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倒计时中的北京考生:“我们准备好了”

中国观察王峰2020-06-29 07:00

开考前,吴歌的老师在群里发了一张照片,这是他们离校时班里的黑板报,上面写着“我们准备好了”。

离预定的离校时间还有一个星期,北京市朝阳区一所高中的高三学生吴浥瑄就匆匆告别了学习三年的校园。

6月16日晚,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级别由三级调至二级。次日凌晨1点,班主任在班级群里通知,“明天回学校收拾东西。”

6月17日留给同学们的时间只有两个小时,吴浥瑄此前已经提前往家里搬运学习资料,但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要去领各科复习资料,还要和同学们互相签名、留影,十分仓促。“还是挺想再回学校看看的。”她说。

班主任是一名“80后”,2003年“非典”时还是一个高中生。她哭着给同学们送去了临别赠言,吴浥瑄听着也哭了。

在她的班主任看来,“大家都说,这届学生比较特殊,居家备考。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一届高考,比起检测‘知识’本身,更检测的是‘自律’和‘坚持’。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不就是自律和有韧劲的人吗?”

6月17日,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系统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会议要求,初、高三考生考前全员进行核酸检测。上一次大规模核酸检测还是在复课之初,4月19日,北京市卫健委新闻发言人高小俊介绍北京推进八类人员核酸检测应检尽检情况,其中包括高三初三外地返京和入境进京师生员工。

6月20日, 在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考点,考生参加完高考英语听力考试后走出考场。-新华社

特殊的毕业照

“幸亏赶上了学校的成人礼”,西城区一所高中的高三学生吴歌说,这所高中在每年最后一天会为高三学生举办成人礼,“但是毕业典礼可能没有了”。

学校往年的毕业典礼安排在高考之后十几天,吴歌很羡慕这一天,毕业生和他们的家长、老师聚在这所名校的校园里,向一段艰苦却又美好的高中时光道别。

“或许没有哪一届高考生会像2020届这么特殊。”吴歌说,6月17日那天,同学们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在教室里拍下了毕业照。没有礼服,没有仪式,也没有父母参加。为了纪念这个特殊的经历,他们戴上口罩又拍了一次。

对这届高三学生来说,这只是短暂的一次“心理放飞”。回到家,等待他们的还有半个多月的最后冲刺。

吴浥瑄的大多数居家时间还是听老师讲课。“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做卷子讲卷子,各科老师在单独的QQ群里讲,和在校时差不多,只不过举手提问的机会少一些。”不过,学生还可以在课后随时和老师联系。

从6月24日开始,吴歌的学校没有再安排网课,“在家自主复习,每天固定的时间可以在学校的网站上和老师答疑,每科安排不一样的时间。也有老师直接在腾讯会议上开一个会议室,这样交流会更加方便。”她说。

学校让同学们自己组成学习小组,通常四个人一组,每个组由组长安排具体时间,通过腾讯会议面对面学习。在这期间,学校会快递一些学习资料和书籍进行辅助。主要还是靠学生自主复习。

疫情期间,学校给居家学生制定了严格的防疫纪律。每天早中晚三次报告体温,不外出,不做大运动量运动,不吃不健康的食物,家长尽量不去中高风险地区出差。“其实就是把自己隔离在家里。”吴歌说,7月5日,也就是高考前两天,还会接受一次核酸检测。

克服压力在线备考

再次居家学习,吴浥瑄倒显得比较平静,在家学习累了的时候,她会刷刷微博,和同学聊聊天。“离高考只剩几天时间了,心理没有太大波动,反而是寒假期间的居家学习把大家都憋坏了。”

北京市高三学生原定的返校日是2月3日,但因为疫情的影响,这一日期拖延到了4月27日。

“我知道线上教学是未来教育的趋势,但这次疫情,让我在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必须要面对线上教学工作了。”北京市一名高三政治老师马丽(化名)说。

最初,马丽把线上教学当成特殊时期的替代方式,自学了录屏、剪辑,想办法让视频画面更流畅,尽量还原课堂的原貌。为了让学生居家学习有在学校上课的感觉,学校安排了固定的课表,每周上课6天,周日休息,节奏与在校学习一致。

复课后,她发现线上教学仍然有用,于是将每一个知识点录制成6-10分钟的微课,把线上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工具。

但全新的网课还是让很多学生感到不适应。“刚开始上网课,全天安排的都是两个小时的大课,再加上不时出现网络故障,让人有点心烦意乱,几乎想放弃上网课自己复习。”北京海淀一所中学的高三学生今年2月对记者表示。

西南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张辉蓉近日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通过对陕西、重庆、云南、四川四省市近2万名从六年级到高三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在线上学习专注度、预习和总结习惯、居家学习适应性方面,高三学生对在线教学的满意度最低。

张辉蓉指出,“究其原因,高三学生面对疫情和高考的双重压力充满焦虑,此外,高三学生每天线上教学课时多、任务重,遇到问题也难以及时寻求他人帮助,这就导致高三这一特殊群体对居家学习的适应性和专注性较差。”

但特殊时期,只能特殊应对。吴浥瑄的班级群名字是“越努力,越幸运!”她的班主任记不清是从哪天起,QQ群里的学生开始使用“匿名”的方式和她互动。“开始我不懂,不过我没有制止,暗自观察,我发现学生们都敢说话了,这个‘匿名’的主意给每日高强度的学习平添了许多欢乐,更让学生们放下思想包袱,听不懂的地方随时问,做到实时互动。”

作业是在线教学的难点。马丽采取的办法是减少学生的书写量,鼓励学生录制视频讲解题目,让同学互相点评。这增加了老师的工作量,每名学生录制5-10分钟的视频,老师看完就需要约2个小时,而且学生往往是晚上11点之后提交作业,熬夜成为高三老师疫情期间的常态。

今年的高三学生是北京市实行新高考改革后的第一批考生。新高考采取“3+3”模式,即语数外三门必考科目,加上三门选考科目。

受疫情影响,高三学生4月27日复课后,部分学校仍没有恢复走班教学,而是继续晚上线上教学。“担任班主任的走班课老师白天处理琐碎事务,晚上给学生上网课,增加了平时2-3倍的工作量。”马丽说。

“我们准备好了”

疫情时期,高考不止是对考生的一次历练,更是对所有相关方面的一次大考。

这样的大考曾在2003年上演了一次。据公开报道,2003年高考前一个月,北京市高三学生中有7例确诊和疑似的“非典”病例。为此,当年高考,北京市将考点数量从90个增加到200个,考场人数从30人减少到20人,考场数量从3200个增加到4800个。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新闻发言人李奕6月21日介绍,已经完成考生不同情况、考点不同情况等方案的起草和落实,正在推演和细化,高考方案计划在6月底发布。

6月20日,北京如期举行了2020年第二次高考英语听力机考,全市参加考试的考生共39142人。李奕介绍,所有考生包括居家观察的,都顺利完成了考试。“这次考试不仅仅是在疫情防控严峻形势下安全顺利组织完成了一次大规模教育考试,更是即将到来的高考、中考前一次难得的演练。”

吴浥瑄回忆,印象很深的是考生被要求提前很早来到考点。进入考点前会往手上喷消毒水,然后通过自动测温仪,体温检测正常后所有人在考前40多分钟进入食堂等候,考前20分钟进入机房。开考前,还会发消毒湿巾把耳机和手消毒。

“虽然又出现了疫情,但机考时大家丝毫不慌张。”吴歌说。

吴歌说,虽然这个学期在校的时间只有不到两个月,但幸运的是,最关键的一模、二模考试都是这期间在线下完成的。

6月28日,吴歌和吴浥瑄在家里迎来了三模考试,这是高考前的最后一次演练。考前半个小时,学校线上下发考卷,学生自己打印后答卷,没有人监考。

开考前,吴歌的老师在群里发了一张照片,这是他们离校时班里的黑板报,上面写着“我们准备好了”。

(作者:王峰 编辑:耿雁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