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江苏省发布高考成绩。淮阴中学的白湘菱以430分成为江苏省文科状元。然而尴尬的是,白湘菱的两门选修科目政治、历史的成绩分别为A、B+,并不符合北大、清华A+、A的要求,甚至不符合南京大学等名牌大学双A的要求。
白湘菱无缘北大清华的关键在于历史只考了B+,对于原因,有人认为她存在偏科,还有人认为她在语数外三科超常发挥,才成为了高考状元。但江苏高考的制度设计是她无缘一众名校的深层原因。
江苏省现行高考政策在全国与众不同,因为从2008年开始实行,因此称为“08方案”。该方案实行“3+1+1”模式。“3”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这3门实行分数制,语文、数学每门160分,外语120分,总分440分,语文、数学附加题各40分(其中文科生选做语文附加题,理科生选做数学附加题) ,总分为480分。
“1+1”为两门选修科目,考生在历史、物理中选择一门,在政治、地理、化学、生物4门中选择另一门。选测科目实行A+、A、B+、B、C、D等级计分,按照排名划定等级。A+为前5%(含5%),A为5%-20%(含20%),B+为20%-30%(含30%),B为30%-50%(含50%),C为50%-90%(含90%),D为90%以后。
如此政策的本意是促进学生均衡发展,同时为学生减轻负担,但全面5门科目中实行分数与等级两种方式导致一个问题,原江苏省教育考试院院长林伟曾指出:存在高考总分与选测科目等级要求不匹配,出现高分低等或低分高等的情况。白湘菱就属于高分低等,最终遗憾错过北大清华 。
这种情况并非孤例。
“08方案”实行的第一年,2008年的江苏省理科状元,虽然总分高达460分,但两门选测科目得到A+、A,不符合北京大学的双A+要求,未能报考北大。不过,她最终被清华大学自主招生录取。
2012年高考,三名考生以417分并列江苏文科状元,然而,三人的选测科目都是A+、A,也不符合北京大学的双A+要求。
北京大学是唯一一个在江苏省要求选测科目为双A+的高校。2014年,北大江苏招生组负责人表示,之所以要求双A+,就是考虑到北大是一所文理医工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本科生培养一向以基础厚、口径宽为特色。
但此后,北京大学也放弃了这一要求,改为A+、A。
遭遇尴尬的不只状元,还有很多高分考生。“08方案”最初规定,考生选测科目必须达到双B才能报考本科高校。据某重点中学统计,2008年该校学生中语文、数学、外语3科合计达本科分数线却因选修学科获C级而无缘一二类本科院校的人竟达30%!一名考分417分、排名在全省700名左右的高分考生也因一门学科得C而面临失学的风险。
为此,江苏省修正了方案。先是规定,若总分达到本科线,选修科目等级为1B(或以上)1C的,考生可直接与“二本”学校联系,申请破格录取。随后又规定,将选测科目采用的等级门槛进档选择权下放给本科高校。
这些考生为何出现“高分低等”现象?不能简单用偏科、选测科目发挥失常来解释,还需要讨论等级排名机制。
由于考生可以选择选测科目,且划定等级是根据排名,因此江苏省高考考生选择选测哪个科目存在博弈。
数据显示,从2008年到2017年,江苏省选测历史的考生比例持续下降,从46.65%下降到32.86%。即2017年江苏省33.01万人报名参加高考,选测历史的考生人数15.4万人,只有7699人可以取得A+。
这种情况下,很多考生出于博弈心理,不愿选测考试难度相对较高的科目,而选择了考试难度相对较高的科目又是尖子生扎堆,结果即使有些考生原始成绩高也无法获得高等级。北京大学之所以放弃双A+,很大原因就在于选考化学的考生人数较少,导致很多尖子生也无法得到A+。江苏省2017年参加物化组合考试的考生仅占考生总数的24.12%。
此外,由于“08方案”只将语数外三门科目成绩计入总分,导致选测科目普遍不被重视,中学课时安排减少,高考试题难度下降,导致区分度不高,更加剧了容易出现“高分低等”现象。
不过,今年是“08方案”的最后一年,江苏省明年将采取“3+1+2”的新高考模式,高考状元考不上清华北大的现象将不存在。
首先,“3+1+2”模式下,选考科目成绩计入总分,江苏省高考总分将从480分提高到700分左右,从而彻底改变过去一个分数段集中上千名学生的扎堆现象,从而拉开考生的区分度。
其次,“3+1+2”模式下,“1”为考生从物理、历史选考一门,使用原始分计分,并且在录取时按物理、历史分开划线、分开投档,从而既保证公平,又引导学生注重这两门基础学科的学习。
再次,在“2”门自由选考科目中,也不再采取等级,而是采取等级分方式计算成绩,计入总分。因此,今后江苏省高考考生的成绩不再是“分数+等级”,而是只有分数,从而提高了考试的相对公平性。今后的江苏高考状元不再会考不上北大、清华,除非他主动放弃,报考其他学校。
(作者:王峰 编辑:周上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