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津、山东、海南新高考“六选三”落地:20种科目组合下的选科平衡术

创新教育王帆2020-07-10 07:00

对于更多的人而言,“六选三”科目组合的选择空间更大了,可以扬长避短,并且结合自己的兴趣来选科。

对于大多数高考生而言,7月9日是迎来解放的日子,但对于北京等地的高三学子而言,紧张还将持续到7月10日。

今年北京市的高考日程安排是:7月7日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8日下午考试科目为外语,9日考试科目为物理、政治、化学,10日考试科目为历史、生物、地理。

今年是北京新高考“六选三”落地的第一年,对于考生来说是一种新的考试模式:今年的高考不再有文综、理综科目;考试时间从7月7日到10日持续4天;英语笔试和听力考试分开进行……

具体而言:统一高考科目调整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不分文理科,每门科目满分150分,总分450分,其中英语听力考试提前安排,考两次,取高分计入成绩;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为选考科目,考生自主选择3门科目,每门满分100分。

与北京同为第二批新高考试点的,还有天津、山东和海南。对于四地考生而言,2017年启动的新高考赋予了他们更多的选科可能性,但同时,他们也面临着更复杂的局面,有的人更多遵从兴趣,有的人考虑自己的优势,有的人则更看重高考报考专业未来的发展空间。

20种选科组合

7月6日,高考前一晚,北京海淀区一所公立高中的高三学生陈子奕(化名)在社交网站上发了一条消息:祝我高考顺利!

对陈子奕而言,今年是个太不寻常的备考季。北京市高三年级的学生直到4月底才返校复课,但到了6月17日,学生家长们又收到通知:按照北京市新闻发布会刚刚发布的“全市应急响应级别调整为二级”的部署和要求,从当天起,各年级一律停止到校上课,继续采取线上授课的方式。这一天,是高考倒计时20天的日子。

居家学习已经不再陌生,陈子奕迅速收拾好心情,投入到了最后的高考冲刺中。她偏爱文学,也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如果分数不出太大偏差的话,她的第一志愿是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读酒店管理,第二选择是去首都师范大学读学前教育。

她的理想专业都是文科,加上对理科科目不太擅长,陈子奕选了历史、地理和政治,这是以前的文综三科目。

看上去新高考的选科制度对她并无太大影响,但陈子奕仍然认为,对于更多的人而言,选择空间更大了,可以扬长避短,并且结合自己的兴趣来选科。

理论上,“六选三”总共可以产生20种选科组合,学生们如何组织上课?

陈子奕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所属的行政班,选择理科科目大于两科的同学分到理科班,反之则分到文科班,她的学校全年级共有五个理科班和两个文科班。语文、数学和英语三科的课程在行政班上,选科则采取走班制,每一个可选科目分为ABC三个班,同学按照课表去对应的班级上课。

陈子奕属于文科班,她的行政班同学都至少选了两门文科科目,所以,走班上课时,同学们的重合率很高。

与陈子奕恰恰相反,山东青岛的高三学生李泽(化名)选了物理、化学和生物。他说,虽然还是以前的理综科目,但感觉还是不一样,因为这种组合不是被捆绑选定的。

4月15日,李泽终于复课回到了学校,但出于防疫的考虑,学校将原来的一个班拆分为两个,学生课桌之间的距离拉大,老师轮流去两个班上语文、数学和英语课。

本来应走班上课的选考科目,因为担心人员流动增加感染风险,学校让高三学生继续在教室里用手机上了一个月网课。

“太难忘了,平时我们根本不允许带手机进教室。”李泽说。

等级赋分制录取

在高考前不久的一次模拟考试中,李泽考了570分,这与他平时的成绩相差不大。但在高考中,分数的计算方式会有所不同。

根据第二批试点的新高考办法规定,统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直接采纳卷面分,选考的6个科目成绩按等级赋分。

以北京为例,学生每门科目的原始成绩按照分数高低进行排名后,再按照排名1%-15%,16%-50%、51%-84%、85%-99%、99%以下划分成A、B、C、D、E五个等级,每个等级下又再细分为5个小的等级。

假如一位考生的化学考了95分,排名区间在前1%,那么他的赋分将是100分;另一位考生考了80分,排名在37%-43%这个区间,按照赋分对照表,最终的分数为76分。

为何要采取等级赋分制?

在20种选科组合下,每一个科目的特色、考试难度不同,参加考试的考生人群也不同,这导致不同科目的分数“价值”并不一样,如果简单采用每个人的卷面分数加总方式,并不合理。

李泽向记者介绍,假如他的一个同学选的科目是物理、化学和地理,而今年的地理科目对比生物简单得多,可以轻易拿90分,而李泽选的生物要很优秀才能得到80分。他跟这个同学直接按分数加总来竞争的话,当两个人报考同一所大学的同一专业时,他无疑是吃亏的。而等级赋分折算减少了这种不公平现象。

一位从事高考志愿咨询的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等级赋分制下,最高分仍为100分,但最低分也有40分,在同一科目中,不同考生之间分差最多只有60分。加上等级赋分对于考生个人来说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有的学生因此倾向于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语数英科目上。

但在第一批新高考改革试点初期,浙江、上海这两个试点地区的部分考生出于博弈心态,出现了“弃考物理”的现象,最终两地通过发布物理最低保障基数来保障物理科目赋分公正,这给第二批试点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被“偏爱”的物理

在今年的招生中,面对新高考改革试点地区考生,很多大学在招生环节就在强调物理的重要性。

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例,近日,该校招生就业处处长在接受采访时明确指出:新高考省市的考生,报考我校,必须选考物理。也就是说,我校所有招生专业都要求选考物理。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以广东省高校在山东的招生为例,2020年共有659个招生专业,其中,有281个专业对物理提出了要求,占比为42.6%。其中一部分要求必选“物理+化学”,另外则要求在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必选一科。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的确有很多大学里的专业,没有物理基础的话很难学得下去,大学做出一定的要求是出于客观考虑。

山东临沂一所县城高中的高三学生刘昕(化名)选考的科目是化学、生物和地理。有一段时间她想过以后学医,但后来了解到很多医学相关专业要求选考物理。刘昕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也有一部分医学专业只要求在物理、化学和生物中任选一科,她可能会看看自己符合哪些高校医学专业的报考条件,如果选择太少,就干脆换个专业方向。

李泽说,老师跟他们强调过选考物理的重要性,最终,他所在的高三年级700名考生中,大约有300人选了物理科目。至于他自己,擅长的科目差异并不明显,选考物理至少给自己在报志愿时保留了更多的可能性。

2018年,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发布了其在北京市9所学校进行的一项新高考模拟选科调查结果,物理是学生喜欢程度一般,但实际选择人数仅次于化学的科目。

没有选理科的陈子奕记得老师给他们讲过,如果选了物理,报志愿的时候可选的大学专业高达96%以上。“这可能影响了一部分同学的选科决策。”陈子奕说。

比陈子奕低一年级的北京高中生,在2018年升高中时经历了首届新中考改革。改革前,北京中考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和化学。改革后形成“3必考+3选考+体育”的新模式,可选科目包括历史、地理、思想品德、物理、生物(化学),其中,物理、生化必须至少选一门。

不难发现,北京的新中考改革很大程度与新高考相衔接。对于物理、生化必须至少选一门的限定性要求,北京教育考试院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曾解释,“初中物理或者化学、生物,一点基础都没有的话,将来普通高中毕业都会有问题,所以在初中学习,要求他有最基本的基础”。

高考导向影响了学生及家长的决策。一位北京高二学生曾在两年前的新中考中选了生化、物理和地理科目,他的家长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这个组合一方面照顾了孩子的兴趣,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将来选大学专业、就业能有更大的选择空间。

(作者:王帆 编辑:王峰)

王帆

政经版记者

关注教育、人口、城市竞争力,深耕深圳及粤港澳大湾区区域政经新闻。欢迎交流,个人微信:wangfan259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