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圈”13年聚集两省六市,杭州都市圈一体化搭上数字经济快车

城市经济地理卜羽勤2020-07-25 07:00

从杭湖嘉绍四城协同发展到引入衢州和安徽黄山,西进南拓打造长三角“金南翼”,杭州都市圈发展到第十三个年头已经渐渐成熟。目前杭州都市圈已经集聚了浙江全省76%以上数字经济规模总量、全国70%以上的云计算能...

诸英在嘉兴土生土长20年,一直希望毕业后工作离家近一些,如今她有了新想法——是不是可以嘉兴生活、杭州上班?

在杭州都市圈加速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诸英的想法已经可以轻易实现了。

从杭湖嘉绍(杭州、湖州、嘉兴、绍兴)四城协同发展到引入衢州和安徽黄山,西进南拓打造长三角“金南翼”,发展到第十三个年头,杭州都市圈已经渐渐成熟。目前,杭州都市圈一体化程度在国内已居领先地位,抱团发展的思路让各城之间尽可能避免同质化竞争,也能以一体化的有机整体对外进行更深层次的合作。

2019年年底,长三角一体化上升到国家战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也陆续发布各地实施方案。在这一背景下,杭州都市圈下一步如何抓住机会,探索出一条差异化竞争的特色发展之路?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潘毅刚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只有产业特色化,才能做到差异化,只有不同城市产业发展差异化,才能形成新的排列组合,推动技术创新,带动企业新一轮的重组发展。因而,杭州都市圈未来不是要全面发展多面开花,而是长其所长,打造特定领域全新的全球中心,比如数字经济、金融科技的全球中心。

六市合力建设长三角“金南翼”

7月中旬以来,长三角各市2020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陆续出炉。

从数据来看,杭州都市圈一些城市承受住新冠肺炎疫情等带来的的冲击,在二季度生产消费拉动下,GDP增速迅速上调回正。杭州GDP增速1.5%,湖州增速0.5%,嘉兴增速0.6%,均达到或超过浙江全省平均水平,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以上。

上述三个城市,再加上还未公布上半年经济数据的绍兴,共同构成杭州都市圈的核心区域。

杭湖嘉经济的迅速回暖,离不开其良好的商业和创新基础。以杭州为例,截至2019年底,500强企业就有23个,上市公司市值达到18479亿元,仅次于北京、深圳和上海。

杭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明显,成为拉动经济的重要抓手。今年上半年,杭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增加值1833亿元,占GDP的24.8%;嘉兴的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5.7%。

杭州都市圈“建圈”很早。2007年5月,杭州都市圈第一次市长联席会议召开,提出杭湖嘉绍四市共建杭州都市圈。

时任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黄坤明曾提出,实践证明,建设杭州都市经济圈,有利于整合四市发展优势,提升区域整体竞争能力,是四市优势互补、抱团发展的共同需求,是顺应世界经济区域一体化发展潮流、推进城市和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

到了2018年10月,杭州都市圈首次扩容,西进南拓纳入衢州和安徽省黄山市,辐射范围向杭州湾内陆地区延伸。

在潘毅刚看来,都市圈更多是一个经济概念,它的外延与市场因素息息相关。衢州和黄山纳入圈内,衢州可以通过都市圈内其他城市产业的梯度转移来提升当地产业的层级,黄山和杭州都市圈旅游生态资源也可以深度合作、抱团发展,这也是地方政府所看重的。

作为杭州都市圈内仅有的跨省城市,黄山市发改委就曾明确指出,这有助于进一步打响黄山品牌。

对于黄山来说,融入杭州都市圈既有基础也有益处。2018年,时任黄山市委副书记、市长孔晓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从地理位置上看,黄山市的歙县与杭州市临安、淳安相邻,休宁县与衢州市开化接壤。天目山把黄山和杭州的臂膀紧紧地挽在一起,发源于黄山市休宁县六股尖的新安江是钱塘江、富春江的正源、浙江省最大的入境河流。文化上,杭黄两地曾同属会稽郡,交往历来十分频繁。

目前,杭州都市圈投资者在黄山市兴办企业近300家、总投资额逾200亿元,解决就业5万余人。而在杭州、湖州、嘉兴、绍兴、衢州的黄山企业有200余家,工作和生活的黄山人有4万多。

此外,皖浙两省共同开展的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成效显著,探索出了一条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途径,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安江模式”。

无论是在地理、文化、经济还是生态环境方面,多年来黄山已与杭州都市圈其他城市息息相关。

2020年6月5日,在浙江湖州召开的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上,浙江省政府和安徽省政府签约共建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拟加快推动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建设,推进黄山市全面融入杭州都市圈,加强杭黄全域旅游合作,深化开展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试点合作,加快重大交通建设,探索“飞地经济”合作模式,推动杭黄跨区域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

都市圈内人口流动加速

今年刚毕业的诸英一直生活在嘉兴,她从去年11月开始在杭州一家估价监理公司的嘉兴海盐县项目组实习工作,三天两头去杭州对接资料成为她的工作常态。

相较于同年毕业的其他同学,诸英发现这家杭州公司的月薪比本地企业一个月要高出一两千元。这也让本不愿离家太远的她有了新想法——是不是可以嘉兴生活、杭州上班?

从小时候去杭州要坐1个多小时火车,到现在30分钟高铁直达,快速发展的城际交通和嘉兴等地相较于杭州的低生活成本,让越来越多的像诸英这样的杭州都市圈内居民开始生活、工作两城跑。

从近几年的教师、学生流向上,能更明显地看到杭州都市圈各个城市间人才流动的加速。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组织部、人力资源部副部长张兴梅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近三届学校毕业生就业群体中,近97%的学生初次就业在浙江省内,去杭州的就业人数达到了12%。

在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2014年杭州来嘉职院应聘教师的学历背景以普通高校应届硕士研究生居多,博士较少。到了2020年上半年,学校发布了31个引进计划,实际收到应聘简历1187份,毕业于双一流、985、211高校的占应聘教师的41%,博士投递简历近百人。近两年从杭州引进教师9人,占引进教师18%。

不仅是人才在圈内流动频繁,潘毅刚认为,杭州都市圈的一体化程度在国内也是居于领先地位,产业布局的协同性和互补性相对较强。

2011年11月16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浙江省贯彻落实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实施方案》,从当时杭湖嘉绍的发展方向来看,杭州都市圈一开始就注重产业协同与互补。

比如,杭州要建设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国际重要的旅游休闲中心、全国文化创意中心、电子商务中心、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毗邻的嘉兴意在建设高技术产业、临港产业和商贸物流基地,成为运河沿岸重要的港口城市等。

杭州都市圈协调会办公室主任董祖德指出,杭州都市圈要建立健全杭、湖、嘉、绍“四市协同”推进机制,建立开放型的区域合作机制,共同深化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抱团参与长三角一体化

在杭州都市圈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同时,圈内城市也在加强各自城市间的紧密联系程度。

杭州都市圈内,杭湖嘉绍在共建都市区,杭绍、嘉湖、杭嘉则是分别建立一体化合作先行区。

区别于都市圈,都市区可以突破行政区划,但更多还是以某个中心城市为主,加上与其有密切社会经济联系的、具有一体化倾向的邻接地域的组合。

潘毅刚认为,杭州都市圈最早提出的概念其实是个都市区。

今年6月24日,《杭州湖州嘉兴绍兴共建杭州都市区行动计划》正式印发,明确接下来将围绕推进创新之城、开放之城、便捷之城、花园之城、人文之城、智慧之城和宜居之城建设。要不断增强都市区能级和竞争力,加快重点区域高质量一体化,主要任务是学习借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区域合作试点经验,优化实体化运作的都市区协同机制,建立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形成1+1+1+1>4的合力。

潘毅刚指出,这些区域的城乡一体化程度和发展阶段相对比较接近,周边的产业分化比较强。尤其是杭州本身进入到数字经济驱动、科技创新引领的发展阶段,对周边城市的创新外溢辐射的作用,会远远大于其他相对还在工业化中期的都市圈和城市群。此外,都市区和各类先行区的建立,也让杭州和周边城市产生了更好的协同联动关系。

近年来,对环保要求高的企业从杭州向外转移更为显著。以阿里巴巴等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也在从杭州向都市圈内其他城市扩散辐射。衢州正在主动对接杭州“数字经济第一城”,与阿里巴巴签订第三轮合作协议,联手打造未来社区衢州样板,创建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联合实验室和大数据应用研究推广中心。

在首届进博会前夕召开的杭州都市圈第九次市长联席会议上,多位市长提出“抱团参与长三角一体化”,为何杭州都市圈要组团拥抱长三角一体化?

在潘毅刚看来,杭州都市圈本身和周边上海等城市联系紧密,这么多年市场化的推动下,杭州都市圈城市抱团,既可以获取上海的资源和服务,形成新的产业,也能够通过构建一个一体化的有机整体和上海进行更大、更深层次的合作。

除了对外合作,抱团也有助于避免都市圈内部不同城市产业同质化甚至恶性竞争。杭州都市圈很多城市都会去上海招商,如果抱团对外,各个城市间也能了解彼此需要的产业和企业,形成特色互补。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资深研究员张燕生认为,要想成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都市圈,各个城市不能单打独斗。要通过去行政化,去除经济运行和资源要素跨境流动的障碍。再通过市场机制对资源的高效合理配置和政府作用的发挥,各级政府要建立利益共同体,愿意差异化发展和进行共赢性合作。

目前杭州都市圈已经集聚了浙江全省76%以上数字经济规模总量,全国70%以上的云计算能力。图 视觉中国

打造数字经济核心产业

《杭州都市圈2020-2035年发展规划编制大纲》中提出,以“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现代化大都市圈”为总体定位,建设全球数字经济创新高地、亚太国际门户重要枢纽、全国绿色生态宜居样本、长三角南翼核心增长极这一目标。

尽管杭州都市圈一体化程度相对较高,政府也迈出了抱团发展的新步伐,但要实现上述目标,杭州都市圈在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包容性、管理政策和公共服务对接方面,仍有不少亟待提升和互补的地方。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以常住人口人均道路里程这一指标来看,杭州的数据是每万人3.65公里,在中国都市圈中排名只在第16位。对比日本、欧洲、美国等成熟都市圈差距更大,如东京都市圈100km半径以内,市域(郊)铁路线网规模总计4475.9公里,占包括高速铁路、地铁等在内的全部轨道交通比例达80.8%,市域(郊)铁路年运量140亿人次,高峰线路断面客流超过8万人/小时,远超地铁系统。

中国城市中心总工程师、国土产业交通规划院院长张国华认为,尽管杭州等地开通了一些市域(郊)铁路线路,但是规模体量不足、发展模式尚未清晰、服务质量有待提升、发展理念和体制机制尚不完善。

针对这一现状,今年4月2日,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发布《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明确到2025年,长三角中心城市之间享受1-1.5小时客运服务,上海大都市圈以及南京、杭州、合肥、苏锡常、宁波都市圈内享受1小时公交化通勤客运服务。

潘毅刚表示,在产业布局方面,杭州都市圈不要全面发展、多面开花,而要发挥所长,打造特定领域全新的全球中心,比如数字经济、金融科技的全球中心。只有产业特色化,才能做到差异化,只有不同城市产业发展差异化,才能形成新的排列组合,推动技术创新,带动企业新一轮的重组发展。

以数字经济为例,目前杭州都市圈已经集聚了浙江全省76%以上数字经济规模总量,全国70%以上的云计算能力。2018年,杭嘉湖绍衢五大城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共1.236万亿元,占全省76.5%。

作为数字经济的基础保障和新动能,浙江今年也在大力布局新基建。近日,浙江提出要超前布局5G网络、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今年重点启动20个大型数据中心项目建设,建成5万个5G基站。

浙江省副省长高兴夫表示,到2022年,浙江县城以上城市和重点区域实现5G网络全覆盖,关键基础设施IPv6改造率达到80%。2020年还将重点启动20个大型数据中心项目建设,建成5万个5G基站,着力提高网络资源调度效率和智能化水平。6月30日,全国第一家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国家(杭州)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宣布正式启用。

(作者:卜羽勤 编辑:李博)

卜羽勤

政经版记者

简介:常驻上海,关注宏观经济、财税政策和区域发展,欢迎交流或爆料。邮箱:buyq@21jing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