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不迷茫 | 老年人的理财之路

宁波银行2020-09-04 09:52

前 言:

当代中国的老年人,不光要解决自己的养老问题,还在很大程度上承担了下一代发展的重任。

老年人的理财之路

科学投资方法(老年客群篇一)

一代人的投资历程

老年人在中国,一直都是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他们用“六个钱包”,极大的促进了国家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如果说年轻一代的消费主义是驱动经济发动机不停燃烧的杠杆,老年人则是在背后源源不断供油的“油箱”。

出生于上世纪建国前后,中国的老年人具有一切财富积累者所必备的特质,他们勤劳、节俭,恨不得把每一分钱都存起来,创造了冠绝人类历史的高储蓄率。由于经历过建国初期的艰辛创业岁月,他们格外地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是维系社会稳定的压舱石。

1、囤粮票的年代

建国伊始,物质还比较匮乏,粮食才是财富的象征。那个年代,没有什么可买的商品,并且刚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人们对饿肚子还心有余悸,钱换成粮票至少可以保障“手有余粮心不慌”,于是很多人把每月结余的工资都换成粮票,手里已经有的也要不停的折腾,旧票换成新票、零碎面额换成整面额、省级的换成全国通用的,越折腾越值钱。

那个年代最壕的一种做法是,带着一张全国通用粮票去到另外一个城市,再换成粮食烧饭吃。。。

2、买国库券的年代

改革开放刚启动时,为了引进国外的先进生产设备和技术,国家急需启动资金上大项目,例如宝钢建设需要300亿,而当时国家一年的财政收入是1000多亿,资金非常紧张。于是,政府需要开始借钱搞建设,第一次发行国库券是在1981年,10年期年利率4%,一开始主要靠机关单位的领导干部带头,买国库券主要靠觉悟。

后来人们就越买越多了,因为发现利率比存款还要高,尝到甜头的人们开始囤积国库券,甚至到处倒卖博取差价,国库券开启了一代人的金融投资启蒙。

那个年代的老板们,喜欢带着一包国库券,坐火车去到遥远的地方。。。

3、买银行存单的年代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一年物价曾最高上涨20%以上,大家对货币贬值空前担忧。这种情况下,钱放在银行存活期是不能忍了,银行也担心资金流失,于是开始大力推广定期存单,部分期限的收益率曾一度高达10%以上。

那个年代的爷爷奶奶,把一张存单藏枕头里,小孙子不懂事拿来随手送给了隔壁闺女。。。

4、6个钱包的年代

转眼进入新世纪,买房子开始成为中国人的头等大事,最有钱的金主们就是所谓的“六个钱包”,两代人建设新中国积攒起来的财富,又转手投入到安家立业中,中国人的“有国才有家,有家才有幸福”的观念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这个年代,一家老少争相把钱变成砖头。。。

5、买理财的年代

最近十年,又是这代老年人真正开始接触专业化投资的10年,银行理财的兴起大大降低了专业化投资的入门门槛,中老年人成为了理财产品的最大客户群体。

这个年代,大妈从街头的A银行逛到街尾的B银行,夕阳西下,这个月的理财任务完成,下个月再来。。。

时光飞逝,父辈们渐渐老去,他们的投资之路却在不断升级。

两代人的翘首期盼

中国人的财富积累很快,但历史却很短暂。

新中国建立之初,我们一穷二白,从头来过。所幸的是,1949年,0-14岁少儿在总人口中占比高达36%,平均每三个中国人就有一个还要过六一儿童节。老年人的占比就更低,仅有4%,需要养老的人属于绝对少数。新中国的年轻面貌让老年人尚无养老烦恼,大家可以专心从零开始创业。

之后的几十年,鼓励生育政策又强力的维持了这种局面,直到80年代初。1984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首次超过了8%,相比1949年翻了一番,养老压力第一次出现在中国人的视野当中。

然而现实情况是,国家还在创业初期,财富的积累速度还跟不上人口的增长速度,不仅上一辈人养老有压力,处在社会中坚的中年一代,还处在计划经济的庇护当中,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中年一代大量分布在国企、事业单位就业,尚未从计划经济中转型出来,过多的岗位和过高的福利让大部分国企都在亏损线上苦苦挣扎。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企的亏损问题已经蔓延到金融体系,需要依靠银行的大量贷款续命,这些贷款又来自于老百姓的存款,国企问题已经威胁到了中国人的财富安全。

于是,一次当机立断的改革势在必行,一面是财富积累不够,从计划经济中走出来的大量中老年人口生计难以保障,一面是后面的大量年轻人获得了更好的教育,需要更多的给他们就业机会来建设未来。

历史的关口考验着中国人的智慧,给出的方案也是足够让世界震撼的。从90年代初开始,数千万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职工下岗转型,国有单位职工人数锐减将近4000万,城镇集体单位职工人数减少2000万,他们或下海创业,或从事个体户,或随着市场经济继续发展寻找再就业。中国人用一代人在一段时间内的顾全大局,维持了经济的高速发展。

再到后来,随着财富积累得越来越多,国家迅速建立起了养老保险制度,从当时最紧迫的老年人起步,逐步覆盖到了这批下岗的中年人,允许他们随时通过补缴来获得养老保障,这也是全社会对一代人的补偿,两代人翘首期盼的养老问题,初步得到了解决。

回答一个基本问题

我们回顾这些历史,希望探究一个基本问题,老年人的财富诉求是什么,为什么老年人要理财。

这些年来,前面提到的两代人都已经步入老年,在后面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因为当前的人口结构,步入老年的人口将会越来越多,这就是大家经常在说的老龄化问题。随着老年人口占比越来越大,全社会积累的财富势必要更多的用到养老当中。

当代中国的老年人群体,是完整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财富快速增值的一代人,他们持有全社会相当大比例的财富,如果将这些财富都用于养老,应该不至于担心养老问题。

然而现实远为复杂和特殊,快速升值的财富,对年轻一代却是负担不起的置业和生活压力,只有从父辈那获得支持才能安心工作,投身于创新立国的重任。

于是,这一代中国老年人又无条件的承担起了历史使命,用他们积累起的财富支撑起后辈们下一个百年的发展。

因此,当代中国的老年人,不光要解决自己的养老问题,还在很大程度上承担了下一代发展的重任。用财务规划的语言来说,他们同时面临着代内和代际两项财务约束。

代内主要是自身的养老需求,代际则主要指传递财富给下一代。无论是养老需求还是财富传递需求,都给老年人的财务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

养老需求表现在短期内就要准备好足够的现金,无论是每个月的生活开支,还是一笔用于应急看病的钱,都是需要及时能用的。

财富传递需求则表现在什么时候或许就要支持下一代了,不确定性很高,年轻一代不知道什么时候要买房、什么时候要结婚,或者什么时候又需要点别的支持了,这时往往都需要现金。

因此,回到前面我们提出的问题,老年人的财富诉求是什么,为什么老年人要理财。我们认为当代中国老年人的财富诉求,一方面对经常性的现金流要求非常高,例如每月能有一笔稳定的养老金,并且随着通货膨胀稳步增长,能够保障自己的生活;另一方面,还需要更为稳健、方便变现的投资方式,在必要时能够及时的拿到现金。

有了这一结论,才能展开我们接下去的系列话题,针对老年人的理财需求,还有很多内容值得一谈。

本文总结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杨绛

我们从一代人的投资历程、两代人的翘首期盼中,回顾了当代中国老年人群体的时代特殊性,正因为如此,老年人的财富管理也有着特殊使命,一方面要解决养老问题,另一方面还要承担下一代发展的重任。

当前的20多万亿银行理财中,有很大一部分比例是被老年人持有的,投资期限短、风险偏好低,如何把这笔沉甸甸的资金管理好也是我们面临的重任。

声明:

本研究由宁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撰写,研究报告中所引用信息均来自公开资料,并不保证报告所述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本研究报告所包含信息仅供参考,宁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对此不提供任何保证。宁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可以不经通知加以改变研究报告内容,并没有对此报告更新、修正或修改的责任。

本研究报告内容及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对于本报告所提供信息所导致的任何直接的或者间接的投资盈亏后果不承担任何责任。

本研究报告内容受版权保护,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和发布。如引用发布,需注明出处为宁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宁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和有悖报告原意的引用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

(作者:宁波银行 )

宁波银行

商业银行

国内首家在深交所挂牌上市城市商业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