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戈专栏|地摊经济与城市基层治理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0-06-05

由于工作的关系,经常去南方某城市出差。有天夜里下班偶然发现了一处吃宵夜的地方,就是两口子在一家24小时便利店外面摆了个烧烤摊。点一串鸡翅,一串茄子,一串辣椒,再到便利店买瓶啤酒,坐在小小的塑料凳上惬意地吃完,当天的疲惫仿佛就消去大半。

第二天白天路过,那里干干净净,人来人往,很难找到摆过饮食地摊的痕迹。但过段时间,满怀期待地奔过去,地摊已然不见。转了两个街角也没找到。便利店店员说,不让摆了。只好失望地揣瓶啤酒一袋零食,回酒店孤独地一灌了之。

地摊经济一夜之间就火了起来。我第一个想到的,不是我家旁边两个早点摊能够恢复,而是,希望下次出差到前述城市,又能在街头遇到那家夫妻小摊。不过,看媒体报道说,目前全国有27个城市明确提出鼓励发展地摊经济,暂时还没有找到这个南方城市的名字。

地摊被叫做人间的烟火气,十分贴切。从乡村的集市,到城市的路边摊,从日常消费品,到早点夜宵,都是土地里长出来的生活原味。记得刚来北京时,在路边摊要了一份馄饨,摊主照例在上面撒了层香菜,见我小心地一根一根挑出来,眼神里满是惊诧,似乎是在说:居然还有人不吃香菜?

路边摊在极大地方便城市居民的同时,也给城市管理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消费品的质量问题,虽然大都是廉价物品,但也不能让劣质商品趁机席卷而来。再比如,饮食的卫生问题。我家马路对面的那个早点摊,路沿永远是一片污水。我还曾目睹两家小店因为摆放夜宵桌椅的边界分歧而大打出手。

近几年各地对包括路边占道经营在内的规范整治,对提升城市形象和城市环境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如今,重启地摊经济,除了为城市居民提供方便,更有助于在今年这样的特殊时期为部分居民增加收入,缓解就业压力。至于少数上市公司借机炒作“地摊经济题材”,此风不宜助长,交易所可速速发去问询函。而个别互联网企业趁机蹭热点,也甚是可笑。

今天鼓励发展地摊经济所带来的城市管理问题,也需要重新回答。比如,居民区原本安安静静的,小区外突然摆了一溜儿地摊,夜里11点还热闹得很,甚至听得到酒后的吵架声。夜猫子固然有了好去处,但习惯早睡的居民却不胜其烦。

地摊经济要避免“一放就乱,一乱就收”的怪圈。上海市城管执法局在《上海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指导意见》提出,配合属地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科学设置夜市,指导夜市落实管理主体、实施商户自治。支持特色小店开展“外摆位”经营,对外摆时间、摆放范围等实施精细化管理。非常到位。

一般认为,地摊经济属于“城管”的管理范畴。其实,它更是城市基层治理的概念。

首先,允许在哪里设摊,以及外摆时间、摆放范围等,应该由城管等管理部门与街道办等属地政府派出机构商讨;街道办又应听取辖区社区的意见;不少社区还会征求小区居民的意见。在实际工作中若发现有不妥的地方,随时可以协商完善。

其次,地摊经济管理,应该强调柔性执法。夜市出现危害健康的商品质量和饮食卫生问题,严重的斗殴现象等,执法当然不能手软;但一般的纠纷、投诉,还是要以教育、训诫为主。涉及的税费征缴,我个人建议从简,能减免的尽量减免。

再次,要让社会力量参与管理。城市基层治理的一个特色就是社会力量的参与。我想到两个角色,第一个是前述上海文件提到的商户自治。简单来说就是商户在公约基础上的自律。比如,现在一些大城市实行了垃圾分类。每个商户就应该严格按照规定对自家产出的垃圾先进行分类,而不是等清洁工事后再处理。社区派人监督、指导即可。

第二个是发挥物业公司的作用。今年疫情防控,所在小区的物业公司表现怎么样,一目了然。有朋友会说,物业公司管理服务的半径是在小区里面,小区外是社区和城管的事。其实,这时可以让物业公司“走出来”。如果夜市的摊位地点是在居民区,物业公司对小区围墙外的情况也很熟悉,只需相关部门授权将其服务的半径往外延伸三米;如果是在商业区,也是有物业公司的,同样可以发挥作用。

有专家说,允许在商业区设置地摊,对商业地产有巨大的杀伤力。这也正是我建议让商业区的物业公司参与基层治理的原因之一。如果推动街区商铺晚上出来摆地摊,那对商业地产不仅没有杀伤力,恰恰相反,会成为一种促进力。只是,相关市场主体的管理服务(自治)边界要清晰,也希望能有创新。

地摊不是城市的新现象,但地摊经济是城市基层治理的缩影。我们不能断定,重启地摊经济只是个权宜之计,如果持续发展,并且能将地摊经济管理得秩序井然的城市,一定是基层治理优秀的城市。这样,地摊就不仅是城市的烟火气,而且是城市的风景线。试想,如果你到某个城市出差或旅游,它的夜市成了打卡之地,会是多么令人愉悦的事情。

(作者:李一戈 编辑:欧阳觅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