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行业一个貌似真理的逻辑就是:得流量者得天下。
融资PPT上往往都这么写:“便宜,或者最好是免费地提供服务,越快获得越大规模的流量越好,然后拿着流量,我可以坐拥一切。”
这个被无数历史证伪打脸、却又引无数后浪汹涌而至的逻辑,培养了前赴后继的“流量信徒”,流量公司一旦尝试新业务,彷佛就开启了一场翻盘战局。
最近618,快手和抖音开始做直播带货,“流量万能”论再度甚嚣尘上。
快手、抖音刚要试一把自己的小店,仿佛就跃升了“电商新玩家”,只玩流量真能做好做大电商吗?
1
内容平台真要“自讨苦吃”?
快手和抖音,如果真要全身心入局电商,会和其短视频内容属性产生冲突。
事实上,快手内部人士就对媒体提到过,“宿华非常注重用户体验,对广告态度一直谨慎,他总强调‘产品和技术才是更重要的事情’,这也是快手社区氛围和用户黏性做得比别人好的原因。”
用户上快手和抖音,本质还是为了刷短视频,他们对广告的耐受度是有限的,内容才是快手和抖音当前的主营业务。
但如果快手和抖音把带货直播当主餐,中插短视频当甜点,那多数用户的选择,大概率是寻找下一个好看的内容平台,继续狂刷视频——B站、微视等后浪还在旁边虎视眈眈。
流量是电商的入口,但电商能否做起来,光有流量远远不够——商家体系、治理能力、物流金融等电商基础设施,缺一不可。
电商需要流量,也创造流量,但只靠流量无法创造电商。
从百度到腾讯,哪怕Facebook和Google,世界上从来没有过只靠大把流量,就能做强电商业务的例子。
即便15亿流量的Facebook不断宣布要做“小店”,也丝毫没有影响到亚马逊,市值稳定地超过Facebook一倍。
反观微信,为什么张小龙始终在商业化这条路上保持着极大克制,就是因为始终保持产品本质属性的完整性和纯粹性——在PC时代手握浩瀚流量的腾讯,也没做大拍拍,在大部分商业模式中,流量是重要的却不是唯一重要的。
所有从流量出发的商业跃迁,其实都是换个领域从头做起——流量是张门票,但流量并不万能,正如吸引游客入场的并非门票,而是风景。
这本质上就是互联网圈探讨已久的工具APP变现问题。一个优秀的工具能带来巨大的流量,但这笔流量怎么变现?过去切入电商的工具APP,没有一家能够做成头部。
相比工具APP,内容APP用户时长更多、用户粘性更强,提供了更多广告变现的空间,轻松的广告模式是Work的,但要是撸起袖子开启笨重累脏的电商模式,很有可能是“自讨苦吃”。
2
快抖主战场仍然是流量争夺战
说到底,唯流量论,从来不是观察商业的正确姿势,如果迷信流量,世界上最大的电商公司,应该是每年手握420亿访问量的终极“流量之王”——P站。
流量只是解决用户需求后自然会来的东西,但流量要创造价值,还要与别的更多能力匹配。
尤其是做电商。
如果说做游戏还只是多招程序员、设计师就能解决的在线的轻省活儿,那电商所需要的技能点要丰富、多元得多。毕竟这是一个跟实体经济紧密结合的行业,需要处理很多虚拟内容中压根不会存在的各种关系。
淘宝从无到有花了17年,快手和抖音怎么可能牺牲掉过去多年攒下的内容底子,重头干起电商呢?沉没成本太大。
因此,快手和抖音的此番电商尝试,其实被放大太多。
本质上,在当前的高压竞争环境下,快手和抖音抓住任何一个风口尝试,都不值得大惊小怪——两大头部平台,可以容忍自己试错,但绝对不允许自己错过,他们一定会“尝遍百草”。
2019年短视频的月活用户已经到了8.2亿,在中国市场,再怎么增长也只有不到8000万的绝对用户增量。
正因如此,快手和抖音当前最大的注意力仍然是流量本身。从去年到现在,所有流量公司都身处极其残酷的流量争夺战中。
年初快手赞助春晚,发起K3战役,目的只有一个:3亿日活。而最近发布的“奥利给”宣传片,想要的依然是“出圈”获取新流量。
而抖音及其背后的今日头条,同样亟需新流量加持,头腾大战至今仍未结束,字节跳动的游戏投入未见减少。加上字节跳动春节那一波电影免费观看的长视频尝试,核心都是流量争夺战。
这些显而易见的动作,才是快手和抖音真正的主战场。
做电商,其实是锦上添花,怎么方便怎么来。就像快手与京东的合作,其实是京东电商能力去衔接快手流量——快手的海量五环外用户,恰好是京东如饥似渴的下沉增量。
6月14日,曾被快手封杀的主播辛巴回归,第一场带货的大部分链接,还是导向了淘宝天猫店。而在罗永浩的带货直播中,情况也大致相同。这其实代表了快手抖音对待直播带货的态度,主要还是做个流量主,做做广告导流,而电商则是变现方式之一。
其实,这样的选择才是最聪明的,也是最可行的。
越发红海的流量争夺战中,内容平台的风吹草动会一直持续,电商也是尝试之一,但如果真要All-in电商,内容平台也许会被带沟里。
不妨想象一下,你能忍受一个被微商彻底占领的朋友圈吗?
文/万天蓝
(作者:财经故事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