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等五市跻身全球重要城市数据开放十强,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陈鸣波透露“出行、医疗方面数据的开放不会太久”

卜羽勤2020-07-10 18:36

7月10日,上海社科院在2020全球人工智能大会云端峰会上发布《2020全球重要城市数据开放指数》,上海、北京、贵阳、深圳和广州五市跻身数据开放10强城市。

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副研究员范佳佳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过去一年来上海、北京在数据开放方面进步明显。但也有部分数据质量不太好,尤其是在API调用量上,上海公共数据开放平台没有提供API调用量的元数据。SODA大赛孵化的创新企业生存情况也难以考察,数据开放生态的最末端还没有搭建完成。

“现在中国城市的总数据量在全球前列,但实时数据量非常少”,范佳佳建议,要提高这一数据,其实技术人力都不缺,缺的是意识,部门工作量、数据开放成本和安全问题是影响实时数据开放情况的主要原因。数据开放的回报周期长,如果能对高附加值数据进行部分付费,政府在做这件事上的动力会更强。

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陈鸣波在9日晚间的“浦江夜话”上还透露,对于一些比较敏感的数据的开放安全问题是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解决的,上海现在也在努力。“我估计大概不会太久,可能在某些领域上面会完成(这类数据开放)。通过脱密,包括沙箱等方法,预计出行数据的开放可能比医疗会更快一点。”

优刻得科技董事长、首席执行官兼总裁季昕华还建议:“现在大公司造成数据垄断,很多创业公司想拿数据拿不到。如果上海可以用数据招商,把数据开放给人工智能企业,想来上海、想拿数据可以在上海注册、在上海发展,然后在上海这个平台上创造出最好的英雄。”

实时数据缺乏

我国地方政府数据开放平台已上线超100个。据复旦大学和国家信息中心数字中国研究院联合发布的《2019年下半年中国地方政府数据开放报告》,截至2019年下半年,我国已有102个省级、副省级和地级政府数据开放平台上线。

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副研究员范佳佳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过去一年来上海、北京在数据开放方面进步明显。比如,在数据开放法规与政策方面,中国第一部专门针对公共数据开放的地方政府规章——《上海市公共数据开放暂行办法》于2019年10月1日正式施行,同年11月4日,北京市交通委公布《北京市交通出行数据开放管理办法(试行)》,对交通出行领域的数据开放进行规范。从数据集的增长来看,上海从去年1000多条提高到今年3000多条。

长期以来,上海重视数据开放方面的工作。2012年,我国地方政府数据开放平台开始建立,上海就是第一批建立平台的三个城市之一。从2014年开始,上海连续7年制定《上海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年度工作计划》。中国第一个大规模的政府数据开放创新大赛也始于上海,自2015年起,上海连续6年举办的“SODA上海开放数据创新应用大赛”。

但范佳佳也坦言,有部分数据质量不太好,尤其是在API调用量上,上海公共数据开放平台没有提供API调用量的元数据。SODA大赛孵化的创新企业尽管获超亿元融资,但企业落地情况如何?孵化后能不能生存、生存多久难以考察,数据开放生态的最末端还没有搭建完成。

优刻得科技董事长、首席执行官兼总裁季昕华也表示,希望地方政府做些尝试,让数据安全可控使用。他认为现在上海已经把一些政务数据开放了,下一步能不能开放一些企业特别需要的,比如医疗影像等数据。

数据开放能给城市带来哪些好处?

范佳佳指出,通过数据开放,人民可以参与到城市的治理中,企业也可以持续利用这些数据开发产品,支持城市的交通治理、消防治理和安全管控。目前中国的城市数据量排在全球前列,但是数据大多以年、季、月度更新,实时数据非常少。

现在有的企业已经可以利用获取的数据对天气变化进行预警,但是政府层面的数据相对更加全面,范佳佳举例,比如将不同类型、不同布点的气象传感器抓拍的温度、湿度、降水比例、灰尘污染等数据及时传到平台并向已注册单位与个人开放接口,就能根据环境质量实时变化对对商贩的布点、活动场所选择进行及时提醒。

“现在技术人力都不缺,缺的是意识,部门工作量、数据开放成本和安全问题是影响实时数据开放情况的主要原因。数据开放的回报周期长,如果能对高附加值数据进行部分付费,政府在做这件事上的动力会更强。”范佳佳建议。

探索普惠金融相关数据向银行开放

上海也在探索数据的有偿开放。

对于有条件开放的数据,上海明确保留收费权利。上海市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在使用条款上称:依申请类开放数据依特定条件享有免费访问、获取和增值利用的权利,但我们保留对部分数据加工产品收费访问及收费获取的权利。

据了解,目前上海已经开始尝试有条件公开一些公共数据。2019年12月23日,上海市大数据普惠金融应用上线运行,来自上海市科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规划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市场监管局、市税务局和市高级法院的部分普惠金融相关数据向银行开放,其中社保缴纳、住房公积金、科创企业认定、发明专利等是首次向商业银行开放。

银行获取上述部门的数据后,可以依靠金融科技手段缓解银企间信息不对称,精准信贷投放。

数据不仅要开放,也要有序开放。范佳佳指出,为了保障数据安全,数据开放不能一蹴而就,要一点点逐步推进。对于不涉及个人隐私和政治问题的这类数据,进行完全开放;对于附加值较高的数据,可以允许向安全等级较高的企业有条件开放;涉及知识产权、国家安全、个人隐私则是不开放。

以上海为例,《上海市公共数据开放暂行办法》表示,对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或者法律法规规定不得开放的公共数据,列入非开放类;对数据安全和处理能力要求较高、时效性较强或者需要持续获取的公共数据,列入有条件开放类;其他公共数据列入无条件开放类。非开放类公共数据依法进行脱密、脱敏处理,或者相关权利人同意开放的,可以列入无条件开放类或者有条件开放类。

从全国范围来看,《2019年下半年中国地方政府数据开放报告》指出,我国地方政府数据开放平台的扩散呈现出从东南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不断发展的趋势,东南沿海地区的省级平台已经逐渐相连成片。广东和山东省内的各地市都推出了数据开放平台,形成我国最为密集的省级“开放数林”。在长三角地区的江苏、安徽、浙江和西南地区的贵州和四川,地级平台不断上线并相连成片,已形成长三角和西南地区的“开放数林”。

上海出行、医疗方面数据的开放不会太久

在范佳佳看来,理想的数据开放城市提供的数据要质量高、更新及时,下载渠道便捷、拥有API传输渠道、数据可读性强、机器可读性强。这其中,最重要的是价值释放,要让开放的数据真正用起来,企业利用数据产生的贡献能反哺政府,从而形成数据开放与应用的循环。以首尔为例,过去一年来,开放数据创新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企业的持续迸发也意味着数据能真正被社会公众利用并创造价值。

“2012年开始,中国的地方政府才陆续建设数据开放平台,理论上还需要一段积累迸发的时间。此外在创新创业、政府容错机制方面,国内城市也需要不断加强。比如考虑到数据安全和企业实力,目前政府采购还是比较重视大型、传统的互联网企业,但往往一些创新企业的应用使用起来效果反而更好。”

季昕华也认为,从产业链的角度看,上海及其他长三角地区下一步最需要政府来补上的就是数据环节。“现在大公司造成数据垄断,很多创业公司想拿数据拿不到”,季昕华建议,如果上海可以用数据招商,把数据开放给人工智能企业,想来上海、想拿数据可以在上海注册、在上海发展,然后在上海这个平台上创造出最好的英雄。

“讲到底所有的一切就是数据。因此对上海来讲,人工智能能不能发展好,包括高地能不能建设好,可能数据的开放共享是政府必须要去面对的(选择),我们做得好高地才能建设好。”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陈鸣波称,对于一些比较敏感的数据的开放安全问题是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解决的,上海现在也在努力。

“我估计大概不会太久,可能在某些领域上面会完成(这类数据开放)。通过脱密,包括沙箱等方法,预计出行数据的开放可能比医疗会更快一点。”陈鸣波透露。

目前国家层面的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出台在即,范佳佳还建议在地级、副省级城市层级也可以出台相关法律。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给出的是数据开放与安全的托底标准,对于不同城市,可以根据数据开放水平和目标,通过立法的方式适当提高标准与水平,这对于社会产业和城市发展也能带来一种促进作用。

“如果上海能保持去年在数据开放方面的高增长速度,3-5年或将成为国际领先的开放程度较为理想的数据开放城市。”范佳佳称。

(作者:卜羽勤 编辑:耿雁冰)

卜羽勤

政经版记者

简介:常驻上海,关注宏观经济、财税政策和区域发展,欢迎交流或爆料。邮箱:buyq@21jing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