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现华夏文明精美脉络

生活家郑磊2020-07-04 07:00

最近所读知名文化学者李零作序的《了不起的文明现场:跟着一线考古队长穿越历史》一书,非常精彩。书中,刘斌、许宏等国内资深考古学家和一线考古队长给我们展示了华夏文明从雏形到盛期的不同历史阶段的考古现场,精美勾勒出中国历史的脉络和轮廓。全书从文明的传播说起,依照华夏文明考古发掘的历史时期,由远及近,图文并茂地展示了良渚、二里头、殷墟、三星堆、小河墓地,直到至今仍闪烁着耀眼人文光彩的敦煌莫高窟的考古发现,从头到尾连贯起来就是一幅厚重而波澜壮阔的华夏文明画卷,同时也是一部重点突出的中国考古史。

全书是按照华夏文明进程这条时间轴编排的,据我个人理解,其实可以从人类学角度,即人类迁移的路线和时间来阅读这本书。我们知道,古人类至少有两次走出非洲,第一次是在50万年前,基本分布到了除美洲之外的所有大洲。5-6万年前,古人类第二次从非洲出发之后,分别从南亚和中亚、欧亚大草原再次进入现在中国的疆域。所以华夏文明很可能至少存在两个主要来源,一支来自南亚这一路,由东西两路分别向北迁移,另一支则从西南进入,向北部发展。后来随着西方人口东移,从中亚流入新疆,再往东与之前中原地区的原住民发生了融合。所以我们阅读这本书也可以从东南的良渚遗址与新疆的小河墓群入手,了解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原与东南文化以及西南土著文化之间的互动和渊源。

在距今5000年左右,地球进入了文明社会,出现了国家。良渚是我国目前为止发现的最具说服力的文明之一。从规模、社会等级、生产力的发展,到农业和城市的规划等方面,都能证明其社会发展程度已不亚于古埃及,不亚于西亚以及印度河流域的文明。良渚文化主要分布于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距今有5300年到4300年,属于新石器晚期,与古埃及文化处于同一时期。良渚文化从其核心圈长三角地区,延伸到山东南部,也影响了包含广东、福建、江西一直到江浙的这样一个统称“百越”的广大地域文化。2007年,发现了南北约有1900米,东西有1700米的良渚古城,城市布局非常符合中国古代都城的形制,良渚的农业非常发达,石犁、石镰刀与现在没什么区别。良渚没有金属,也没有成熟的文字,但是玉器加工非常发达,这个遗址在被洪水淹没之前,还未接触来自西方的文明。作为考古发现的最早的文明,良渚也影响了后来的殷商时期,殷墟发现了很多的玉琮,受到了良渚玉琮的影响;四川成都发现的金沙遗址,非常著名,里面也有一件良渚风格的玉琮。

我们再转向西北,甘青地区连通中原与西域,属于马家窑文化,融合了东西方文化。而顺着丝绸之路向西北,就是楼兰地区,那里发掘出了有趣的异域文化古物。小河墓葬群隐藏在大漠(罗布泊)深处,但曾经是个水草丰美、适合居住的地方。小河遗址分上下层,上层有3500年历史,下层有4000年历史,有360多座古墓,相当壮观。棺木均用牛皮覆盖,有的悬挂着牛头,有的随葬有牛头。墓主的头发是褐色的,也有略黄或者发红的,根据鼻梁、脸型和发色分析,应该属于欧洲人种。对下层女性墓主线粒体做的DNA分析表明女性墓主有东亚和南亚人的基因,这表明在早期存在东亚、南亚人和欧罗巴人融合的现象。那里的人们种植小麦、黍,使用的畜力是牛。牛的DNA样本显示它们可能是来自欧洲或者西亚的黄牛。而这个遗址属于青铜时代,从侧面表明这批人有可能来自于今天的俄罗斯高加索地区。由于气候寒冷,高加索地带的这批人不断向东迁移。新疆北有天山山脉,南有阿尔金山、昆仑山山脉,这批人有可能沿着乌兹别克斯坦走廊,也就是伊犁峡谷,逐步迁移到罗布泊,并与之前在此生活的新石器时期的当地居民发生了战争和民族融合。印欧人种早在4000年以前,就一直随着气候变化逐步往东迁移,通过小河墓地人种的研究,可证明这一点。小河墓地没有发现来自中原地区的陶器,说明在这个阶段,这个异域文化还和中原文化没有发生融合。

以上可以看出,我们通过考古发现,正在逐渐将断断续续的东西南北文化融合轨迹串接起来。从位于巴蜀的三星堆遗址里,我们也发现了,古巴蜀人既受到经由甘青翻越龙门山脉的青铜文化影响,同时也存在着来自夏商文化的玉器陶器文化,表明在这个人们一直认为是蛮荒难至的地区,仍存在活跃的文化交流和融合。这些考古发现给了我们更宽广的视野,启发现代人看待和处理当下发生的世界范围内的一些矛盾冲突。

(作者:郑磊 编辑:董明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