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杉资本申请QFII资质 一二级市场投资联动效应待解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0-06-16

随着国内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持续提速,国际创投机构也悄然布局A股二级市场投资。

近日,红杉资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正式向中国证监会相关部门申请《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资格审批》,成为首家申请QFII的国际知名创投机构。

一位熟悉红杉资本的创投机构合伙人透露,红杉资本此举有多重考量,一是红杉资本不少养老基金、FOF与家族办公室LP都希望在配置中国资产时,能涵盖一级市场股权投资与二级市场股票投资等。二是股权投资机构比较擅长优质企业孵化培养,但针对项目IPO后退出的时机把握不够精通,因此通过设立QFII等二级市场投资部门,也能填补自身短板。三是随着科创板与创业板陆续启动注册制,越来越多中国高科技企业纷纷选择A股上市,因此创投机构更需要熟悉A股投资市场以便找到更好的项目退出时机等。

此外,近期QFII 额度审批取消与资金进出流程放宽,也让国际创投机构与出资人(LP)打消了对资金跨境流动受限的顾虑。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多方了解到,要吸引更多国际知名创投机构申请QFII资质参与二级市场投资,并非易事。

一家美国大型创投机构中国区负责人坦言,由于股权投资基金不少养老基金与FOF机构鉴于自身投资策略私密性考量,希望采用名义账户参与A股投资,而目前中国QFII账户仍采取实名交易与穿透式监管,某种程度阻碍了他们通过创投机构参与A股投资的兴趣。同时,他们也希望QFII能将投资范畴扩展到私募基金投资,从而更有效地分散投资风险与把握项目退出时机,但目前相关政策尚未落地。“不过,我们会密切关注红杉资本的QFII投资成绩单与资本运作效果,择机向我们LP再度建议申请QFII资质打通一、二级市场投资联动。”

红杉资本的新算盘

上述熟悉红杉资本的创投机构合伙人表示,此前市场传闻红杉资本将募集约37亿美元投资中国,他们一度担心红杉资本如此大的募资额将会“抢走”不少优质项目,如今看来,其中相当部分募资款将通过QFII渠道流向A股市场。

红杉资本涉足二级市场股票投资,并非业界首创。此前,不少国内大型创投机构已悄然设立了二级市场投资私募基金,旨在打通一、二级市场投资联动。究其原因,一是相比挖掘培养有高成长潜力的初创企业,创投机构在项目IPO后的退出时机把握相对“薄弱”,因此他们此举可以填补自身短板;二是不少创投机构愿意长期持有优质企业股票获利,但碍于股权投资基金存续期最多10年,一旦基金到期就必须忍痛割爱,因此创投机构设立二级市场基金可以继续持有这些优质企业股票实现更高的股权增值回报;三是创投机构通过打通一、二级市场投资联动,可以提升LP粘性获得更多募资款。

“基于防范内幕交易的考量,目前多数国内大型创投机构都将股权投资部门与二级市场股票投资部门分开独立运作,并建立相应的防火墙避免操纵股价高位套现质疑。”这位创投机构合伙人介绍。

值得注意的是,在设立二级市场投资私募基金的创投机构里,也出现红杉资本的身影。早在2004年,红杉资本关联企业弘尚资产曾发行一款弘尚精选2号私募证券基金产品投资A股。

而且,拥有一定年限的A股投资经验,无形间构成红杉资本成功申请QFII资质的一大优势。不过,红杉资本此时决定申请QFII资质,也契合了疫情冲击下的众多养老基金、FOF与家族办公室LP的新资产配置需求。

由于疫情导致全球经济增长将在较长时间面临不确定性,因此不少养老基金,FOF等国际大型投资机构都愿意加大跨周期的优质项目投资,甚至愿意更长时间持有这些优质项目获得可观稳健的利润分红。因此红杉资本通过获取QFII资质,能将国内优质项目股票持有时间横跨一级市场股权投资与二级市场股票投资,满足LP寻求跨周期长时间的优质项目持有获利需求。

记者获悉,红杉资本申请QFII资质,与其近期大举投资上市公司旗下潜力项目存在一定关系。比如近期红杉资本先后参与比亚迪半导体有限公司、世茂集团旗下全资子公司世茂服务控股有限公司、京东集团旗下子公司京东工业品的股权投资。

“不排除未来这些项目孵化成功后,可能会被相关境内上市公司资产收购,因此红杉资本也需要QFII基金熟悉A股投资市场,以便找到更好的项目退出操作时机。”上述创投机构合伙人分析说。

海外创投机构申请QFII的“阻碍”

尽管红杉资本有望成为首家获取QFII资质的国际创投机构,若要吸引更多同行“步其后尘”,并非易事。

前述美国大型创投机构中国区负责人透露,在5月初相关部门出台《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期货投资资金管理规定》——“取消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境内证券投资额度管理要求”,“对合格投资者跨境资金汇出入和兑换实行登记管理”,“实施本外币一体化管理,允许合格投资者自主选择汇入资金币种和时机”后,他们内部曾研究过申请QFII资质打通一、二级市场投资联动的可操作性。但他们很快发现,不少LP未必会贸然参与他们的QFII基金投资。因为这些LP特别在意自身持仓的私密性,对境内实名交易与穿透式监管仍心存顾虑;此外部分LP习惯国际股票投资市场的资金T+2的交割结算制度与先买股后付款交易模式,对A股T+1交割结算制度与先打款再买股(无法开展高杠杆融资)的交易模式不够熟悉,都会导致他们更愿选择将资金交给其他对冲基金,通过陆股通渠道开展A股投资。

“更关键的是,目前我们还无法找到合适的A股投资团队,以证明一、二级市场投资联动的业绩回报与实施效果大幅优于纯粹的二级市场A股投资。”他指出。此前,他们曾考虑通过内部挖潜,让部分投资总监与合伙人兼顾二级市场股票投资,但隔行如隔山,这些投资总监与合伙人擅于挖掘孵化有高成长潜力的企业项目,但对二级市场股票投资博弈游戏规则未必精通。

(作者:陈植 编辑:李伊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