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由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等国家相关部门联合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等共同举办的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优时比与阿里健康宣布签署战略合作,为慢病患者提供更多线上服务。
作为双方战略合作的第一步,支付宝上线了“优痫生活”生活号,服务癫痫患者。
这也是优时比继今年初与京东健康合作之后,再次与国内互联网巨头合作扩大线上服务网络。2月28日,优时比和京东健康合作推出首个基于用药服务推出的慢病垂直病种服务专区“京东大药房-癫痫馆”,内设癫痫知识、专家课堂、问诊购药等多个板块,患者可在线完成复诊、续方、购药、药品配送等服务。
新冠疫情期间,出行不便,慢病患者面临就医购药困难等问题,包括优时比在内的各大创新药企、互联网医院、各大线上服务平台纷纷推出线上服务,逐渐改变患者的就医习惯。此次上线的服务平台以生活号的方式搭载在支付宝上,患者可在平台上进行初诊、复诊到配药、用药和日常护理的全病程管理。
初诊阶段,患者可在线找到医生进行问诊,公立医院挂号;复诊阶段,患者可定期在线输入就诊记录和检查结果以生成“电子病历”,医生可根据电子病历了解患者诊疗史和目前的疾病控制情况,调整治疗方案;配药阶段,患者就诊后凭处方可选择在线购药送药到家,也可选择到线下药房购药;用药阶段,该平台提供“服药提醒”功能。
“我们这次合作的药物是叫左乙拉西坦,是一个治疗癫痫的药物,在全球市场上也是属于使用比较广泛的。在国内,这个药在很多地区已经进入了医保,大部分的患者都是能享受到的,如果有医疗处方的话都能享受到不同程度的医保。”优时比中国区总经理吴昕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表示,优时比过去几年主动对业务、组织和内部能力做了布局,并与多方携手跨界达成战略合作。
疫情之后的互联网医疗进一步加速。
继国家卫健委多次发文推动疫情期间互联网医疗发挥作用之后,7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更好服务市场主体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20〕24号)。
其中明确指出要“进一步简化企业生产经营审批和条件”,完善对新业态的包容审慎监管。在保证医疗安全和质量前提下,进一步放宽互联网诊疗范围,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制定公布全国统一的互联网医疗审批标准。
疫情期间,在公众视野中似乎“沉寂”了一段时间的“互联网医疗”又重回活跃。
据公开资料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2月,疫情期间全国超过10家互联网医疗平台推出在线问诊专栏,200多家公立医院开展新冠肺炎免费互联网诊疗或线上咨询。
例如,各大互联网医疗平台在疫情前期就出现了爆发性地增长。例如,阿里健康在线义诊平台上线4天内,访问量达到160万人次。
监管亦未缺席。从2月到3月,从中央到地方纷纷出台鼓励和监管并行的互联网医疗相关政策,讨论时久的医保支付也有了松动。此次政策对于发展了十年的互联网医疗行业的推动和利好不言而喻,但对于身处其中的医疗机构、互联网医疗类企业、零售药店等,如何受益于政策红利则有着不同的层次和节奏;要实实在在“吃到”这一口红利,还有待更多的配套措施和细则的落地。
2020年2月4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加强信息化支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鼓励各级医疗机构借助“互联网+”开展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网上义务咨询、居家医学观察指导等服务;鼓励在线开展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复诊及药品配送服务,降低其他患者线下就诊交叉感染风险。
2月7日,卫健委发布《关于在疫情防控中做好互联网诊疗咨询服务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各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医院开展咨询、诊断、就医、防控、宣教等方面的工作。
2月23日,上海推出“医保12条”措施,将“互联网+”医疗服务实行纳入医保支付。
3月2日,国家医保局、卫健委发布《关于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开展“互联网+”医保服务的指导意见》,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费用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3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再一次强调,适应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互联网+医疗”和医疗机构服务模式发展需要,探索开展跨区域基金预算试点。支持“互联网+医疗”等新服务模式发展等。
如此频发相关政策与疫情期间“互联网+医疗”的表现密不可分。
“疫情期间催生了大量互联网医疗服务需求。一些互联网问诊的头部企业、互联网医药电商的主要运营指标包括访问量、新增的注册用户、活跃度、问诊人次、问诊量、药品销售额等都提升非常大。在公立医院仅提供有限医疗服务的情况下,互联网医疗发挥了比较积极和正面的作用,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认可,才会有如此密集的政策出台。”IQVIA消费者健康咨询业务负责人唐正晔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分析,2月份政策主要是“鼓励”,3月份的政策则是在做鼓励基础上要加强监管,规范化行业发展。“短期来看,大量的线上诊疗、购药一定程度上在改变消费者和患者对医疗服务需求的获取模式。长期来看,发展多年的互联网医疗逐渐走向前台,政策对于行业发展提速了三年,未来在医疗供给侧改革中,互联网医疗会更深入地改变医疗服务体系全产业链、价值链的方方面面,提高整个体系的运转和生产效率。”
互联网的核心本质在于获取流量及流量后的变现,不同的行业都在花成本构筑流量上的壁垒,医疗行业的流量则是医生资源、病患资源等,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助力了流量获取和构建壁垒。
疫情期间,互联网医疗电商所发挥的作用也得到了药企的认可,唐正晔认为,“很有可能未来药厂会把一些在带量采购中出局的药品、过专利原研药、新药等一些高价值的药品放在互联网电商上进行销售或者作为一个主要的销售渠道。”
互联网医疗企业在实际遇到上述问题时,根据性质所面临的难题也不一样。
如线上医保等政策的出台,目前平台和各地医保对接仍存在较大难度。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医保涉及的部门太多,每个地区的政策都不一样,需要打通各地的医保电子系统,沟通协调难度都比较高。各地各级政府对于国家政策如何具体落地也还不清楚。比如纳入互联网医保实施的细则是什么?哪些药可以允许在网上通过医保覆盖?如何监控?系统怎么对接?细则都还没有出来。比如网售处方药目前也没有更清晰的细则。”
在医保支付端的进展,阿里健康执行董事兼资深副总裁汪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关于医保支付的问题,我们知道医保有统筹医保、有个账,院内是医保可以覆盖的。在医院外的市场,很多实体药店可以医保卡刷卡;从支付端的手段,从科技的角度来讲,已经有脱卡支付,可以通过移动端和POS机之间的链接刷卡。疫情期间医疗机构和线下连锁在没有办法为患者服务的时候,从线上互联网医院诊疗到在线药店支付,医保如何在线支付已经成为很大的需求。我们也看到疫情期间,在湖北、上海和其他地方已经有试点,相信国家医保局等其他相关机关也在积极地研究,怎样把医保整体支付的手段再做推进。阿里健康作为从业的参与者的主体也在积极的建言献策。”
(作者:卢杉 编辑:李清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