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人跳回“农门” 返乡青年带来农业新业态

李振2020-07-09 07:00

新农人把新技术、新模式、新理念带回家乡,带动当地脱贫致富,激活了当地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

2018年8月,返乡创业的郑玲娟第一次打开快手,上传了自己的第一个作品。没想到两个星期后,自己在山上捡鸡蛋的视频竟然超过了80万点击量。如今,郑玲娟通过直播将自家的农村土鸡蛋卖向了全国各地。

同一年,郭建华从一家汽车生产企业辞职回到从化老家,正式接手家里的柠檬果园生意。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无人机,于是他突发奇想开始用无人机为自家柠檬树喷洒农药。

同在广州从化的邓迪方是个“农三代”,2015年从美国读完大学后回家做起了柑农。通过大胆引进国外农业种植体系并加以改良,自创出了“玫瑰柑”品牌。这个回乡创业的女“海归”有个愿望,就是带动从化3万亩柑橘种植园飞向世界。

三位青年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跳出“农门”后又回到“农门”,广东近年来涌现出了一大批类似郑玲娟、郭建华及邓迪方一样的新农人,把新技术、新模式、新理念带回家乡,带动当地脱贫致富,激活了当地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

新农人把新技术、新模式、新理念带回家乡,带动当地脱贫致富,激活了当地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新华社

返乡青年带回新出路

农村的苦,郭建华印象颇深,父母从事柠檬种植20年之久,一年来整日在忙着帮柠檬树剪枝、打药,还要忙着采摘、送货。

郭建华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柠檬种植是靠天吃饭,气温一高就容易生病虫害与细菌,如果不及时打药除病虫害就会减产。“父亲那一辈,打药要靠人工,家里300亩果树三个人要打半个月。”

长此以往下去,种植柠檬成了年轻人最不想从事的行业。郭建华在2018年以前一直在广汽本田的工厂上班,逃离了农村与农事。

像郭建华一样逃离农村的青年不在少数。郑玲娟外出打工时才18岁,在广州尝试过许多工种,在餐厅洗过碗,在快餐店打杂-,还跑到服装厂去卖衣服。

“家里的房子年久失修,却没钱翻盖,不出来打工没有出路。”谈及为何逃离农村,郑玲娟说,自己的家乡较为偏僻,附近没有工厂可供打工,留在家里只能靠养鸡、种地谋生,一年也没有多少收入。

由于没有学历与技能,郑玲娟在外打工每月只能收入3000元左右,三年来一直没有积累。父母上了年纪,照顾父母的重任需要她来承担。2016年,返乡的郑玲娟看到家里满院子养的鸡,一下子觉得回乡创业养鸡或许是条出路。

潮州饶平县岐山村的大部分年轻劳动力都外出打工,村里的地一直荒着,山头也无人承包,但这里的景色怡人、空气清新,非常适合养鸡,将农村土鸡蛋卖向县城。郑玲娟第一次创业就向邻村买了600只鸡苗,在遭遇了数轮挫折后终于将土鸡的规模扩大到8000只,日产鸡蛋接近4000个。

“有了足够的规模后,农村土鸡蛋的销路就一直是我最大的苦恼。”郑玲娟的销售半径不大,如此大量的鸡蛋卖不出去就会损失巨大。

2018年,在闺蜜的支招下,她在快手上注册了“农村土鸡蛋妹”的昵称,第一次尝试通过快手推销自己的土鸡蛋。仅用了不到半年时间,就吸引了近50万粉丝,通过快手直播卖土鸡蛋,家里的收入增加了几十万元。

郭建华在看到父母打理果园的辛苦后,也决心回家接手果园生意。与父辈不同的是,他决心做一个“新农人”,用无人机代替人工喷洒农药。用手机设定好喷药区域,轻轻一按启动键,装载了农药的无人机便可以自动巡航喷洒果树。

“我一个人操作,3-4个小时就可以完成300亩柠檬园喷洒作业,极大地提高了效率。”郭建华说。

随着各类新青年向农村回流,过去农村难得一见的高新技术和新模式也走进农田、果园,成为乡间一抹亮色。

极飞科技创始人彭斌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中国务农一线的劳动力平均年龄在53岁左右,而60岁以上的务农劳动力占了1/4。

“随着未来越来越多的务农劳动力被智能工具替代,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回农村,这批年轻人不是去务农,而是从事农业服务产业。”彭斌说。

极飞科技为此设置了极飞学院,专门向年轻人提供“新农人”培训。据极飞学院提供的数据显示,其注册学员中80后占了34.72%,90后占了31.26%,00后占了2.87%。

致富带头人的新使命

“海归”邓迪方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这成了她的新使命。

疫情期间,邓迪方向一线医务工作者捐赠了自创品牌“玫瑰柑”,没想到在新闻发布会上被钟南山院士推荐了,“玫瑰柑”品牌广为人知,一下子带动了销量。

返乡创业至今,邓迪方看到村里的农民依然沿用传统种植技术。“老一辈农户依然靠天吃饭,考虑眼前的事情,但现在科技进步了,国家的好政策来了,大家应该换种发展思路,应该更加注重农作物的健康概念。”

广州从化绿水青山,地处北回归线,光照充足,加上创新使用有机肥料种植改良柑橘,邓迪方的1500亩柑橘园靠品牌走出了新路,今年新添的200多亩土地将引进种植新品种。邓迪方的愿望是,将果园做出附加值,最终带动从化3万亩柑橘种植园走向世界。

郑玲娟也凭借直播电商带动了村里贫困户实现脱贫奔小康。她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作为贫困村,岐山村的青年大部分外出打工,待在家里的老人多是通过种菜、稻谷等养家,每月收入仅有百元左右。

随着郑玲娟的养殖规模增大,人手出现紧缺,于是先后帮助家乡11位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每人收入从几百元增加到3000元左右,实现了脱贫。同时也带动了家乡稻谷、玉米种植产业,促进了当地产业增收。

在郑玲娟看来,自己通过直播带货这种新形态,让大家看到一种脱贫奔小康的方向。“现在我们这里不少年轻人开始返乡创业,包括种植水果、养殖等方式创业,大家也来向我请教经验。政府部门也开始到村子里面来参观、调研,想要在这里建一个电商培训中心,这些都是在帮大家脱贫致富。”

“农村的现状就是,年轻人不愿意干,老年人干不了,只能靠新技术提高效率。”郭建华认为,新技术、智能工具的出现,最大的帮助是解决了农村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当然提高效率的同时,新技术也带来了农业种植业产业升级的方向。他拿自家果园举例,每当柠檬果园需要剪枝与采摘时,家里都需要雇佣不少劳动力。

“按照每天100元计算,一个收获期下来花在人工上的成本就占了一多半。所以,未来农村的产业一定要升级。”他认为,未来可以通过更多的智能化工具完成果园的管理,改变靠天吃饭的老路,还要进一步向深加工转型,尽可能提高农民的收入。

早在2006年,广东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就陆续向社会发布了《广东省百万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程实施方案》等方案,近年来更是推动“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等一系列就业工程在广东各地落地。

一系列政策与培训工程,均是在鼓励新青年通过掌握技能,将新模式、新管理经验带回乡村,激活一池春水,并最终带动当地脱贫致富。

(作者:李振 编辑:李博)

李振

政经版记者

重点关注交通、外贸领域,持续关注城市进化及一切与人口人才相关的研究,紧盯粤港澳大湾区一线。欢迎交流!微信:15521370038;邮箱:lizhen@21jing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