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每年特医食品的消费总额为560亿元--640亿元,市场规模以每年6%的速度递增。
近年来,儿童过敏问题被视为不容忽视的健康隐忧,日益受到广泛关注。据媒体报道,去年1月1日,美国纽约一名11岁男孩因对鱼味过敏瞬间呼吸困难,继而引发严重气喘当场昏迷,最后送医不治身亡。
在国内,一个两岁的宝宝在第一次食用含有腰果的食物后,很快身上出现大片红疹,伴随瘙痒,经医生诊断为严重过敏反应导致了休克。
类似的案例不胜枚举,而且呈现出不断上升趋势。2019年发布的《儿童过敏基因检测白皮书》指出,根据近年儿童过敏反应占比估算,每年新增过敏新生儿超过600万;以3-7岁部分过敏疾病发病作为估计,中国过敏儿童(7岁以内)总量保持在2100万以上。
对于过敏儿童,我们可以做怎么?
儿童过敏不容忽视
过敏性疾病是全球第六大疾病,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21世纪重点防护的疾病之一,全球约有30%-40%的人口深受过敏性疾病困扰。世界卫生组织此前发布的白皮书预测,2050年全球过敏患者人数将超过40亿。其中,有2.4亿-5.5亿人会对食物过敏,婴幼儿所占比例高达8%。
婴儿如果在早期有过敏症状,在以后的生活中会更易患上其他继发性过敏。而如果食物过敏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管理,将对婴幼儿的体格生长以及长期的行为、智力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世界上每10个宝宝,就有1个备受食物过敏的困扰。雀巢健康科学大中华区总裁顾欣鑫谈到,中国婴幼儿食物过敏发生率预估达14.1%,且过敏人数仍在逐年上升。值得注意的是,湿疹、腹泻、便秘、吐奶和哭闹等婴幼儿多种日常问题均可能与过敏有关到底是哪些因素导致过敏发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陈同辛教授认为,过敏主要和遗传因素、分娩方式以及环境因素有关。亲属有过敏疾病、婴儿剖腹产以及复杂的环境因素都可能影响到儿童发生食物过敏的几率。
据《婴幼儿过敏风险白皮书》显示,32.9%的家长自曝宝宝曾发生过敏,有12.9%的家长并不清楚宝宝是否发生了过敏。0-3个月宝宝过敏发生率为13.9%,3-6个月为25.1%,6-12个月为40.9%,到1-2岁增加至48.6%。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国家中心办公室主任江米足表示,无论是家长还是基层大夫,目前对于过敏的管理仍然存在一些误区。他指出,牛奶蛋白过敏是婴幼儿最常见的食物过敏之一。从调查来看,在1到3岁以后致敏风险较高的食物中,鸡蛋和牛奶位列前二位,因此对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尤其要关注牛奶蛋白过敏的情况。
如何进行早期干预?
不少传统观念认为,儿童早期接触易过敏的食物会导致食物过敏的发生率增高。时至今日,仍有很多家长认为婴幼儿要尽量避免早期接触花生、牛奶制品(非鲜牛奶)、鸡蛋等易致敏食物,希望等儿童身体的免疫功能逐步发育成熟之后再添加,以降低过敏发生率。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2015年和2016年,国际权威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连续发布了早期了解花生过敏(LEAP)临床研究和耐受性探询(EAT)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在5岁内引入花生的婴儿,花生过敏发生率降低了81%,对高风险、敏感的婴儿和不敏感的婴儿均有效。此外,早期引入6种高致敏风险食物有助于降低食物过敏发生率。随后,美国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欧洲食品安全局、美国儿科学会等权威机构指南也建议在婴幼儿早期添加花生、鸡蛋等过敏性食物蛋白。
据此,陈同辛教授提出,过敏问题是可以在婴幼儿生命早期进行营养干预,从而实现有效预防。其中,婴幼儿食物多样性的增加对过敏预防可能会更有效。“高致敏风险食物可调节免疫反应,目前各国指南都提出相关建议,指导婴幼儿早期介入常见食物过敏原,而且食物要多样性、有规律地添加,可以帮助减少食物过敏发生。”他指出,婴幼儿辅食喂养应该尤其关注早期过敏原的介入。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办法降低食物过敏的发生?
北京崔玉涛儿童健康管理中心首席健康官崔玉涛医生认为,母乳喂养的过程能够进行菌群传递,从而帮助婴儿建立肠道菌群,影响婴儿的免疫健康。因此,他鼓励新生儿第一口食物是母乳,并提倡纯母乳喂养持续6个月以上的喂养方法。
在陈同辛教授看来,母乳喂养是降低宝宝过敏发生的最有效方式。对于母乳不足或非母乳喂养的宝宝来说,适当补充特定菌株的益生菌或选用含有特定菌株的益生菌的配方奶粉,通过肠道菌群调节免疫,也可以降低过敏的发生。
行业新风口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2019年新生儿人数达1465万人,相较2018年减少了58万人,人口出生率自2018年创出历史新低之后,2019年再度“触底”,二胎政策也并没有扭转出生率下降的局面。
人口出生率的一再下滑,不可避免地给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带来了一定的冲击。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统计,2016年之后,我国婴幼儿奶粉市场增幅进入个位数。
大环境在不断改变,各大奶粉企业开始谋求新打法,加速在细分领域市场的布局,通过品类细分的战略,寻求多品类、多元化发展。其中,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奶粉因其专业化、高门槛、市场潜力大等特点,吸引了不少相关企业入局角逐。
“特医食品”究竟是什么来头?
事实上,特医食品并不是药品,而是指为了满足进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碍、代谢紊乱或特定疾病状态人群对营养素或膳食的特殊需要,专门加工配制而成的配方食品。
据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统计,全球每年特医食品的消费总额为560亿元--640亿元,市场规模以每年6%的速度递增。尼尔森预测,中国特配产品市场销售将持续增长,其中牛奶蛋白过敏市场年复合增长率达20%,目前市场容量约为12亿元,而到2021年有望达到22亿元,实现近乎翻倍的增长。
旺盛的需求和巨大的市场潜力正制造出新的风口,大家对特医食品行业在未来的发展充满期待。
2016年7月,国家食药监总局制定颁布了《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管理办法》。根据规定,自2019年1月1日起,在我国境内生产或向我国境内出口的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应当依法取得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证书,并在标签和说明书中标注注册号。
今年5月,雀巢宣布旗下特殊医学用途婴儿氨基酸配方“恩敏舒”已获得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注册许可。至此,雀巢健康科学旗下的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包括乳蛋白深度水解配方“肽敏舒”、“蔼儿舒”及氨基酸配方“恩敏舒”均已获得国家注册许可。
据统计,截至今年5月25日,获批的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共计51款,其中有31款为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占据总数的60%。从通过配方注册的奶粉企业来看,共有18家企业获得特医食品注册证书。外资涉及雀巢、雅培、美赞臣、达能、惠氏等企业,国内企业有伊利、圣元、贝因美、澳斯乳业、美庐集团等,其中雀巢以共计11款产品成为在华获批产品数量最多的企业。
竞争愈发激烈
去年11月,雀巢在江苏泰州投资超10亿元兴建的新工厂正式竣工,是雀巢首个在华投建的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工厂。根据规划,它将为雀巢健康科学公司生产液体类特医食品产品,泰州工厂的建立被外界视作雀巢抢食中国特医食品市场的重要战略布局。
达能也在特医食品市场频频出手。今年7月16日,达能宣布了总额约为1亿欧元(约合7.9亿元人民币)的一系列投资,包括在上海成立开放科研中心,收购本地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工厂,提升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的产能,以进一步支持并拓展中国市场的专业特殊营养业务。
该公司最新财报显示,在疫情的影响下,上半年达能实现销售收入约122亿欧元,同比微降1.1%,但专业特殊营养业务销售收入却同比增长2.7%。
不过,在现实中,特配粉的销售渠道仍面临较大挑战。除了必须通过注册、生产工厂需要进行资质注册之外,特配粉的销售场所也需要备案。而有些线下母婴门店的经营范围只有婴幼儿配方奶粉,不包括特殊医学用途奶粉。所以对于消费者而言,特配粉可供选择的品牌少,购买方式也相对不便。
而且,当前国内特医市场仍在发展初期,特医食品普及程度较低,很多消费者对此并没有专业的认知,消费者教育依然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
“那么多玩家想来做特医,都是来‘捞鱼’的,没有人来‘养鱼’。雀巢想把市场‘教育’出来,但是怎么‘教育’市场是一个难点。”顾欣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14.1%的孩子有食物过敏,但可能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因此需要透过社会各界的力量,让大家尽早认识到这个问题并及时处理。
对于近期发生的“固体饮料假冒特配粉”事件,江米足指出,过敏宝宝必须在医生推荐下选择有注册的替代类特医食品。他同时强调,固体饮料无法起到特医食品的作用,长期食用还会对宝宝身体产生不利影响。
由于在我国境内销售的特医食品需要注册,通过注册的特医食品会具备独一无二的注册证号。雀巢健康科学大中华区首席医学官李文军提醒,消费者可以通过两个明显的标识辨别特医食品,“首先特医食品标签上会有明确的品名,另外包装上一定有特医食品的注册证号。”他建议,家长可以带着孩子找医生咨询使用情况和效果,以避免使用不当可能带来的问题。
(作者:叶碧华,施展华 编辑:李欣夷,徐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