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台积电的局:三十年太平洋东,三十年太平洋西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2020-06-12

我国台湾旅游风景区垦丁的一大卖点就是,可以看太平洋。因为从此向东,星辰大海,如斯辽阔,一眼望到硅谷。

台湾的朋友经常兜售,邀约去台东看太平洋。可见人之常情,任何人的地缘视角向来以自己为中心,所以伦敦以自己为中心说中国是远东,阿拉伯是中东。在台湾半导体产业看来,过去三十年,产业布局向东还是向西,是去美国硅谷,还是去中国硅谷深圳,是关键命题。

参与书写这个命题的主要人物之一就是张忠谋,如果只考虑过去和未来的二十年,这个“之一”可以略去。“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两千年前的浙江杭州人孙权被一千年后的辛弃疾夸赞,这应该是最早也是最知名的别人家的孩子。

今日这位浙江宁波老乡“忠谋“不遑多让,像孙仲谋一样,在半导体领域:英特尔,三星,台积电,三分天下的格局中夺得一席,创建并主导台积电。

穿行历史的风雨,这两位浙江人都处在风云际会的大历史之中。孙仲谋和张忠谋,一方面彰显着杭嘉湖地区和宁绍地区人才争奇斗艳的绚烂,更重要的一方面,他们都困顿于重大的历史格局。正如张忠谋自己所言:“世界不再安宁,台积电已经是地缘战略家的必争之地。”

其实世界何曾安宁,地缘的必争之地又何止台积电。千百年中,从来激荡。

赴美建厂:没有一刻万里无云

 作为晶圆代工(Foundry)巨无霸,台积电无疑是特殊的,它只专注为半导体厂商制造芯片,多年来占据了全球市场上50%左右的份额,市值高达2984亿美元。

它的客户来自全球,它既不是完全依赖中国大陆市场,技术又不是完全依赖美国。台积电就像是一个技术中转站,它不是技术的源头,却是技术的重要阀门,甚至是全球半导体的技术阀门。最上游的设备材料技术不在这里、下游市场也不再这里,但是产业链基本都需要经过台积电这个节点。

在这片太平洋技术俯冲带上,台积电地位超然,也得意于自身的不可替代性。但不得不面对历史性困局,当下,俯冲带就迎来了大国博弈的大时代。中美贸易的黑天鹅扑腾翅膀,以台积电为首的台湾半导体行业就刮起了疾风。

2020年5月15日,美国商务部针对华为的出口管制升级,计划不让使用美国设备的晶圆代工厂为华为生产芯片。很明显,台积电首当其冲,要知道2019年华为已成为台积电第二大客户,营收占比约14%。

正如张忠谋此前接受采访时所说:“没有一刻万里无云。”而此刻,老兵张忠谋已经不在战场。

台积电董事长刘德音在6月9日的股东大会上回应道,大国对抗时候,才能显出台积电价值,如果华为订单缺失,台积电能迅速补缺。当然台积电并不愿意美国限制落实,并表态会一一克服问题。按照规则,从美国时间5月16日开始,华为和台积电等供应商拥有120天的调整期。

在5月15日,台积电已经对美方做出姿态,斥资120亿美元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建设晶圆厂。在业内解读中,这是台积电对于美国长期诉求的一种示好,也是争取供应华为许可证的一个筹码。同在1987年创立的台积电和华为,也不曾想,将在30年多后发生如此交集。虽然台积电要在美国设厂的消息传闻已久,但是就在美国新规出台的前不久,台积电依然强调建厂选址需多方考量。然而5月15日,台积电迅速宣布赴美建厂,如此巧合的时间点令人联想。因此有观点认为是美方给台积电施压,为了在华为事件中获取更好的解决方案,如果需要申请许可证,或许能成为通关手段。

刘德音说,美国建厂非常符合公司利益。在记者看来,这不仅仅能在美国获取更多客户、人才、资金,也有利于继续保持住中国大陆客户。芯谋研究就认为:“因为支持了美国政府、在美国本土设厂等原因,台积电在和美国交涉关于’10%’、’25%’等美国技术比例’时话语权可能会加大,从而减轻美国施压台积电对华为断供的压力。”

目前台积电还在和美国商讨补贴等事宜,在美国设厂的产业链成本无疑是高昂的,台积电计划9年时间内投资120亿美元,对于一年投资支出就有150亿美元的台积电来说,更大的压力或非来自资金。而5纳米晶圆厂规划产能一年2万片,产能较低,未来5纳米是否还是主流、建厂如何进行都存在变数。

另一家台湾企业富士康,在美国建厂就有不少波折。在美国制造业回流的召唤下,2017年富士康宣布投资100亿美元在美国威斯康星州建面板厂,属于半导体显示领域,然而项目进展地并不顺利。从补贴、产线规格、产能等各方面都存在不少调整和争议。

台湾地区的电子企业绕不开中国和美国市场,如何在政治场、商业场上斡旋、获得公平竞争的机会,需要管理者的智慧。

虽然半导体技术设备离不开美国,但是直到如今,台积电的主要生产基地还是在台湾,当中固然有成本、政治原因、策略因素,也是台积电保持中立的一个底气,如何继续保持中立,是新的挑战。现在台积电在中国大陆和美国都将有两条产线,然而中美之间的科技博弈还远不能达到平衡。

从硅谷到台湾的“冒险”

台积电成为“战略高地”,离不开“教父”张忠谋。在他约60年的半导体职业生涯中,前三十年在美国,从博士落榜到再度读博,最终成为德州仪器三号人物,其中有着不为人知的艰辛;后三十年张忠谋回到中国台湾,恰逢台湾经济高速发展期,在半导体大时代中艰难成长起来台积电,带动了台湾半导体的腾飞。

1987年,56岁的张忠谋已身经百战,从硅谷回到台湾,张忠谋是要担任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初衷并非为了创业,却一手建成了台积电。

据张忠谋的回忆,当时台积电刚成立的时候,只有20几家纯设计不制造(Fabless)的半导体公司,然而大部分都摇摇欲坠,靠不住。但是他发现一个趋势,大公司里有很多设计工程师想自己出来创业,一旦有一个可以倚靠的制造公司,就可以大大降低芯片设计公司的成本。

果然,在1987年以后的十年当中,设计公司层出不穷,到了1997、98年的,全球已经有几百家设计公司。1985年,退休的艾文·雅各布召集了6位前同事成立了高通;1991年,两个年轻人各自掏出5000美元成立了博通;1993年,常年披着黑夹克的黄教主听完分析师劝阻,成立了英伟达;1997年,联发科在台积电隔壁成立。

他们都成为了台积电的重要客户,除了这些纯设计公司,苹果、华为也是台积电大客户。前20个客户支撑起了台积电80%的营收,前10个客户支撑了三分之二的营收。

在半导体的历史上,张忠谋的台积电开创了新的商业模式,也带动了台湾研究院的科研人员纷纷投身到半导体创业热潮中,建立起产业链,为台湾电子产业整体发展打下基础。

而台湾在科技产业的布局,至少有20年。早在1970年代,台湾推动了第二次进口替代政策以及出口扩张政策,利用低劳力成本优势,开启了轻工业产品的出口。到了70年代末,台湾开始瞄向技术和资金密集的高科技产业,当地政府牵头成立工业技术研究院,来驱动台湾工业技术的升级。

一个标志性事件是1979年新竹科学园成立,这里是台积电的大本营,也是当时台湾想要打造的“台式硅谷”。1980年之后,台湾科技产业的积累已经初具规模,不受《瓦森纳条约》的制约,也使得台湾地区可以获得更多技术引进。而从科技园打造之初,台湾科技产业实际上就被认为是美国科技的延伸。随着美国技术的进步,台湾的科技产业滚滚向前。

美国之后,中国这一最大半导体市场的崛起,下游的需求增长,也带动了台积电等一众电子企业的再次腾飞。

2003年,台积电登陆上海,开始建设8寸晶圆厂,这也是台积电在大陆地区的首条产线;2015年台积电决定在南京投资12寸晶圆厂,2018年投入量产后继续扩建,刘德音在股东大会上明确表示,南京12寸厂如期在年底扩到2万片,计划没有任何改变,客户都找齐了。

太平洋的一边是强劲的需求、未来更广阔的市场,另一边是技术渊源深厚、成熟稳定的市场。俯冲带上的台积电要如何在其中游刃有余?贸易环境诡谲、政治因素干扰下,俯冲带也难以安稳。美国的进攻,为庞大而复杂的全球半导体产业链蒙上了不确定的阴影,在这些不确定中,台积电在美国的律师团们正沟通、解读华盛顿的意图。

1987年成立后,张忠谋带领台积电在半导体领域南征北战。正如描绘孙仲谋的功绩,“二十四年兴大业,龙盘虎踞在江东。”

而如今,在张忠谋的精神之后,台积电能否继续“会挽雕弓如满月,亲射虎,看孙郎。”老一辈的孙郎也许渐渐凋零。风云际会之中,英雄自然辈出,他们会回答接下去三十年,该向东,该向西。

当年的孙郎就和另一位高人盟友,借到了东风。

 

参考资料:

1、《张忠谋自传》

2、凤凰网视频节目《领航者》

3、《岁月台湾:1900年以来的台湾大事记(第四版)》

4、商业周刊《器识》

(作者:倪雨晴 编辑:刘雪莹,李清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