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科学城扩容7倍!担当“新基建”主战场,三大新兴产业目标1万亿产值

李振2020-06-02 13:16

广州科学城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目标总产值1万亿。

作为广州高新区主体园区的广州科学城,在历经20多年发展后,渐入“难”色。

这里的“难”并非发展不起来,反而是成长太快。就像一个孩子成长到青年,广州科学城已由产业集聚的起步发展期,迈入产城融合的科学发展期,成长快导致发展空间逐步饱和,有了亟需扩容的“难”题。实际上,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广州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早在数年前就预料到了这一情况,开始为广州科学城扩容而奔走。

近日,一份由国际知名建筑师事务所参与编制的广州科学城提升规划深化设计成果(下称“规划”)顺利通过了专家评审,规划内容随之“曝光”:建设“全球智能制造基地”“中国智造品牌中心”;打造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试验区,建设“摩天工厂”“无人车间”;5分钟直达公园,11条地铁纳入规划、200公里风雨连廊……

从规划内容看,广州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拟将科学城扩容7倍,至144.65平方公里,相当于全区面积的1/3;规划还从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宜居、交通出行等多方面对科学城未来的发展作出细致安排,最终要引领科学城实现“五年大变化”。

树“中国智造”标杆

早在今年3月份,广东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印发的《广州科学城创新发展行动方案》就提出,到2023年,广州科学城要实现五个方面大变化——发展空间实现大优化,科技创新实现大突破,产业集群实现大提升,中小企业实现大发展,对外开放形成大格局。

规划先行,谋定后动。为避免“关起门研究”的不足,广州开发区甚至在一年前专门启动了广州科学城提升规划设计国际竞赛,面向全球甄选设计规划方案。而作为广州高新区的主体园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组成部分,广州科学城如何扩容、如何布局,备受社会各界关注。

从规划看,广州科学城有意将宝押注在“智造”上,并提出了打造“中国智造”标杆产业的目标,将其产业发展定位为“全球智能制造基地”和“中国智造品牌中心”。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兴国之器,智能制造是未来中国制造业转型发展的方向和战略重点,而广州科学城要树立转型智造的标杆。

根据规划,广州科学城为打造“中国智造”标杆产业,提出将培育壮大世界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大新兴产业集群。而此前公布的《广州科学城创新发展行动方案》也提出,要在广州科学城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目标总产值1万亿。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广州科学城早在上述三大新兴产业集群提早进行了布局。例如在生物医药产业方面,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在科技抗疫的战场上,园区内的广州万孚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等生物医药类企业为高效率、高质量打赢疫情防控战作出了积极贡献,突显抗击疫情的“广东密码、黄埔现象”。

规划提出,广州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将率先在科学城布局约6.5平方公里的生物安全园区,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试验区。其中,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安全创新港作为国内首个以中试为主的生物安全产业园也在筹建中,计划引入国内外先进的生物安全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入驻落户并从事研发及生产,进一步推动生物安全产业发展。

新兴产业生机勃发,传统产业也要“老树发新芽”。

规划还提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升级高端化工、汽车及零部件、船舶修造、健康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重塑制造业的技术体系、生产模式、产业形态和价值链条,助力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加快创建国家“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先行先试区,争创国家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实验区。

据了解,作为首批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今年5月,广州科学城因在“双创”工作方面成绩突出,获得国务院办公厅督查激励,广州科学城连续两年凭借“双创”成效获得国家通报表扬。

担当新基建“主战场”

当前,“新基建”热度不断攀升,广州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出台全国首个区县级“新基建”政策,谋划布局新基建“四大主战场”,安排120个新基建项目,总投资超1000亿元。而广州科学城将担负起新基建“主战场”之一的角色。

按照规划,广州科学城将创建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示范区,重点打造航天云网、阿里飞龙工业互联网平台、中船“船海智云”等一批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目前,建设面积约65万平方米的中国新基建产业园亦已提上议程,打造产业数字化发展新标杆。

据了解,未来广州科学城将打造一批“无人工厂”“无人车间”示范项目,创建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打造一批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示范工厂。广州科学城将布局实施产业路径创新工程,对传统工业企业进行新一轮技术改造,完善氢能、智能汽车等产业布局,促进石化、汽车等产业优化升级,重塑制造业技术体系、生产模式、产业形态和价值链条。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为担起“主战场”重任,广州科学城对于产业用地紧张的问题,规划提出打造集约发展用地“黄埔”模式。

该模式即通过释放存量空间,新增建设用地规模2793公顷;创新产业用地分类,鼓励土地混合使用,新增混合用地992公顷;建立差别化的土地供应机制,重点功能区、工业楼宇及优质产业项目综合采用“带方案出让”“标准地”、1.5级开发等多种土地供应方式,提升产业空间供给质量;支持工业用地提高容积率,允许普通工业用地基准容积率上限可达3.5-4.0,鼓励建设工业楼宇,推动建设“摩天工厂”,打造一批“无人工厂”“无人车间”示范项目。

同时,规划还指出,广州科学城一方面要推进布局大科学装置、重要科研机构和前沿科学交叉研究平台,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穗港科技合作园起步区、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等多个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落地,例如积极引入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研究院研究生院、香港大学广州创新研究院研究生院,全面建设大湾区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策源地,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引擎、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引领区。

“划地铁、引名校”提升软环境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为提升广州科学城的软环境,规划提出在集群公共服务、落实民生实事、改善生态环境、优化交通出行等方面重点发力,强化对生态人文元素的构建,让城市变得更有温度。

例如规划明确,打造综合服务中心、科技服务中心、产业服务中心“三主”和永和、长岭居、高铁中心“三辅”6个服务核心,划分32个创享单元,让居民不出10分钟,便可用上基础生活服务设施、共享生产服务设施和创新创业服务设施等。

广州科学城提升规划效果展现出宜人的生活居住环境

为满足群众对教育和医疗的多样需求,规划还提出,将大力引进名校附校、国际学校,名校附小及国际小学占比提升至32%,名校附中及国际中学占比41%,全面提升基础教育品质。同时,增加7处片区级医疗设施,提升整体医疗水平。

在生态环境方面,规划提出,连接、改造河涌水系7处,布局6处一级湿地、3处二级湿地,新增2个森林公园、7个专类公园,打造成两心多点、两廊四河绿网、链山织水的生态网络结构。未来科学城将实现人均绿地面积大于等于9.6㎡的目标,城市蓝绿空间占比达到56%,水面率达到6%,绿化覆盖率达到50%,居民5分钟可达公园。

为了给创新资源入驻科学城铺设良好的基础设施,黄埔区、广州开发区还要求中标单位需要结合科学城土地利用开发和交通出行需求,研究科学城交通系统提升方案。

根据规划,未来科学城将形成“四横五纵”高快速路网结构,地铁线路增加至11条,新建商业楼宇以空中连廊相连接,打造200公里风雨连廊和“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的慢行系统,将城市规划提升成果与市民共享。

(作者:李振 编辑:周上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