)
【延伸阅读丨两当的价值】
最近一段时间,甘肃陇南的两当县成为陕甘一带红色旅游的热点。县里去年新建了一个“两当兵变”纪念馆。这是由党领导的一次武装兵变。
以失败告终的这次兵变,是漫长的中国历史为数不多的在两当县的短暂驻足——并且这次武装起义在浩荡的近代史中也不算起眼。其它时候,中国历史的列车只是途经这里,刘邦、天平军、红军,都是来了又去,它们呼啸穿过峡谷和密林,直抵各自的目的地。
历史的舞台中心,在关中平原、四川盆地、江汉平原,而两当县所处的秦岭-巴山地区,只处在边缘。这里更像是中国历史的避难所:刘邦退回汉中隐藏了野心,避免了项羽的追杀;明末李自成也曾一度在兵败后逃入秦岭厉兵秣马;清末农民起义军在失败后逃至此地,以避清军的迫害;1928年饥荒,甘陕豫数百万人丧生,大量灾民入秦巴山找活路……
一次次,从舞台中心退却的人群,逃到这里、隐藏起来,躲避兵祸或灾荒。而秦巴山区的深山与密林,有着极强的容纳能力。同样是在这里,中国文明的细脉在延伸,顽强地生长和发展祖辈留下的文化。
位于秦巴山区里的两当,既有极为原始的自然景观,也有非常本真、原生的人文风景。尤其是在深山峡谷的村子,延续下来的上百年的号子,高亢有力,带着某种原始的、本质的美与力。
在我看来,这或者便是发现两当县的最大价值:原始的自然风貌,以及这里自然传衍的人文遗产,它们分别裸现了大自然的原貌和民族文化的根本。
【关于“锦绣·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活动】
2012 年,《21 世纪经济报道》发起“锦绣·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活动”,致力于通过对“有着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贫困地区”走访以及传播,发现沉默的文明,传播其历史价值、人文价值、公益价值,以及潜在的商业价值。
2020 年,“锦绣·非遗”在全面总结过去八年贫困地区“非遗”走访的同时,继往开来,携手亚洲旅游产业年会,探索“非遗”传承的新路径。
·活动构成
3-11月 「锦绣·非遗」系列走访及专题报道
3-11月「锦绣·非遗」智能报/网上博物馆
9月/12月「锦绣·非遗」主题论坛等线下活动
(主题论坛/致敬仪式/项目对接会/摄影展)
·联系方式
活动咨询
何女士 020-87372580 heyan@21jingji.com
媒体合作
陈女士 +86-20-87375795 chenhl@21jing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