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财快评:高考改革应重视公平和强化基础的科目设置导向

南财快评殷俊2020-07-29 20:38

高考成绩公布后,几家欢喜几家愁。而比较郁闷的可能是江苏文科语数外总分最高的白同学,她因为选修科历史只有B+,达不到许多名校的门槛。“文科高考状元无缘北大清华”,成为一个吸引人的新闻标题,也让舆论再次讨论江苏高考模式的问题。 

准确的说,江苏现行的高考模式下语数外总分(满分480)只是评价体系的一部分,所以并不能以此认定“状元”,三科总分最高也不代表必然排名靠前。但是白同学的困境还是让人感到有些惋惜,毕竟这种对比比之全面低分更会让人产生失望。而且这还并非个例,几乎每年都有类似的新闻。

江苏是全国闻名的高考大省,如果更往前追溯,在古代的科举中江苏就一直占据“霸主”的地位。但如今提起高考,江苏最引人注目的是其高考模式的变化。从1999年前的“3+2”开始,江苏高考模式在20年中变化了四次:200“3+小综合”,2002年的“3+大综合”,2003-2007年的“3+1+1”,再到2008年开始的“3+学业考+素评”,而2021年开始又将改为全国的“3+1+2”。

这些高考模式改革,自然都有一定的缘由,例如试图减少“唯分数论”,鼓励全面发展。但从结果来看,这些目标可能还需努力。竞争又转移到选修科目,并更为残酷——因为其等级不是按照原始分而是按排名计算。 

除此以外,江苏还存在中考分流率过高的问题。使得虽然数据显示的高考录取率不低,但竞争却异常激烈,不仅是“起跑线”甚至是“冲刺线”前移,“减负越减越负”。值得欣慰的是,江苏省已经认识到高考乃至整个初等教育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几年前相关省领导就曾提出:高考作为指挥棒,要“不搞折腾”,“简洁明了”。恢复到全国卷为基础的“3+1+2”,就是往这一方向迈出的一步。 从江苏高考模式变迁的过程,可以得出一些可能适用于全国的理念。

首先,高考还是要以公平性为第一要求。虽然江苏整体教育水平较高,但并不代表没有地区差异。苏北和苏中、苏南就存在显著差异——和白同学属于老乡的笔者,对此也深有体会。而城乡之间的差异,短期内无法有效缩小。对此,有一个朴素的真理,高考模式搞得越复杂,对于相对落后地区就越不利,因为这些地区的学校没有足够的资源去“全面发展”。 

其次,科目设置上应强化基础。无论是前十年的学业考,还是之前的“3+1+1”,还有部分省市试行的“几选几”,都存在弱化物理化学以及文科中历史这些基础科目、将其“副科化”的问题。以理科为例,主科三门中只有数学是理科,物理在学业考后便被“放弃”,使得许多考生产生“得语文得天下”的片面认识,导致许多理科生却缺乏牢固的理科基础。 

这两点,便是高考“不折腾”的底线。其他的多元创新,都应该在此基础上,并统筹培养、考核、招生。

(作者系社会科学博士)

(作者:殷俊 编辑:李靖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