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肿瘤NGS企业闯关纳斯达克:燃石医学IPO上市,市值达16.8亿美元

赵娜2020-06-12 21:54

在企业管理层和投资方看来,燃石医学还在企业发展的初期,同时,也处在行业发展的初期。人才的涌入、技术的创新、资本的加持,将催化行业加速成熟。

北京时间6月12日晚,燃石医学正式登陆美国纳斯达克交易所,股票代码为BNR,成为中国赴美上市的肿瘤NGS检测第一股。

燃石医学此次发行1350万股美国存托股(ADS),每 ADS 16.50美元。同时,Lake Bleu Capital(清池资本)认购2500万美元基石投资。燃石医学在首次公开发行和该同时进行的基石认购中合计募资约2.5亿美元。

据悉,燃石医学现有股东,包括OrbiMed、Casdin Capital、济峰资本(LYFE Capital)、礼来亚洲基金(Lilly Asia Ventures)、招银国际(CMB International Capital Corp Ltd),以及红杉资本中国(Sequoia Capital China),以首次公开发行价格在此次发行中合计认购7900万美元ADS。

本次发行的承销商代表为Morgan Stanley,BofA Securities 和 Cowen。假设承销商不行使超额配售选择权,按照每股发行价16.5美元计算,燃石的市值将达到16.8亿美元。

根据燃石医学的招股文件,此次募集的资金将主要用于:癌症早检技术的研发;其他肿瘤伴随诊断产品的注册认证,包括完成相关的临床试验;其他经营管理支出。

燃石医学创始人兼CEO汉雨生表示:“上市后,燃石医学将继续加大对研发、注册的投入,为肿瘤患者提供贴合肿瘤临床诊疗需求的产品和服务,让生命更有质量。”

VC投身创业

燃石医学成立于2014年, 专注于为肿瘤精准医疗提供具有临床价值的二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服务,业务及研发方向覆盖三大领域:肿瘤患病人群检测、癌症早检以及肿瘤基因组大数据生态圈。

燃石医学也是中国国内VC创业的典型案例。汉雨生曾供职于北极光创投,公司的首轮融资来自北极光创投和联想之星,后得到了济峰资本、红杉资本、招银国际、GIC、礼来亚洲基金、太和资本等的支持。

到燃石医学IPO上市前,前述多家投资人的持股比例为:北极光创投持股13.7%、红杉资本中国基金持股9.1%、招银国际持股8.8%、济峰资本持股7.9%、联想之星持股6.1%、GIC持股6.1%。

北极光创投创始人邓锋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表示:“很多VC投资人都有创业的梦想,但好的机会是可遇不可求。做早期科技投资需要前瞻性,这让汉雨生更早的发现了机会,敢于冒险的精神让他愿意投身创业并取得了卓越的成绩。我相信上市对于燃石是个全新的起点,未来企业会为病人、医生、行业和社会创造更大价值。”

红杉资本中国基金董事总经理杨云霞表示:“作为燃石医学的重要股东之一,我们一路陪伴它努力打造技术科研优势和优质齐全的产品线,成长为肿瘤诊断相关领域的领军企业。相信在创始人兼CEO汉雨生及管理团队的带领下,燃石医学未来将继续致力于创新产品的开发,让高质量NGS检测惠及更多肿瘤患者,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根据招股文件,2017年、2018年和2019年,燃石医学收入分别是1.112亿、2.089亿和3.817亿人民币,对应的2018年和2019年涨幅分别为87.9%和82.7%。据灼识投资咨询(China Insights Consultancy, CIC)行业报告, 2019年在中国肿瘤NGS行业中,燃石医学市场份额处于领先地位:在基于NGS检测选择癌症治疗药物的患者中,26.7%选择了燃石医学,肺癌达到31%。

下一片金矿

近年来,肿瘤基因检测被资本圈视为“下一片金矿之地”。CIC行业报告预计中国的癌症早检潜在总市场到2030年将超过2000亿人民币。而国内基因检测行业整体正处于起步阶段,肿瘤基因检测市场潜力还远未释放。

在企业管理层和投资方看来,燃石医学还在企业发展的初期,同时,也处在行业发展的初期。人才的涌入、技术的创新、资本的加持,将催化行业加速成熟。

NGS颠覆性技术的出现,改变了肿瘤临床治疗领域中“诊”和“疗”之间的格局,从以“疗”为中心逐渐演变成了以“诊”为中心;同时,NGS技术与肿瘤药物研发形成了正反馈的生态循环,相辅相成。

汉雨生表示:“可以预见,NGS技术将逐渐成为肿瘤医疗领域的一个全新的维度。在这个过程中,燃石的愿景是做世界医疗行业的一极,把技术做到极限,把应用场景做到极致。”

“无论在哪国资本市场,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公司,其上市的时点就是最高光的时刻,之后无论发展还是股价始终无法超越,而对于优质的公司来说,上市应该只是其发展历程中的一小步。作为一家千亿潜力的公司,今天的燃石不过属于发展的初期。”联想之星合伙人冷艳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

(作者:赵娜 编辑:林坤)

赵娜

创投版记者

专注私募股权和创新企业报道,关注教育、出行、消费领域的科技应用和商业变革,欢迎交流 zhaona@21jing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