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们有两个里程碑的进展。”8月,亚盛医药董事长兼CEO杨大俊在公司苏州总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身侧是公司全球总部、研发中心和产业基地的3D模型。
杨大俊所说的里程碑,一个是公司核心品种三代格列卫HQP1351提交了新药上市申请,另一个是在苏州的全球总部、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建设在疫情之后的迅速恢复。
首个新药上市申请和生产基地建设相当于亚盛医药的“成人礼”,标志着公司将从原创新药研发企业成长为新药研发制造企业。
杨大俊是时代的幸运儿,上世纪1970年代恢复高考后考入中山医科大学(现中山大学),1980年代赴美留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先后进入乔治城大学Lombard癌症研究中心和密西根大学肿瘤学系工作。
美国生物医药行业在上世纪80年代起步,这一时期赴美留学的中国学生无论做研究还是进企业,很多都进入了行业最前沿,不乏成为了各个细分领域的佼佼者。
中国医药行业有着类似成长经历的还有药明康德创始人李革、再鼎医药创始人杜莹等。尽管他们在求学后选择了进入学术研究机构、参与创办企业或加入大型制药企业的不同路径,其后又都做出了共同的选择,在本世纪的第一个10年回国创业。
“我们经历了生物医药行业最初发展的黄金时代,因而在核心的核心中,得到了最一手的经验。这是时代给我们的机会。”谈及未来,杨大俊说,“重要的是让中国走向世界。”
归国创业15载
亚盛医药是杨大俊的二次创业。
早在2003年时,他就和王少萌等共同创办了亚生生物医药公司(Ascenta Therapeutics,“亚生医药”),并获得Domain Associates、Sofinnova Ventures和Enterprise Partners等美国一线VC的投资。
亚生医药主要从事新靶点抗癌药物研发。创业后不久,赴美求学工作近20年的杨大俊放弃教职全心创业,和王少萌、郭明在上海设立研发中心,回中国开创事业。
全球金融危机拦下了亚生医药的上市脚步,在公司董事会决定关闭上海研发中心时,杨大俊、王少萌、郭明共同作出“留下来”的决定。他们不仅要让创新药在中国生根,还要在中国兴盛。
亚盛医药的创始团队参与了美国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在国内独立创业后坚定地走上了“做原创新药、做全球市场”的道路。
这样的决定在2009年的时点并不容易。当时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消退,也没人能预见到中国创新药审批何时才能加速。投资人和同行们因过高的风险而多持谨慎态度,仿制药和派生药(Me-too)是多数中国药企的选择。
杨大俊回忆创业初衷,回到中国就是要打造能在国际上、在生物医药的奥运会上拿金牌的团队,“在这里,我们只有国际标准,要拿到全球最好的奖牌。”
全球研发+全球市场
今年6月18日,亚盛医药宣布已向国家药监局新药审评中心(CDE)提交格列卫耐药新药HQP1351的上市申请,用于治疗伴有T315I突变的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慢性期和加速期患者。
格列卫是电影《我不是药神》里的明星抗癌药,HQP1351的新药上市申请则有望实现我国国产三代格列卫零的突破。
三代1351格列卫的新药上市申请背后,离不开亚盛医药多年的高研发投入。根据亚盛医药半年报,仅2020年上半年在研发方面的开支就达到2.51亿元,同比增长26.37%。这样的投入规模,是在中国新冠肺炎疫情持续的现状下进行的。
杨大俊期待的,不仅是政府能够支持新药尽快进入医保,还有国家能支持有能力的企业走向国际市场。
亚盛医药已经准备了11年。从公司的招股文件可以看到,这家医药企业的定位是针对全球的综合生物技术公司,从创立第一天就秉承“全球研发+全球市场”;如今,也已经如当时的预期,建立符合全球标准的中国制造工厂,来服务全球市场。
据了解,亚盛医药的全球总部占地10万平方米,其中包括临床或未来商业化的药品生产基地,预计将包含两条口服固体剂生产线和两条注射液/冻干粉针剂生产线。
研发和市场方面,以第三代BCR-ABL抑制剂HQP1351为例,其临床试验除了在中国的多地展开,也已经在美国启动,并获得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孤儿药资格认定和审评快速通道资格认定。此外,产品管线中的多个品种的临床试验在中国、澳大利亚、美国三地进行。
中国的机会
2019年10月,亚盛医药坐上通过“18A章节”赴港上市的头班车,一度是2019年港股市场上的“超购王”。招股文件显示,亚盛医药上市前的机构股东包括国投创新、三生制药、元禾控股、元禾原点、元明资本、建银国际等。
谈及行业未来发展,杨大俊以日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为例分析说,创新和国际化是产业做大做强的两大根本。
2017年,我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也正式加入人用药品技术要求国际协调理事会(ICH),标志着国际社会对中国政府药品审评审批改革和中国医药产业的认可,也预示着我国药品审评审批改革的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和中国本土药企国际化进程正在启幕。
对于医药研发企业来说,他们不仅希望政府在疫情过后进一步支持医药健康产业的发展,还希望以此为契机推动中国原研新药真正走进国际市场。
根据亚盛医药新近发布的半年报,公司在中国、美国及澳大利亚有超过40项I期或II期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还相继与阿斯利康、默沙东及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中心等跨国药企和学术机构建立全球合作,以推进产品开发。
“这次疫情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实力。”杨大俊认为,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无疑是全球需要共同面对的挑战,同时某种意义也是历史给予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机遇,“把握好了,将会成为中国医药创新全面走向世界的转折点。”
(作者:赵娜 编辑:林坤)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