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非遗”贫困县再发现丨贵州雷山县:苗疆深处银匠和绣娘的口述史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2020-06-01 15:20

锦绣是21世纪经济报道的一个公益项目,2012年起通过走访报道等致力于贫困地区“非遗”再发现。以下2篇报道原发于2014年12月25日,记者许伟明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走访摄影报道。

2014年12月25日《21世纪经济报道》锦绣版

【21世纪经济报道2014.12.25锦绣版·苗疆深处系列报道之1】

苗族银匠:我是“偷学”成师的

 

李正文,58岁,苗族

苗族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人

苗族银饰锻造技艺省级传承人

我从1978年开始打银,那时我22岁。那时候改革开放不久,大家对银饰的需求多了起来,所以我决心也做银饰谋生。到现在已经30多年了。

父亲是个银匠,但打银不是主业,农活干完后,在农闲的时候做银饰,挣一点钱来补贴家用。我的爷爷、太爷爷其实都是这样,以农活为主,但是手艺好。

师父有两个,我的父亲和堂哥,我是银匠家族的第七代传承人。

不过我们苗族银饰不全是家族传承,也有外姓的徒弟。像我这里有一些北京、苏州、上海的学生。当然,本地学的人多。

我家在控拜苗寨。我年轻那会儿,控拜一个寨子里就有三四十个银匠。在家里把银饰加工好以后,然后走村串寨去售卖。

刚开始学做银饰的时候,感觉很费劲,有时我都没法睡觉。怕学不会,睡不着。一开始,在我堂哥那里学。为什么睡不着,我是边学边想,怎么才能做得比堂哥好一点,甚至超过他。在他睡觉后,我还在不停地练习做银饰,做好了再熔化,又重新再做。

我堂哥并不是在雷山,而是在丹寨县的排调寨。他带我去到那儿跟着学,他已经在那边多年了,对那里已经很熟悉了,市场也是集中在那一带。我就在堂哥那学了27天,学到了一些基本的技艺,然后就回家了,又跟着我父亲学了两个月的银饰。

到1979年的10月份,我就不再和堂哥、父亲学了,开始“出师”了。但一开始我做得不好,做得不够精。但一旦遇到什么困难,我就去“偷学”——学其他银匠是怎么做的,在他们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创造性,然后就变成了我自己的技术了。

我做一个样了,但其实做得没有那么精,我等于你在家做的时候,我就去你家玩一下,其实我意思是来看你怎么做的。

比如说,我做这个龙的银片雕得不够像,不够生动,那我就看别人是怎么雕的。我故意去别的银匠家里,趁他们在家做银饰的时候,假装说是过来坐坐。看见了心里就“得了”。

这样搞了两个月,我边模仿别人,变成自己的东西。我第一次介绍我的办法的时候,他们就笑我说,这是偷来的。我说,大家各个都是“偷”,自己创造的不可能那么全,每个人都“偷”。

我之所以要偷,也是没办法。我的父亲的技艺也不是很高超,也没有一个超越我的师父教我。所以我就偷学别人,不偷就没长进。这种方法很有用,能知道自己哪里不足了,同样的东西,别人为什么能做得更好看,自己还差什么,应该怎么做,必须注意什么,都能在对比中发现。

慢慢的,我的技艺提高了,很多人就来找我买银饰了。他们就说,李师父你来了,帮我们弄个东西。堂哥本来对我就生气了,因为我的技术超过他了,原本找他弄银饰的人就只用我,却不用他了。

没错,我就变成抢客户去了。看到堂哥不高兴,我就向他解释,要不这样,他还继续走他在丹寨县排调那边,我就不走那边了,而是走从江、黎平这些地方,还有广西的很多地方。那时候,从江、黎平、广西那边打的银饰,都非常的粗糙。

现在我自己收徒弟,每个徒弟教的方法各不相同。我教徒弟,第一步,我让他认识这些银是假的还是真的,必须能鉴别真假。第二步,敲银,必须学会敲。把银条打得四四方方,正正规规,就变成一个初步的师父了。

接着呢,就是压模具,在模型上敲出大体的形状。接着在这个模型上进行雕刻。这个模具毕竟还是很粗糙的,无法做得精细,必须用雕来补充。就我要用这个磨具打一个蝴蝶,我先打出蝴蝶的大概的凸起模样,接着再雕刻蝴蝶身上的纹理图案,一点一点地雕。

也不是所有的银饰都用磨具,(拿出一个沾在松香板上的银片)像我这个就全是手雕的。

到这个以后,基本上初步的功夫都大概懂了。第二步呢,教他用银子,就是银子拉丝、焊接、吹泡。特别是焊接。我们做银饰的用“焊水”来焊接,没有焊水的话无法焊。

你看,这个身是一根铜丝,我要把它焊到银片上,那必须用这个焊水来焊。比方说我手里的这个焊水,铜的比例是40%,也就是100克的银子配40克的铜。其实在过去,这是银匠最保密的信息,但现在公开让你知道了。

还没明白?那我示范给你看。这个薄薄的金属片,不是银片,也不是铜片。而是我把银和铜都熔化,然后拍成的金属片,它也就是我说的焊水。然后,我把这个焊水裁成一小块一小块,放在烧锅里,再弄点硼砂——硼砂的作用是催化剂,然后弄一点清水。加热,硼砂就溶解了。我现在要把这个银丝焊接到这个银片上,夹出一块小金属片,放在要焊接的点,加热一下。你看,这个焊水熔化了,然后又凝固,这样就焊接好了。

焊水的原理是,它的熔度要比要焊接的两个银片低。比如,70%纯度的银的熔度大概是500摄氏度,那么焊水的熔度就能调到300摄氏度。而焊水的熔度,当中铜的比例是非常关键的。焊水中,铜银的比例,或者是一比二,也有可能是二比三,是变化的——能够掌握这个了,你就是师父了。如果说把银饰都做好了,但焊水不好,就把辛苦了一天的东西全部弄坏了。

以前呢,人家师父保留什么东西,就是保留这一些,所以现在公开了。我们作为传承人,就更不能保留。传给徒弟的时候,你不跟他讲这些,他就永远学不会。焊水是第一个大事。

我们用的银子,过去是民间收购的,有时还用银元来熔化了做银饰。但是现在我们用湖南永兴产的银,那边产的银的纯度是两个九(99%)。

银的纯度克不是越高越好。你看这个铃铛,它是挂在女孩衣服身上,走起路来的时候会叮当响。但它的纯度是比较低的,因为纯银特别软,容易变形。纯度低一点的话,也就硬一点,不容易弄坏。

所以要考虑银饰的用途,在哪一种情况下用哪种银。不能为了纯银而纯银,否则很容易坏掉。银饰的氧化很快,但只要一洗,就又像新的一样闪亮了。(李正文 口述 许伟明 记录)

 

图1:银饰焊接 图2:熔银 图3:李正文做的银饰 图4:李正文做的银片

 

【21世纪经济报道2014.12.25锦绣版·苗疆深处系列报道之2】

苗族绣娘:刺绣是女人一生的事

 

杨阿妮,39岁,苗族

贵州黔东南州雷山县人

苗族刺绣州级传承人

我出生在雷山的郎德苗寨,属于长裙苗。相对来说,刺绣最讲究,针法最多,银饰搭配也很讲究的。妈妈在家做家务,下雨天她就绣花,我从小就在旁看。在我们苗族这里,女儿必须绣花,我六七岁起,妈妈就让拿针、拿线,做些小东西。长到十一二岁,就能给自己绣围腰。

传统上,一个苗族女孩子要给自己做嫁衣,从十四岁开始就得不停地绣。只要有空当就做。当然,其它刺绣的话也得做。走客的衣服,赶集的衣服都要穿一点新衣服。

十四五岁时,我就能绣完整的衣服。十八九岁,就绣嫁衣。我是晚婚的,26岁才出嫁。我妈做出了两套盛装给我,我穿烂一套,留下一套。我们苗族的衣服,妈妈做的衣服给孩子的,做嫁衣以后,也是以后的葬衣。

我十四五岁绣的衣服,一直在那里。那时候不简单,自己想,自己画,自己绣,现在看起来是挺粗糙的。但那时我妈妈挺高兴,我也挺高兴。十七八岁做的一件,就复杂了一些,花很长时间,衣袖的图案打开是一个蝴蝶,折起来是一条龙,这是我的外婆剪纸给我的。

我小学读的晚了两三年,九岁才读一年级,三年级妈妈就要求我绣花了。一般来说,架子支持男孩读书,不支持女孩,觉得女孩以后是嫁出去,是别人的了,不想花很多资金去培养。

所以在女孩懂事的时候,就得先拿针拿线绣花。那时候我要边读书边绣花,很多同学小学三年级就回家去,专门绣花去了。像我又读书又绣花就少见了。那时候我就是白天上课,晚上如果不上自习,一有空的话,我就做我自己的,绣我的花。我在学校的时候,我绣花,很多人说你干吗去做这个东西?我还被老师骂,说你怎么去绣花。家里边要你绣,老师这边要你学习。我只能边读书边绣花。

苗族女人每天都在绣,不分什么季节,也不分老小。现在我们家的姥姥,年纪都七八十岁了,也在绣花,是在为子孙做。绣得多了,就传给女儿或儿媳妇。如果妈妈眼睛看不见了,绣不成了,那女儿也要绣,给自己的女儿和儿媳,儿媳妇又绣给孙媳妇。所以苗族有许多老衣服,因为这就是女人必须做的事。

不同的衣服,绣花都不一样,都是按照自己想法做。我们苗族绣花,针法多。你慢慢看,会发现有很多不一样。女人们把自己的寄托、祝福放在里面了。一个姑娘要把这个花绣得好看,显示这个女人聪明一点吧,她能绣出来很多的图案,想出很多的颜色搭配,表明了她的灵气和灵感。我看一些老绣品的时候,很多图案里边,颜色搭配都很丰富,挺漂亮的,那也是一个人的灵魂。

从2004年起,我就开了一个门市部,慢慢认识很多客人,帮我推荐更多的客人。2008年之后,我做了现在这个刺绣公司,开始把传统的一些纹饰图案,原汁原味的拿出来,但不是放在衣服上,而是放在像现在做的一些手袋子、皮包上面。

但我的主要市场还是在雷山本地。很多人工作或者做生意,没时间绣花,他们就请我帮着绣一套嫁衣,给他们的孩子。雷山县城现在有一万四千多人吧,80%多是少数民族,反正他们没时间做刺绣,但还需要这东西,所以就找我们来买。

我一个人是做不来的,就去找其他空闲的妇女——主要是在县城里陪小孩读书的老人。很多乡村没有学校了,老人们就在城里租房陪着孩子读书。我就抓住这些人,现在我们成立一个团队,挺庞大的,两百多人。

只要一有事情,我们两百人可以做,分工来做。现在这边长期四五十个固定的人,每一天都有事情做。她们在这里带小孩读书,她们可以自己找到房租,找钱生活。我们吃的都是劳动钱,手工钱。

是有人来买嫁妆,比如一个姑娘三个月要嫁了,急需一套嫁妆。我一个人肯定忙不过来。要是在以前,一个人边做农活边绣嫁妆,要做十多年;就算一天绣三四个小时以上,也是要一两年。但我这边人多,如果一百多人一人各绣一片,再合起来,两三个月就可以做成一套嫁衣。

苗族男性衣服刺绣不多,我们雷山有四个支系的苗族,除了百鸟衣族的男装有一些装饰,其它的男装根本没绣花。我们这边的说法是,一个女人生了四个儿子,她绣成四个儿媳妇的衣服,眼睛都花了,再也绣不成给儿子。

刺绣主要是给女孩子的。在苗族的大型盛会里,女孩都要穿“盛装”。装饰配件、银饰,一整套的。盛装穿起来一般都是里外穿两三件。你穿越多,就显示你的贤惠,以及你所在家族的团结。衣服有旧的,说明老人送的多,说明这个女孩更遭人疼爱。

像我们苗族的大型盛会,一般都要持续一个多星期,每天穿的衣服都不一样的。把银饰拆下来,再缝上其它衣服,第二天又穿出来。这六七天的活动,可以看出一个姑娘的手艺,她的家族背景,各方面都体现出来了。特别是找媳妇的未婚少男少女,很重视这种场合,这要找对象的一个时机。

我的女儿11岁了,正在读书。她回家的时候我也想让她绣一点花,她就是一有空就去做一点,而且她说现在很多小孩子是玩儿手机啊,玩儿电脑这些,我一开,我就问她你作业做了没有?你绣一点花吧。她说妈妈你让我放松一点,那你拿来,我会绣就行了,如果一定要绣好、绣成我绣不成,反正一些东西简单的她可以绣,如果绣太多她也没时间绣,我也不想去强迫我的女儿。我也希望她走出去,我觉得做刺绣这个行业,只能维持一下自己一个女人的事情,不是很光荣的事。而且很辛苦,一个人做也做不那么多,现在我们组织有那么多人,就没文化。没文化,就很吃力,所以目前我挺累的,很累很累,现在我这些产品如果就是说要成一个链条的,从设计、成产、包装一个程序来,每一样都做。

现在我的刺绣公司有一年可以找出六七十万,六七十万的话,一百多人来分,我一个人也没有什么钱,那么多人一起赚。(杨阿妮 口述 许伟明 记录)

 

图1:苗族妇女在做刺绣腰带 图2:苗族绣片

 

【延伸阅读丨苗疆深处】

雷山县16万总人口中,13万人是苗族,居住在大小不一的村寨里,并根据服饰、习俗上的区别,分为长裙苗、中裙苗、短裙苗和百鸟衣苗四个主要的支系,繁衍着丰富而独特的苗文化。

早在明清,黔东南州所属地带被称为“苗疆”,经过漫长的迁徙历史,这里成为中国苗族最核心的聚集地。而雷山县又居深处苗疆之腹地。和贵州许多地方一样,这里地形破碎,平地极为少见,交通非常不便,但这却也使其较为完整地保留着苗族的传统民俗民风。

 苗族最为醒目的标记是女性服饰。这是一个女人尤其爱美的民族,无论是织染、刺绣还是银饰,大多便是为了装饰女性之美而生长。能工巧匠们,经过漫长的技艺积累,发展出出色的技艺,代代相袭下来,持续着为爱美之族服务。

我们在雷山重点关注的苗族服饰中的刺绣和银饰,它们相互组合搭配,共同装点女子的盛装,装扮每一个苗族的盛大节日。这些服饰除了本身之美外,也反映了女人自身的勤劳与贤惠,和其所在家族的财富与背景,并在许多方面记录了苗族的图腾和历史,被誉为苗族人“穿在身上的史书”。

苗族爱美,也爱鲜艳,就像热爱生活,和大山里的四季锦绣。它们将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呈现在银饰里、刺绣里,给自己用,或者传给子女。如此往复,苗民族的偏爱与情感,在大山里传衍不息。

本期锦绣,我们将以“口述史”的方式,讲述一名苗族银匠和一名苗族绣娘的故事,希望能由此拼出一个苗族服饰的大概样貌。(许伟明)

【关于“锦绣·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活动】

2012 年,《21世纪经济报道》发起“锦绣·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活动”,致力于通过对“有着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贫困地区”走访以及传播,发现沉默的文明,传播其历史价值、人文价值、公益价值,以及潜在的商业价值。

2020 年,“锦绣·非遗”在全面总结过去八年贫困地区“非遗”走访的同时,继往开来,携手亚洲旅游产业年会,探索“非遗”传承的新路径。

·活动构成

3-11月 「锦绣·非遗」系列走访及专题报道

3-11月「锦绣·非遗」智能报/网上博物馆

9月/12月「锦绣·非遗」主题论坛等线下活动

(主题论坛/致敬仪式/项目对接会/摄影展)

·联系方式

活动咨询

何女士 020-87372580 heyan@21jingji.com

媒体合作

陈女士 +86-20-87375795 chenhl@21jing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