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公共图书馆建设

21世纪经济报道 南方财经智库研究员郑玮
2020-08-01 07:00

一、总论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随之而来的是人民群众对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巨大需求。

完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是对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切实保障,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表示,要将大湾区建设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文化交往中心。到2035年,粤港澳大湾区应实现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多元文化进一步交流融合的发展目标。

公共文化服务不仅是城市的“良心”,也是经济发展引擎的“润滑油”,考验着城市持续发展的动力。文化软实力这张形象名片对提升大湾区综合竞争力,建成世界级城市群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均具有重大意义。

为此,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智库7月28日推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书香指数报告(2019)》,报告选择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数量、总公共图书馆数量、政府文旅预算支出、文旅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比重及人均文旅支出5类指标,对近几年粤港澳大湾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情况进行梳理分析,以期反映大湾区城市群软实力。

总体来看,香港、澳门、广州及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核心引擎,其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及政府文旅投入支持力度均处于大湾区前列。就公共图书馆建设情况而言,深圳市公共图书馆整体建设情况较优,县级以上及各类图书馆数量均位居粤港澳大湾区前列。在政府文旅支出方面,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优势明显,其中香港文旅支出总额最大,澳门人均文旅支出最多。

二、大湾区公共图书馆建设情况

公共图书馆数量无疑是反映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有力指标之一。因此,本报告针对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数量和各级各类公共图书馆数量2类指标展开分析,以反映粤港澳大湾区各地市及特别行政区的公共图书馆建设情况及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一)广州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数量最多

数据显示,2014至2018年间,广州市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数量在珠三角9市之中一直位居榜首,深圳市紧随其后,广深为9市之中“唯二”公共图书馆数量破两位数的城市,在2018年分别达到13间及11间(表1)。

值得注意的是,在相同时期内,9市之中经济总量相对较小的肇庆市和江门市一直分列珠三角地区公共图书馆数量排行榜第3、4名,分别拥有9间和7间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较第7名的珠海市(3间)增加1-2倍。佛山市和惠州市也在2014至2018年间分别保持6间和5间公共图书馆拥有量,位列第5名和第6名。

由于东莞和中山两市不设县(区),因此两市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数量在9市之中并列最末。2014至2018年,东莞市和中山市的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数量均为1间。

由上述分析及表1数据可以发现,2014至2018年,珠三角9市的公共图书馆数量基本保持稳定,各市排名在5年间亦没有发生改变,珠三角9市之间的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数量差距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广州和深圳保持明显优势。

但同期广东省公共图书馆总量从2014年的138间升至2018年的143间,也就是说,粤东、粤西两翼及山区的公共图书馆数量有所上升。因此,2014年至2018年,珠三角地区公共图书馆数量占广东省公共图书馆总量的比重持续下降,并在2018年降至39.16%,侧面反映出广东省内各区域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差距相对缩小。

(二)深圳各级各类公共图书馆总量暂居首位

除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外,包含乡级图书馆在内的各级公共图书馆数量也是衡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重要指标。尤其对东莞这类不设县(区)的城市而言,各级公共图书馆总量或能更全面反映城市图书馆建设情况。表2即以粤港澳大湾区内经济总量较大的广深佛莞港澳6市及特别行政区为代表,部分展示粤港澳大湾区各级各类公共图书馆建设情况。

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深圳市各类公共图书馆数量达674间,比2018年增加24间,反超东莞市(653间)暂居第一。同年,佛山市及广州市分别拥有339间及246间公共图书馆,暂时分列第3位和第4位。香港在2016至2019年间无新增公共图书馆,一直保持82间的规模。澳门2019年各类公共图书馆数量为78间,比香港少4间,暂居末位。

从增速来看,2019年广州市各类公共图书馆增速达28.8%,为6市及特别行政区中增速最快的城市,与佛山市(8.65%)及深圳市(3.69%)拉开较大差距。同年,东莞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及澳门特别行政区无新增各类公共图书馆。

按时间轴分析,2015至2019年,6市及特别行政区各类公共图书馆数量基本保持上升趋势,但每年增速发生较大变化。2015年,深圳市和东莞市各类公共图书馆数量即已突破600间,此后5年内,深圳市各类公共图书馆数量保持逐年上升态势,增速在0.48%至3.69%之间来回摆动。

与深圳类似,2015至2019年间,佛山市各类公共图书馆数量逐年增加,但增速逐年下降,由2016年的79.49%下降至2019年的8.65%。同期,广州市各类公共图书馆数量由87间逐年增加至246间,翻了约1.83倍,并在2019年成功扭转增速下降趋势,成为6市及特别行政区中新增各类公共图书馆数量最多的城市。

广州市的亮眼表现或得益于2015年12月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印发的《广州市“图书馆之城”建设规划(2015-2020)》(下称《规划》)。《规划》明确,2015-2020年广州市要加快推进“图书馆之城”建设,实施镇(街道)图书馆专业化改造项目,在常住人口达到十万以上的镇设立面积不少于1000平方米(阅览室面积不得少于600平方米)的公共图书馆分馆,在常住人口少于十万的镇(街道)设立面积不少于500平方米(阅览室面积不得少于300平方米)的公共图书馆分馆。

相对珠三角城市而言,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的各类公共图书馆建设或已进入平稳发展阶段,没有出现短期大幅增长的情况。2016至2019年,香港各类公共图书馆数量一直保持在82间,包含70间固定图书馆及12间流动图书馆,其间并无新增。澳门各类公共图书馆数量在2016至2018年间实现逐年上升,但上升幅度较为平缓。2016年澳门各类图书馆及阅书报室(间)共计70间,2018年增加至78间。

总体来说,粤港澳大湾区各市及特别行政区的公共图书馆建设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就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建设情况而言,各地布局数量差异较大,其中广州市和深圳市占绝对优势。统计指标涵盖镇街图书馆等各级各类公共图书馆后,深圳仍居前列,东莞异军突起,在乡镇图书馆建设中名列前茅,体现了较高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综合来看,深圳市公共图书馆整体建设情况较优,县级以上及各类图书馆数量均位居粤港澳大湾区前列。

为推动各地图书馆事业共同发展进步,增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合作与交流,2019年11月广州图书馆联合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深圳图书馆等12家公共图书馆和文献机构共同发起粤港澳大湾区公共图书馆联盟,建立区域性图书馆协作机制,以推进湾区各地公共图书馆在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阅读推广及专业交流等领域展开系统性合作。

三、大湾区文旅支出:香港和深圳支出总额最大,澳门人均支出最多

各地公共图书馆建设水平与地区文旅事业投入力度高度相关。因此,本报告选取粤港澳大湾区各地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总额、文旅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及各地人均文旅支出3个指标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文旅事业投入力度展开分析。

(一)香港文旅支出总额排名第一

表3所示数据即反映了粤港澳大湾区各地市及特别行政区的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情况。2019至2020年度,香港和深圳分别以89.5794亿元及70.2295亿元文旅支出分列粤港澳大湾区中的第1名和第2名。广州(42.9285亿元)和澳门(34.5449亿元)紧随其后,分别占据第3和第4位。

同期,佛山市、惠州市和珠海市分别以23.2000亿元、14.0000亿元及11.5964亿元的文旅支出位列第5、6、7名。江门市(9.1599亿元)、东莞市(7.5260亿元)、中山市(7.2445亿元)和肇庆市(6.0800亿元)文旅支出总额相对较小,位于榜单后半段。

行至2020年,除澳门及东莞外,其余大湾区城市均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的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总额。其中香港增幅最大,2020年度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开支预算较2019年度增加7.0773亿元,其次是广州市,预算增加额达4.2103亿元。

惠州市(0.1000亿元)与深圳市(0.6159亿元)2020年度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预算增加额在粤港澳大湾区中仅高于东莞和澳门两个负增长城市。与2019年度相比,2020年度东莞市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预算下调0.3992亿元,同期澳门也预计将删减8.2226亿元文化、体育及康乐开支。

由上述分析及表3数据分布可以观察到,各地文旅支出总额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相对较大。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在这方面财政支持空间较大,如广州、深圳、香港和澳门等城市,能够为文旅事业发展提供更充足的资金扶持。

(二)澳门文旅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最大

除文旅支出总额外,文旅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也是衡量地方文旅事业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力度的重要指标之一。与文旅支出总额指标相比,文旅支出占比指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这一额外变量对地区文旅投入力度这一因变量的干扰,切实反映地区政府对文旅事业及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视程度。

表4所示数据即直观显示2019年度及2020年度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的情况。

2019年度,澳门文化、体育及康乐开支占政府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3.81%,位居榜首。佛山(2.68%)、惠州(2.52%)、江门(2.47%)和肇庆(2.28%)紧随其后,分列第2、3、4、5名,文旅支出占比均超过两个百分点。香港、广州和深圳的文旅支出总额较大,但文旅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相对较低,分别为1.95%、1.71%和1.65%。

或因东莞市2019年各类图书馆数量已达653间,区域容量趋于饱和,2019-2020年东莞文旅支出总额及文旅支出占比排名均较为靠后,针对文旅事业的投入力度在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中相对较小。

数据显示,2020年度粤港澳大湾区各地市及特别行政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较2019年度均有所增加,大部分城市的文旅支出占比保持相对稳定。其中澳门文化、体育及康乐支出占比变化幅度最大,2020年度较2019年度下降1.19个百分点。珠海市文旅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上升幅度最高,与2019年度相比,2020年度上升0.47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度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为111294.00亿元,其中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309.54亿元,约占0.28%。粤港澳大湾区各地市及特别行政区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均大幅超越全国平均水平,也体现了湾区强化文旅建设的决心。

(三)澳门人均文旅支出大幅领先稳居首位

作为民生保障的重要举措,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应当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与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总额指标及文旅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指标相比,人均文旅支出指标能够更好地反映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投入对公民个人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公民个人所能享受到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及价值。

因此,本报告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各地2019年末常住人口(总人口)计算得出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各地的人均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以作分析。

数据显示,2019年澳门人均文旅支出约达5083.12元,为粤港澳大湾区中人均文旅支出最高的地区。香港紧随其后,人均文旅支出约达1226.53元,以超过四位数的人均支出位列湾区第2。珠海市和深圳市分列第3、4名,人均文旅支出分别为约573.03元及522.59元。

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各市及特别行政区中仅有4个城市及地区人均文旅支出超500元,其余城市人均文旅支出基本集中在100-300元区间内,各地人均支出两极化差异较大。

总体而言,粤港澳大湾区各地文旅事业投入力度普遍较大,但内部各市及特别行政区的文旅支出存在较大差异。其中香港和深圳的文旅支出总额最高,而澳门的人均文旅支出以及文旅支出总额占政府一般综合预算支出比重最大。东莞2019年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总额、文旅支出占比及人均文旅支出均处于粤港澳大湾区末位附近,文旅事业投入力度相对较小。

四、总结

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要求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使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的稳步提高。

今年是完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目标的收官年。纵观粤港澳大湾区各地公共图书馆建设现状及文旅事业投入情况,香港、澳门、广州及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核心引擎,其公共文化服务目前已相应维持在较高水平。

佛山等新一线城市近几年亦不断发力建设各级各类公共图书馆,提升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及水平,以进一步提升城市软实力。2020年4月,佛山市公布《佛山市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草案)》(征求意见稿),推进建设“全民阅读之城”,以期进一步完善发挥公共图书馆功能,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

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和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一方面对改善人民生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人口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加大优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能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使大湾区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另一方面,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也能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并创造良好条件。经济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面对日趋激烈的城市“人才争夺战”,城市文化软实力或正逐渐成为影响人才流向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作为城市形象名片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城市软实力能够进一步扩大城市影响力和竞争力,这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必经之路。

从根本上看,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当前我们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在这一背景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以使民众建立并保持高度的文化自信是国家和区域长远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作者:南方财经智库研究员郑玮 编辑:董明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