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金新材料进口替代:创投关注研发与量产技术积累

陈植2020-06-03 21:08

近年来,广泛应用于汽车、航空航天,船舶制造、轨道交通等领域的新材料研发生产科技,正日益受到产业资本与创投资本的青睐。

6月2日,全球轻量化复合材料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中国恒瑞有限公司(HRC)高性能航空复合材料零部件量产基地落户江苏省常熟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值得注意的是,在落户仪式上,出现了不少创投机构人士的身影。

一位创投机构新材料领域投资总监向记者透露,他此行主要是研究碳纤维新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广泛应用空间与潜在投资机会。去年全球航空复材市场产值接近1000亿元并保持12%的年增长速度。相比之下,国内航空领域碳纤维复合材料市场规模依然很小。比如在全球复合材料市场中,航空应用的产量与产值占比分别高达23%与63%; 而在中国,航空领域的产量与产值占比分别仅有3.7%和23%, 由此可见碳纤维复合材料在中国的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仍有巨大的增长空间,尤其在进口替代方面具有很强的发展前景。

    “我们调研发现,未来10年中国碳纤维复合材料市场将处于快速增长阶段,逐步成为美国,欧洲以外的第三极,市场规模预计超过500亿元。”他指出。碳纤维复合材料研发生产技术的升级迭代,也是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的一个重要步骤。

记者多方了解到,要投资高性能航空复合材料零部件(包括碳纤维)量产基地,耗费不低。比如HRC上述项目一期注册资本达到3380万美元,总投资额为1亿美元,在两万平米现代化工业厂房内配备热压罐,OOA及热塑型等多种领先复合材料成型技术、以及办公,检测,装配,包装等配套功能区域。

上述创投机构人士指出,对创投资本而言,目前资本投入不成问题,最大的操作难题是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零部件成型研发及量产技术的积累。

他向记者透露,飞机每减重一千克,可降低运营成本逾13万元,而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零部件所增加的成本是其效益的15%,因此回报率超过7倍。因此波音787和空客A350 XWB上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用量超过了机身结构的50%,目前国产C919中型客机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比例约为12%,但C929机型已达到51%,证明这种新材料正日益被航空公司广泛应用。但当前复合材料成型,恰恰是航空制造产业链条中最具附加值、也是最薄弱的一道环节,挑战主要集中在复合材料生产工艺改善以及成本下降。

“其实我们已在密切关注碳纤维复合材料零部件研发量产领域的多家头部企业,也包括HRC。”一位国内大型创投机构合伙人告诉记者,目前HRC的特点,在于通过五年快速发展,它组建了专注于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零部件成型研发及量产的专家团队,除了在汽车制造领域的深度布局,成为沃尔沃,吉利,一汽等多个国内外汽车主机厂指定碳纤维零部件供应商,还开始在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领域崭露头角。

“当然,很多企业都在布局碳纤维复合材料零部件研发量产,谁最终能胜出一筹,还得看他们在船舶制造,海洋工程,工业能源、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领域的上述新材料应用能否技高一筹,实现更高的投入产出比。”他强调说。

一位HRC高层向记者透露,去年HRC将航空航天成立为单独事业部门,招募并培养一支高度专业化国际化的航空专家技术团队,为新建的航空零部件量产基地的筹建提供丰富的人才与经验基础。同时,借助于集团公司强大的国际合作网络及资源,以及国内外稀缺的从工程设计到批量生产的综合解决方案提供能力,上述航空零部件量产基地将在创立伊始以成熟的姿态,领先的水准及高效的运作快速投入正式运营。

他表示,HRC也注意到近年创投资本对碳纤维等新材料研发量产的浓厚投资兴趣,但这个领域要诞生独角兽级别的头部企业,必须拥有两大条件,一是凭借出众研发实力与丰富项目运作经验,最大程度贴合并还原客户对产品的设计及性能需求,其中包括在设计复合材料综合解决方案时,要以减重、优化部件质量和性能同时为主要目标——从前期材料表征,测试,分析,到工程设计(CAE/FEM仿真),再到生产规划,工艺选择,试样生产与大批量生产等整个流程都要“覆盖”上述目标,二是在碳纤维复合材料实际项目开发过程,必须针对不同零部件和项目要求,对材料和工艺可进行定制化、创造性的开发,尤其是混合材料及工艺的推荐选择,从而达到最优化的性能。

 

(作者:陈植 编辑: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