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完善防汛救灾机制 确保民众生命安全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0-07-03 07:00

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防汛救灾工作,坚决落实责任制。

7月2日,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发布消息,“长江2020年第1号洪水”在长江上游形成。受强降雨影响,长江上游干流、乌江及三峡区间来水明显增加。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对这些地区发出洪水蓝色预警,水利部当日召开会商会,安排部署长江洪水防御工作。

根据水利部通报,上半年全国超警以上洪水92%集中在6月,6月20日以来,全国有15个省份、135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预计主汛期南北方均有多雨区,长江、黄河、海河、珠江、松花江、辽河等流域可能发生区域性较大洪水,局地暴雨山洪可能频发,水库安全度汛压力大。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全力做好洪涝地质灾害防御和应急抢险救援等工作,防灾救灾取得积极成效。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对防汛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防汛救灾工作,坚决落实责任制,坚持预防预备和应急处突相结合,加强汛情监测,及时排查风险隐患,有力组织抢险救灾,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维护好生产生活秩序,切实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落到实处。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经历了一些洪涝灾害的威胁和挑战,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今年南方地区降雨偏多,防汛形势严峻,主要存在三大风险,即超标洪水、水库失事和山洪灾害。对这些事件的防御,必须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做好预案。比如,应对水库失事风险,取决于管理以及巡查,以及为避免超汛限水位而采取及时科学的调度。

最大的挑战是山洪灾害,因为它有突发性、偶然性,而且致灾性强。目前我国在防范山洪灾害方面,因为科学技术的进步,预警越来越精准,建立起了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

防范山洪灾害的关键是通过通讯手段发布预警,及时转移群众。因此,除了政府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与负责制之外,还要培养民众的防范与应对意识,才能尽可能地落实保障人民生命安全这一目标。

由于新技术、新方法的大规模应用,中国在提高预报精度、延长预报期、提高预报效率等方面有巨大的进步。这将有助于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尤其是更好地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近年来,我国在这方面的应对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强调加强预测预报预警,加密雨水情测报频次,做好中短期和临近预测预报,提高洪水预报精度、延长预见期,拓展预警信息发布渠道,保障信息充分覆盖。

在这些挑战面前,人永远是第一因素。首先,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作为防汛工作的总目标,这是防汛救灾的第一出发点。同时,加强对基层防汛人员的保护也至关重要,争取以最小的损失获得防汛的胜利。其次,要压紧压实人的责任,值班值守、监测预报、隐患排查、预警发布、提请转移等工作应该落实到人,并通过严格监管问责,确保各项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今年,我国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正在积极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工作,各方正在积极落实“六稳”“六保”任务,这必然对防汛提出了更高要求,绝不能出现重大灾害。考虑到主汛期南北方长江、黄河、海河、珠江、松花江、辽河等流域的情况,所有地区都应该行动起来,制定预案,及早进行防汛抗旱体制机制磨合和演练,必须以“超标洪水不打乱仗,标准内洪水不出意外、水库不能失事、山洪灾害不出现群死群伤”为目标,全力以赴应对主汛期可能出现的各种挑战,守住水旱灾害防御的底线,确保人民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