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奇霖:经济强势复苏的四大动力

奇霖宏观2020-09-15 16:25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  李奇霖

执业证号:S0300517030002

粤开证券首席宏观研究员  张德礼

执业证号:S0300518110001

国家统计局今天出炉的数据,显示经济恢复在7月有所放缓后,8月重新回到复苏的轨道上来。

记得在7月经济数据公布后,市场主流观点认为复苏斜率放缓,金融市场也做了这样的定价。但8月官方PMI显示制造业和非制造业、内需和外需都在好转,今天的数据也做了确认。

那么不禁要问,经济这样强势复苏的动力来自哪里。我们认为以下四个因素,共同支撑着经济复苏的时间和力度超预期。

第一,洪涝天气扰动下,一部分需求和生产被延后了。6月和7月长江流域大范围降雨,对需求尤其是固定资产投资有压制,这一点在水泥价格上体现得很明显。水泥储存时间短、运输半径小,它的价格可以作为衡量需求变化的指标,我们看到整个6月和7月,长江流域水泥价格指数都在下滑。8月初开始快速回升,目前已基本回到和前两年差不多的水平了,这意味着一部分积压的投资需求在8月得到释放。

洪涝天气对生产同样有影响。8月官方PMI公布后,国家统计局有关领导在解释制造业生产指数为什么从54.0下降到53.5时,提到“重庆、四川等地部分企业反映受暴雨洪涝灾害影响,原材料采购周期拉长,市场订单减少,企业生产有所回落”。

从受灾面积和持续时间来看,6月和7月的长江流域洪涝,都要比国家统计局提到的这一次严重得多,因此可以推算它对生产的影响也更大。这两个月被压制的生产需求,在8月开始释放,推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从4.8%反弹到5.6%。

第二,国内疫情得到控制后,消费尤其是服务消费开始加速恢复。三大终端需求中,消费是恢复得最慢的。如果进一步把消费拆分为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商品零售已经基本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了,但服务消费的恢复要慢得多。

这个也很容易理解,毕竟消费尤其是必选消费,疫情期间是可以从线下转到线上的,但服务就很难,这些被压制的服务需求可能就消失了。

8月开始,服务消费很可能进入加速恢复期:

一方面,国内疫情得到控制了,截至9月14日国内已连续28天无本土新增确诊病例。居民在外活动和消费时对疫情的恐慌逐步消退,连北京这个全国防疫最为严格的城市,也称市民在外活动时可不戴口罩。电影院开放、学校开学,都显示生活在恢复正常,推动服务消费释放。

另一方面,8月官方非制造业PMI中,有意思的是铁路运输、航空运输、住宿等行业的商务活动指数都反弹到60以上了。这些行业都是和人口跨地区流动相关的,比如上学、出差和旅行等,它们的快速恢复也能表明居民在外活动频率有很大好转,利好服务消费。

第三,海外疫情扩散,带动中国的出口、生产和制造业投资。从全球日新增确诊病例看,疫情的拐点还没有出现,疫情中心也正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累计确诊病例数前10的国家除美国和西班牙外,均为发展中国家。

海外疫情这样的分布格局,至少会通过以下三个渠道,对中国经济产生正向推动:

一是带动出口。中国生产恢复得最早,在防疫物资和线上办公产品上,有充足的产能,今年这两类商品的出口一直很亮眼。

除了这一最直接的需求外,发展中国家疫情扩散,也会导致它们的出口份额向中国转移。5月以来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美西航线和东南亚航线的分化,可以看作是发展中国家生产受限的一个证据,它们从中国进口的减少,相应也会影响到它们的生产和出口,会有一部分出口被中国制造所取代。

二是带动相关产品的生产。从工业门类看,工业三大门类中,制造业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恢复得最快,就和出口好转有关。从出口交货值看,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以及医药制造业这两个和防疫、线上办公相关的行业,今年都维持了较高增速。

三是带动相关行业的制造业投资。今年制造业投资恢复缓慢,1-8月累计增速只有-8.1%,主要子行业中同期只有医药制造业,以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这两个行业的累计增速为正,分别为18.3%和11.7%。它们投资的恢复,显然是受益于出口高增速。

第四,前期政策的滞后效应。疫情发生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保市场主体和托底经济,目前来看这些政策在逐步奏效。以今年最重要的政策目标就业为例,城镇调查失业率从4月的高点6.0%,逐步回落到8月的5.6%。

今天公布的数据中,房地产是最为亮眼的,它同样受益于当前的宽松信用环境。房地产投资完成额累计增速从3.4%上升到4.6%,单月增速从11.7%小幅回升到11.8%。商品房销售金额累计增速今年首次转正到1.6%,单月增速则从16.6%大幅提高到27.1%。开发商本年到位资金增速,也从0.8%回升到3.0%。

最近几年针对房企融资的政策整体是偏紧的,近期还有传言将出台“345”规则来规范房企融资。在信用环境整体偏宽松的背景下,希望通过结构性的信用政策,阻止资金流向房地产,而引导它们流向民企和中小企业。但在实践中,这种结构性的政策效果可能有限,难以阻止资金流向地产销售和房企。

2016年之前,九鞅货币条件指数和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同比有较强的同步性。2016年之后由于地产调控,两个指标的走势开始分化,目前它们的缺口处于有统计以来的最大,房企融资受到明显的政策压制。

但站在银行的角度,房地产相关贷款尤其是住房抵押贷款,又是优质资产。今年上半年,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利率首次高于一般贷款利率。

一边在限制房企融资,一边又让优质的住房贷款利率和一般贷款利率倒挂,很可能的结果是银行发放住房抵押贷款的意愿上升,地产销售好转,带动开发商到位资金好转和地产投资回升。我们认为,至少到明年一季度,地产投资都是有支撑的。

总的来说,8月经济强势复苏,有洪涝消退后的生产、需求释放,也有国内外疫情分化下国内消费和出口的回升,以及前期政策的滞后。往后看,这些因素短期发生变化的概率都很小,经济复苏的趋势还会延续。

声明:《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本订阅号发布的观点和信息仅供粤开证券的专业投资者参考,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粤开证券研究院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本订阅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您并非粤开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粤开证券不会因为关注、收到或阅读本订阅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本订阅号中所载内容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在任何情况下,粤开证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

风险提示及法律申明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法律申明:本公众订阅号为粤开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粤开证券”)研究院依法设立、运营的研究官方订阅号。目前粤开证券研究院设立“粤开研究”和“粤开新三板研究院”两个官方订阅号,其他机构或个人在微信平台以粤开证券研究院名义注册的,或含有“粤开研究”,或含有与粤开研究品牌名称等相关信息的其他订阅号均不是粤开研究官方订阅号。

本订阅号不是粤开证券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订阅号所载内容均来自于粤开证券研究院已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本订阅号所摘录的研究报告内容经相关流程及微信信息发布审核等环节后在本订阅号内转载,本订阅号不承诺在第一时间转载相关内容,如需了解详细、完整的证券研究信息,请参见粤开证券研究院发布的完整报告,任何研究观点以粤开证券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

本订阅号旨在交流证券研究经验。本订阅号所载的全部内容只提供给订阅人做参考之用,订阅人须自行确认自己具备理解证券研究报告的专业能力,保持自身的独立判断,不应认为本订阅号的内容可以取代自己的独立判断。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并不构成对订阅人的投资建议,并非作为买卖、认购证券或其它金融工具的邀请或保证,粤开证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订阅号发布的任何内容所产生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或与此有关的其他损失承担任何责任,订阅号所提及的任何证券均可能含有重大的风险,订阅人需自行承担依据订阅号发布的任何内容进行投资决策可能产生的一切风险。

本订阅号所载内容均反映的是所摘录的研究报告的研究观点,粤开证券可以发布其他与本订阅号内容不一致或有不同结论的研究报告,亦可因使用不同的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观点和分析方法而与粤开证券其他部门、单位或附属机构在制作类似的其他材料时的观点不同或者相反。粤开证券并不承担提示本订阅号订阅人注意上述其他材料的责任,亦不对因订阅人使用本订阅号内容而导致的损失负任何责任。订阅人如需寻求投资咨询意见的,应咨询其独立投资顾问。

本订阅号所载内容的版权归粤开证券所有,粤开证券对本订阅号保留一切法律权利。订阅人对本订阅号发布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影像等)的复制、转载,均需注明粤开研究的出处,且不得对本订阅号所在内容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作者:奇霖宏观 )

奇霖宏观

经济学家

李奇霖,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中国金融40人论坛青年学者,国家金融与发展研究室特聘研究员,北京市发改委物价研究专家库成员,复旦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外聘讲师,媒体职务包括腾讯财经智库成员、新浪意见领袖、财新网专栏作家、央视特邀评论员,和讯网经济学家智库成员等,曾多次受邀参与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政策和学术研讨,政策建议多次获省部级及以上领导批示,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发表市场评论文章共百余篇,已出版的专著有《城投再来》、《透视银行理财的运行内幕》、《大资管时代》、《中小银行的危机与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