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禧一代的爱情,拒绝定式而充满可能

生活家2miao2020-06-20 07:00

爱尔兰作家萨拉·鲁尼被西方文学界热捧为千禧一代的代言人,她的两本小说《聊天记录》(Conversations With Friends)和《普通人》(Normal People,又译《正常人》)均展现了当下年轻人多元、流动、难以被简单定义的亲密关系。在她笔下,爱情这一概念被赋予了更多的可能性,也受到了各种各样的拷问和挑战。根据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剧集《普通人》,一度成为国内各类社交平台热议的焦点。

从爱尔兰小城里最后的高中时光到都柏林三一学院中的大学生活,《普通人》围绕男女主人公玛丽安娜和康奈尔分分合合的浪漫关系展开。乖戾而孤僻的玛丽安娜,在高中时不受待见,而成绩和体育兼优的康奈尔则是校园里的风云人物。康奈尔的母亲一周要为玛丽安娜家打扫两次卫生,康奈尔常常要去接母亲下班,两人于是有了校园之外的交集,随即开始了一段从高中绵延到本科毕业的隐秘而自由的情感联结。他们在高中毕业后分开,又在大学里重新相遇。玛丽安娜迅速融入了这个崇尚自由和个性的新环境,此时家境普通且性格谦和的康奈尔则变得形单影只。

虽然这类聚集年轻人情感关系的文艺作品最终的落脚点还是人物各自的成长,但与一般流俗的青春校园浪漫剧不同,《普通人》破除了观众对纯美恋爱的想象,引入了对性别、家庭、阶级等议题的探讨——原生家庭财力上的差异无形中影响着两人的关系,来自普通工薪家庭的康奈尔如何放下自尊心,在缺乏关爱的环境中长大的玛丽安娜如何学会在亲密关系中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比他们最终是否能走到一起更为重要和有意义。

剧集《普通人》由伦尼·阿伯拉罕森和希提·麦克唐纳共同执导,两位导演在每一个单集里使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重点突出主角细微的表情和动作,同时避免用旁白来解释他们的行为动机和心理状况。与此同时,叙事以玛丽安娜和康奈尔为中心,我们见证着两人共处的场景和独自一人的时刻,浅焦特写取消了观众与剧中人物的距离,强调观众对两人微妙情绪波动的感知。

在十二集、共六个小时的光影讲述中,玛丽安娜和康奈尔从来没有跟对方明确两人的关系,即使他们总是在聊天、在分享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想法。他们或是恋人,但更像是惺惺相惜的密友。他们心照不宣地回避着为两人间的感情状况进行定义和分析,在同学、家人与朋友面前,他们也始终保持着距离,作为独立的个体而非相好的一对出现。自始至终,玛丽安娜和康奈尔似乎都在放养他们的感情,任其发展而不去刻意经营和维护易变的稳态,允许不可控的事件和情绪影响两人关系的走向。

评价《普通人》其实是一件有很大风险的事情,因为怎样看待原著和剧集对人物形象的描刻,怎样去向他人描述和解读玛丽安娜和康奈尔之间流动的情感,怎样去把观看剧集时起伏波动的心绪提取出来,然后转译为妥当且有理的文字,需要调动自己的人生体验,直面内心深处的隐秘悸动,最后产出的内容多少折射出写作者本人的感情观念。不如借用一句俗套的名言,“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普通人》无疑引发了千人千面的解读,但大家的共感或许并不相通。有趣之处正在于此,被归于千禧一代的年轻人,都能从玛丽安娜和康奈尔的相处中看到自己对于爱情的期待和遗憾,而个体经验的差异也造成了大家对人物及其选择理解上的不同。

小说和剧集都止于康奈尔选择去纽约继续深造,而玛丽安娜则决定留在都柏林。两人的又一次分别到底意味着什么?当他们在彼此所提供的慰藉中完成了与自我的和解后,对方是已然成为了各自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还是变得不再重要?在他们明确了彼此间存在着宿命般的爱情后,距离的远近是否会再次改变这段渐入佳境的关系?玛丽安娜和康奈尔的故事将在无数读者和观众的脑海里得到续写,这个开放的结尾预示了两人情感走向的各种可能,并且将一直检验着当代年轻人关于亲密关系各异的思考与判断。

(作者:2miao 编辑:董明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