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上午,中芯国际(688981)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鸣锣上市。
当天,发行价格27.46元/股,开盘即攀升至95元/股,全天涨幅超过200%,市值一度突破6000亿元。
截至收盘,成交479.7亿,成为A股历史上成交额第四名。仅次于2015年7月7日的中国平安(全天679亿)、2015年6月9日中国中车(全天497亿)和2014年12月17日中信证券(全天391亿)。
在这之前,让人津津乐道的是,中芯国际仅仅用了45天,就登陆了科创板,刷新了科创板的速度。
这背后,是政府、是监管、是全市场、甚至是全中国对中国“芯”的期待。在那深处,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四十年奋斗心酸喜乐过往的响应和回答。
在这个注定要被记载在中国“芯”历史的日子里,飞鱼财经注意到一个情况,在社交平台上,中芯国际创始人张汝京和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的最新两条新闻和评价呈现出的反差,与三十年前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境遇。不得不感叹:个人再厉害,都是时代浪涛中的一粒沙,他的成功与失败、得意与失意,都和时代的起伏相关。
(最近两天关于张汝京和张忠谋的两条新闻,每个人在历史的长河中都有他的角色)

7月16日,随着中芯国际登陆科创板,在媒体和社交平台的讲述中,更多的普通中国人开始知道“张汝京”这个名字。
被反复讲述的故事有两个。
一个是年轻时的张汝京被父亲经常问及:你什么时候去大陆建厂?媒体称,和许多从大陆撤至台湾的老一辈一样,张汝京父母都有着极重的家国情节。从小,“回大陆”三个字就是张汝京心中的白月光。
一个是中年后的张汝京,在投身芯片产业后“三起三落”,其中最关键的是与台积电张忠谋的“战争”,当台湾抛弃了他选择了张忠谋后,他也勇敢的放弃了台湾,踏上了回大陆的旅程。
所以,有了中芯国际,有了张汝京“以爱国的热心,造最好的中国芯”的定义。
张汝京在台湾失败了,但他选择了大陆。而快速发展中、逐渐强大中的大陆,为他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以回报他的“选择”。或许在他决定回来的那一刻时,他可能从未想象得到,自己可以赶上这样的历史机遇。
他,会是中国的爱国企业家、民族企业家。注定要在中国转型、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上留下一笔。
而三十年前,他的竞争对手——台积电的张忠谋,在台湾就已经类似于日本盛田昭夫一样的人物了,那时张忠谋被标注为台湾地区的工业民族英雄。
但是在中芯国际上市前一天,关于台积电的新闻这样写道“公司确认自5月15日起没再接过华为的订单,若美国禁令不变自9月14日起断供”。
在这场中美的无形战争中,台积电常常成为新闻主角。
普通人是不管历史背景和前因后果的。在每一个中国普通人的心中,没有异议的是台湾是中国的,台湾企业也是中国企业。中国企业为什么要给自己的企业断供?
历史的评价,在这里出现了分水岭。
张忠谋的经历被描写为:17岁的张忠谋随家人撤往香港。在香港待了几个月,很快申请去了美国哈佛大学,成为全校1000多位新生中唯一的中国人,后又转学麻省理工学院,获得硕士学位。在创办台积电前,他几乎没有在台湾长期居住过。
1987年,张忠谋创办了台积电,并得到台湾政府的大力支持。张汝京晚他几年回到台湾,创办了世大半导体。
在台湾政府的相助下,当然也是台积电确实实力强大,2000年张忠谋的台积电收购了张汝京的世大。
在翻看了很多公开资料后,飞鱼财经分析张忠谋的特质是聪明,这几乎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而张汝京表现出来的特质更多的是韧性,那是性格中倔强。
世大被收购后,张汝京创办了第二家企业——中芯国际,并很快开始了它的大陆历程。
但是,张汝京再一次进入与张忠谋的对峙局面。
那个时候,不论是技术还是政府资源,张忠谋都是绝对的优势地位,张汝京几乎没有还手之力。
从2003年开始,到2009年,整整6年,台积电通过一系列诉讼,迫使中芯国际付出了前所未有的代价:在1.75亿美金的基础上,再赔2亿美金,外加10%的股份。事后,台湾媒体得意地称:“我们从此控制了大陆芯片业的半壁江山!”
这不仅仅是两个企业的战争!
台湾抛弃了张汝京选择了张忠谋,张汝京也恍然明白台湾绝不是他的归处,也毅然决定放弃台湾。
早在2001年4月,张汝京在上海那个叫做张江高科的地方,开始了他新的旅程。
彼时,中芯国际的新工厂在这里成立。上海,或者说是大陆拿出了满满的诚意迎接张汝京。
那一刻,相信张汝京在大陆找到了归属感。
但是2001年的中国,刚刚加入世贸,一切都还未知,国际上各种唱衰不断,谁知道在这里中芯国际会怎么样呢?
不知道张汝京当时怎么想,但他肯定没有想过中芯国际会得到这么多中国人的认同,更不会想到他会有比张忠谋更有意义的头衔不是日本的盛和道夫,是“爱国企业家”。
头发花白、百年将过。这个头衔大概是许多老一辈企业家一生想要的殊荣。
时移事易。
三十多年前,将张汝京打败的一塌糊涂的张忠谋,被裹挟进中美的竞争中、被裹挟进大陆与台湾的问题中、被裹挟进是需要台湾人认同、国际人认同还是中国人认同中。
它在大陆,仅仅只是“引入外商投资”。
张汝京的中芯国际更像是自己的孩子,它将带领中国芯继续走下去,走向远方。而张忠谋的台机电,就目前而言绝对不可能把最好的技术放在大陆,大陆于他而言只是“人力成本低廉的工厂”。
这是个人的选择,也是历史的选择,而未来会给出最好的回答。
和个人能力无关,和家国兴衰有关。
四十年来,大陆与台湾、中国与美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二十年前,张汝京和张忠谋做了截然不同的选择;今天,则已经显现出不同的答案。
如果可以写成剧本,这大概是关于个人奋斗、家国情怀、历史起伏……最好的脚本。
(作者:胡春歌 )
声明:本文由21财经客户端“南财号”平台入驻机构(自媒体)发布,不代表21财经客户端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