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政府助力复工复产有效,企业逆风飞扬还需硬实力

中国观察周潇枭2020-08-22 07:00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近期走访了深圳、湖南、重庆三地,采访调研各地“六稳”“六保”工作落实情况。

疫情将政府和市场主体更密切地联系起来。我们此前熟知的是,政府在疫情防控方面做到精细化管理。从实际采访情况来看,政府在推进企业复工复产、推动产业链正常运转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有分析人士曾指出,经过这次疫情洗礼,全球政府扮演的公共角色要加强。

但市场的终究要归市场。笔者采访企业发现,那些在疫情中逆势增长的,更重要的因素是产品的综合质量,以及企业对市场的敏感和开拓能力,这些更多取决于企业内功。

未来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政府营造充分市场化的环境,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提升产品质量,显得尤为关键。

政府助力打通产业链堵点

今年以来,生产恢复较快,内需消费恢复较慢。从宏观经济的角度看原因很简单,行政力量推动生产复工,但消费决策在个人,恢复较慢。

不过,从地方政府的角度,行政力量推动企业复工复产,获得的收益却很实际。

从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走访的三地来看,地方政府一般重点关注龙头企业或行业,协助提供口罩等防疫物资、专车协调外地员工到岗、复工许可上最先放行。

各地政策着力点也存在差异。对于工业重镇,龙头制造业的及时复工,带动力较强。对于商贸服务业占比较高的中心城区,如何提振消费、恢复商业人气,则更为关键。

海尔集团重庆工业园是海尔重要的生产基地,主要覆盖西南地区市场,产品线包括冰箱、空调、洗衣机和热水器等多个品类。该园区2019年商品销售1390亿元,工业产值215亿元,纳税15.4亿元,为地方制造业龙头企业。

重庆江北区政府派专人驻企,及时了解企业经营遇到的各种困难。在产业链恢复不协调的情况下,江北区政府工作人员直接与重庆其他区县对接,推动海尔重要的供应商、服务商、物流商能尽快复工复产。

企业生产加快恢复,国内消费却更趋谨慎,不少地方政府官员采用直播带货方式推介地方产品。重庆一位副区长直言:政府做还是不做(直播带货),是有区别的。虽然直播带货对销售拉动的效果不同,但能提振企业和市场信心。

上述这些举措,都带有政府主导色彩,在非常时期实实在在地帮助到企业,推动了经济加快恢复。

顺应消费升级提升产品质量

疫情对经济有拖累,但也为部分行业带来发展机遇。

除了医药类企业,数字经济、宅经济相关产品,也迎来了发展红利。比如,“数字经济”的概念很宽泛,除了互联网平台公司,还包括笔记本电脑、手机等硬件设备,产业涉及面很广。“宅经济”也激发出一些新兴需求,包括方便食品、饮料、线上娱乐等。

TCL华星光电为液晶面板龙头企业,其负责人介绍,海外疫情的蔓延,使得订单减少,曾一度让他们考虑是否要停产。但一条投资200亿元的生产线,停下来的成本很高。他们后来决策,疫情期间保持满负荷运行。稳定持续的生产,进一步提升了他们的市场占有率——“宅经济”推动了显示屏需求的回升。

面对疫情的不确定性,企业决策很关键,但企业产品质量过硬、经得起市场考验,才能承接住疫情带来的红利。

重庆润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所处的发电机、通用发动机行业,是一个充分竞争、市场饱和度很高的行业。润通控股之所以还能逆势增长,一方面在于多年海外市场经验,客户资源比较广,抗风险能力强;另一方面在于提前两年便针对国内市场研发新的产品,国内市场订单保持增长。

发电机也成为海外“宅经济”刚需,帮助润通控股增加盈利。这一切发生的前提是,企业长期的研发投入,产品本身有优势。

再比如传统消费领域,如果能切中消费者需求,也能助推企业快速做大。疫情虽然让人们消费更趋理性,但人们对优质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一直都在,消费升级仍是趋势。

(作者:周潇枭 编辑:耿雁冰)

周潇枭

资深记者

关注财税政策、政府投融资、PPP、地方债、房地产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