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金融供给侧改革往事:期待中国“高盛”与6倍的指数

证券之星2020-07-01 17:43

"历史在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进程中来回平衡"

金融供给侧改革前:英国10年未涨的股市

我们常常听到股民感叹:十年前中国的股市是3000点附近,现在还在3000点附近,仿佛时间定格了。

其实在20世纪7、80年代的英国,股民的烦恼大致与我们一样。因为他们的股市也是从1965开始到1980年都基本没涨过。

股市的背后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二战前

美国崇尚自由放任经济政策,这产生了一系列积极影响也催生了一系列泡沫。

1929年,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已达48.5%,超过了当时英、法、德三国所占比重总和。这代表自由经济的成就也代表自由经济的泡沫。

柯立芝总统声称,美国人民已达到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幸福境界”,那时的他应该很难想到后面马上迎来的却是大萧条和炮火轰鸣的十年。

二战后

西方国家觉得过度自由不好了,过度自由的市场存在缺陷,市场容易生产过剩,这就需要政府进行干预。于是开始崇尚凯恩斯主义。并且为了应对苏联的挑战,主张福利主义。

凯恩斯主义主张大政府,通过一系列货币和财政政策手段去刺激和扩大消费需求。并且通过需求侧管理方式推行了大规模国有化,国有化浪潮的背后是充分就业和良好的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初期,对于经济潜力的帮助巨大。于是我们看到从银行到煤矿、航空、运输、电力、煤气、钢铁、汽车、火箭、电子等新兴产业通通收归国有。

但熟悉的剧本你们是知道的。国有企业后期会造成低效和巨额的财政负担,不少英国国有企业亏损。高福利+低水平的投资回报率根本无法覆盖高企的债务(杠杆率)。杠杆率过高后也面临加无可加的地步。

这就是所谓的一管就死,

于是供给侧改革应运而生。

金融供给侧改革与轰鸣的股市

1979-1990年。撒切尔入主唐宁街后转向供给侧改革。

说白了就是推行优胜劣汰,减少国家干预促进社会效率,增强企业竞争力。再白一点,就是开放。

于是我们看到大规模推行私有化、放松管制、减税、紧货币控通胀、削减福利开支、淘汰夕阳产业的举措。

混业经营和利率市场化改革都是是金融供给侧改革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我们先来说说混业经营:

给银行下发券商牌照这事,最近坊间传言流传甚广,先不管真假。长期看,混业经营和混业监管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

有两点原因:

1、在全球金融角逐的情况下,混业经营的金融机构才能在大竞争中活下来。因为混业能提高银行盈利能力、抗风险能力、全球业务竞争能力、以及更低的获客成本能力。这点在我国平安金控集团上的过往的优秀联动上其实早有体现。

2、代表推动社会直接融资的迫切需求。混业经营和金融供给侧改革将推动投行业务和直接融资的全面爆发崛起,中国也需要几家能和高盛掰手腕的巨型投行来代表中国利益。

但归根结底其实就是要将权限放归市场,让市场充分竞争优胜劣汰。不过我们知道过度地放和过度地管都是错误的,所以一旦混业后,对应的监管也必须跟上。

这一方面其实英美早已经帮我们趟了浑水,以史为鉴即可。

方式:从先特批试点到完善立法

我们再来说说利率市场化改革金融供给侧改革的大前提就是利率市场化改革。因为只要利率是管制状态的,大部分体制内金融机构依靠信贷规模增长和了利差赚钱就行了。服务过于同质化,你服务更优质对于业务本身并没有太大的助力,这样体制下很难让机构愿意花心思在服务好客户上下功夫。

但利率市场化后就不同了,大家都是修内功各凭实力。金融机构开始优胜劣汰,只有能为客户提供更好服务的机构才能活下来。

1971年英国从废止利率协定后历时10年,终于在1981年英格兰银行取消最低贷款利率后终于实现了利率完全自由化。这为后来的“金融大爆炸“改革做了铺垫。

这方面我国利率改革已经在路上。

下一步就是混业经营的特批和试点,从特例到放开是需要技巧的。需要考虑市场消化时间,不能影响市场稳定和增加市场动荡。所以通过不断放出风声听听社会反馈,不断增加试点不行就停的方式,可以将市场影响降至最低。

英国从1983年开始到1986年推动证券业和银行业的内部业务整合开始,前前后后也是历时了17年之久,直到《2000年金融服务和市场法》才完全废除了此前分业监管的各项法案。同样,美国也是先试点再立法完善。对于中国来说混业经营这条路还长,但长期看,是必然趋势。

改革后轰鸣的股市

在这一系列改革过程中,由于市场优胜劣汰的功能成功发挥,英国企业的竞争力快速上升。在此期间英国上市公司市值逐年上升、证券化率快速上升,从1980 年的36%上升至1999 年顶峰时的189%。

股市也从1976年的300多点一路涨到1990年代的1800多点附近,翻了6倍还不止。

改革后英国的证券化率突飞猛进到了189%,而中国目前这个巴菲特指标(证券化率)据海通证券3月8日策略周报统计,仅为 70%(仅考量在 A 股上市的企业),即使考虑海外中资股,目前中国的证券化率也只有 83%。

长期看,只要金融供给侧改革顺利落实,这就意味着更大的权益市场和航母级投行的诞生。也就是说长期利好龙头券商和银行。而各位读者将和我一同见证一场浩浩荡荡的中国特色金融供给侧改革,这可能要历时十几年,也可能会提速。

但终有一天,我国将会诞生一个中国特色的“高盛”,甚至超越“高盛”。笔者本人对中信证券和招商银行抱有期待,因为这两家机构在为客户创造价值这点上做得很好,当然不同的人看法也不同,就让时间去验证吧。

最后,经历了几十年相对自由发展的欧美国家,是否管得太少,到了一放就乱的时候?

- End -

参考文献:

[1]《供给侧改革:英国撒切尔时期是怎么干成的?》任泽平

[2]《供给侧改革+二级市场新时代》 国金证券

[3]《金融供给侧改革下的银行混业经营》 光大证券

[4]《混业经营向何处》 齐鲁证券

(作者:证券之星 )

证券之星

金融信息平台

发现中国好投资,聚焦顶级投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