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北高峰资本及坤湛科技创始人兼CEO闵万里:大湾区是产业和数字化转型的最前沿 传统产业仍可内部挖潜

翟少辉2020-09-02 07:00

8月25日,在坤湛科技位于深圳的总部办公室接受采访时,这家初创公司的创始人兼CEO闵万里表示,这里并非他的“主场”。在他看来,他真正的主场应该在客户的现场。

2019年6月,闵万里创立了投资基金北高峰资本,此前他曾任阿里云首席科学家。定位于产业智能解决方案服务商的坤湛科技紧随其后于当年8月成立,以“资本+技术”的双重模式聚焦于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

公司真正业务上的起步则是在今年3月,此后经历团队扩张,业务也拓展至零售业、制造业等多个领域。坤湛科技在今年6月宣布完成由高榕资本领投的超2000万美元的首轮融资,估值接近2亿美元。

不过,闵万里坦言,公司仍在经历创业的艰难。具体来说,这既体现在坤湛的业务开始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基金需要在资本寒冬中募资,也体现在其选择了人工智能多条赛道中相对“不同寻常”的一条。“我认为有些行业是永远不会消失的。”闵万里表示,“如果这些行业得不到新的技术,这是很危险的。”这包括制造、农业、医疗等领域,它们也正是他重点关注的行业。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广东产业开始经历“腾笼换鸟”的调整,不过闵万里认为,如今这已经可以有新的含义:新“鸟”未必需是外来,也可以内部挖潜。新动能不等于新产业,老产业中也可以挖掘出新价值。

闵万里认为,一方面,利用技术为传统制造企业“剪掉瓶颈”,可以助其脱胎换骨。此外,敢于留下尝试转型的企业一定有其内功,抗压能力更强,有利于挖掘和选择投资或赋能的对象。谈及来大湾区创业的原因,闵万里表示,深圳是产业和数字化转型的最前沿,是最接近客户的地方。

数字化转型的最前沿

《21世纪》:为何会选择来大湾区创业?

闵万里: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最前沿、产业的最前沿,也应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最前沿。选择了这条路就要到前方去,所以就自然来到了这里。我要做的事情是面向传统产业,尤其是制造业,深圳从平地起步,和周边城市一起聚集了相当数量的制造业和高科技企业,这里最接近客户。

例如,鞋业制造和电子周边本来就包括在大湾区的支柱产业内,不可能一夜间消失,我们需要找到方法让他们走进新时代。如今新生代消费者对鞋的个性化诉求就带来了新的机会。过去不知道产品最终卖给了谁,更不知道哪一款可能是爆款。而如果把这些不知道变成知道,甚至是预先知道,从埋头苦干变成抬头看市场、看客户、看同行、看自己,就会转型为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制造业,从产线上的拼搏转向全链路的服务。

《21世纪》:在你所关注的农业、制造、医疗等领域,是否会考虑和大湾区本地的科技公司展开合作?

闵万里:过去还在阿里巴巴时,我和团队就曾进行过类似的合作,例如有企业用无人机观察生菜的长势,判断每亩地施肥和灌溉的情况。最终,我们将每季度每亩地的水肥成本降低了153块钱,一年可以为企业节约上千万的成本。这是个典型的例子,无人机的数据加上数据分析,再加上行动,形成一个闭环,这极其关键。最怕的就是没有形成闭环,只收集数据,却没有有效利用。数据要走出数据库才具有价值。

数字化转型需要企业家命题

《21世纪》:企业所掌握的数据该如何走出数据库?

闵万里:首先应让每一个数据拥有者,也就是企业,明确其痛点,再判断哪些可以通过对已有数据的利用来解决。现在的情况是,很多企业空守着数据,认为这是资产不能流转出去,对其有模糊的认知,却没有清晰的价值主张。有效利用数据的核心在于企业家要命题,之后的解题则相对容易一些。

《21世纪》: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在企业家?

闵万里:现在很多人将数字化转型当作纯IT项目,但认为数字化转型是CIO的工作是一个误区。数字化转型确实始于IT,却不能止于IT,它包括企业决策流程的模式再造、商业模式的转型、产品的创新。这需要CEO来命题。

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成功,是一系列成果的累加,不能浅尝辄止。对于企业家而言,数字化转型永远在路上,不能轻易说成功。一些成果可能把效率提升了2%,让今年的财务报表变得好看,但其实第二年还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21世纪》:随着一批新兴技术的逐步应用,未来数据是否会因过多、过杂而需要清洗?

闵万里:是的,有时候太多的数据可能是一种对主线的干扰,也会带来不必要的负担。但是目前我们还处于万物数字化的进程当中,还没有进入数据过剩的状态。现在的主要问题是,许多沉睡的数据成为了库存,变成了压力。我们需要把机制理清,避免下一波收集到的数据再次成为沉睡的僵尸数据。

《21世纪》:对这条道赛道上的竞争如何看待?

闵万里:我觉得其实合作会多于竞争,因为用我们这套打法的企业还比较少,我们提供的是整合型的智能解决方案。在此领域有各种产品和技术的公司都可以成为我们的合作伙伴。传统的解决方案公司也可以成为我们的伙伴。我们不会认为他们的方案不好,希望取代他们,而是合作让他们原来的方案更为有效,创造更多价值。我们在尽量采取一种灵活的合作方式,去激发新的增量价值,而不是以“有我没你”的态度展开纯竞争。例如,企业可能已开发了IT系统,但IT系统的价值在于其中流淌的数据,我们可以做接力,释放数据的价值。

“投资+技术”两条腿走路

《21世纪》:你一直专注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企业生产场景的应用的原因是什么?

闵万里: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需要有管理动作配合,这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将管理、组织、文化和技术结合在一起。我并非管理学背景,更希望从自己擅长的那一部分做起,也就是技术解决方案,这也恰恰是如今传统企业发展的瓶颈所在。高智慧、高质量的发展需要技术的注入。

我们也会和一些管理咨询公司合作,一起为客户制定整体数字化转型的解决方案,具体方式取决于客户。例如一些客户已经有管理咨询公司服务,我们可以直接合作;另一方面,我们也会将一些有顶级管理咨询公司背景的人才招入团队,作为专家和我们一起设计解决方案。

《21世纪》:虽然切入点没有变化,但身份却变成了“投资人+创业者”,如何适应这种变化?

闵万里:投资人本身需要承担很多由不确定性导致的压力。过去,一个项目或业务,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基本上都可以做成,但投资则有太多不可控因素。成功将不仅仅取决于自己,还要取决于他人。我也在慢慢调整。

首先,需要向着不确定性迎难而上。第二点则是,如果将所有的不确定因素分门别类,可以归纳出一些通用的规律和特征,摸到窍门之后还是有一些模板可以应用的。不管是做企业还是投资,都需要对不确定性进行拆解。这不外乎就是竞争、技术、组织、团队等主要几个角度的风险。每个企业都有具体情况,但拆解不确定性的维度是一样的,包括考察组织管理、市场策略、产品竞争力等等,从而找出应对的章法。

《21世纪》:如何在投资人和企业家身份之间实现平衡?

闵万里:其实没有特意去平衡。因为我们今天关注每一家企业时,都会同时从两个角度去考察,一是有无投资价值,二是我们的技术是否可以为其赋能。如果我们的技术能助力这家公司显著增长,它显然就有投资价值;另一方面,如果我决定要投资一家公司,也必然要考虑如何在投资之后,利用我们的技术帮助其迅速成长。

(作者:翟少辉 编辑:李艳霞)

翟少辉

海外部记者

21世纪经济报道海外部科技记者,关注全球科技产业,尤其是半导体产业的相关动态及发展趋势。长期跟踪费城半导体指数及成分股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