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丨引导更多人才与资源流向科创与技术升级领域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0-06-23 07:00

应进一步优化和完善高校专业设置,同时,加强基础性研究领域。

音频来源:南财快评

现在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季节,也是即将高考的中学生谋划报志愿的时候,一些往届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可能会影响到高考生的报考专业,而如何培养更适应和支持中国经济发展的专业人才,则是多年以来高校一直面临的课题。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公布的《2020年大学生就业力报告》显示,毕业生期望就职于IT/通信/电子/互联网、文化/传媒/娱乐/体育、商业服务(咨询/财会/法律/广告)、金融业等行业的比例相对较高,分别为25.1%、10.7%、9.2%和8.1%。这些行业主要为新经济行业,薪酬待遇优厚,科技含量较高、发展空间较好。58同城发布《202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显示,从行业的选择上看,计算机/互联网/通信行业备受毕业生欢迎,其次是财务/审计/统计、教育培训行业。

从就业率看则是另外一番景象。麦可思研究院对15.2万名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培养质量进行跟踪评价形成《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研究显示,2018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最高的学科门类是工学(93.1%);就业率最高的专业大类则是电气类(95.5%);就业率排前三位的专业是软件工程(96.8%)、能源与动力工程(96.8%)、工程管理(95.8%)。

可以看出,高端与新兴的服务行业是最受毕业生喜欢的职业,即写字楼里的服务业白领工作。但工科类专业技术白领就业率最高。这反映了中国社会一种根深蒂固的认知:工科属于工人,读书人则要从事体面工作。但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就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收入的差距以及发展前景的区别。

进入21世纪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各行各业处于爆发式增长阶段。初期,高校专业设置还带有计划经济时代特征,毕业生数量也少,因此,存在人才短缺的现象,几乎所有大学生都有充足就业机会。随之而来的是高校扩招并为此增设众多市场热门专业,比如计算机、外语、法律、金融、市场营销、新闻等。一段时间后,一些专业的毕业生开始出现过剩,同期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据相关数据显示,中国技能劳动者约1.7亿人,占就业人员总量的21.3%,但高技能人才只有4791万人,仅占就业人员总量的6.2%。这表明,高级技工缺口高达上千万人。

目前看,一些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技能型人才缺乏的结构性错配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这首先在于,许多普通综合性大学在设置工科的能力上仍有所欠缺,同时,产业化特征也促进高校更倾向于迎合学生的专业偏好,而对市场需求考虑不足,大规模招收学生需要消化,门槛低的专业成为各类普通大学的优先选择。总体来看,高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经济发展真实需求存在错配现象,专业设置能力亦有待进一步加强。

目前,中国已经进入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的阶段,一方面,服务业因为竞争激烈,正在向高端化、国际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对人才要求更高;另一方面,制造业向智能化、自动化方向进化,互联网向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升级,中国在高端制造与装备、关键技术等领域需要大量人才。这种人才需求结构与教育供给错配现象需要尽快解决,以更好地服务中国经济产业升级的进程。

因此,中国应该尽快优化和完善高校专业设置,理性引导高考生的专业志愿偏好,引导更多的教育人才与资源流向科技创新与技术升级领域。中国制造业有所谓的“工程师红利”一说,但是,进入数字经济与智能制造时代后,需要更多的工科人才,即人才需求规模和质量都会有很大的增长。中国的教育还需要为此作出更充足的准备。

与此同时,中国基础性研究领域还待加强,部分专业就业难、收入低导致相关学科志愿报名偏冷门。政府应该制定一项系统性的方案解决这个问题,要重视基础性研究人才的培养,在薪酬和用人机制等方面要大胆改革。虽然到海外吸引人才是必要的,但是,留住人才才是最关键的。

(编辑:洪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