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对话|专访广州市南沙区委副书记、区长董可:制度创新引领发展,南沙加快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城市经济地理李振,方晓茸2020-09-19 07:00

南沙既是国家级新区、自贸试验区,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的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承载着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试验田”的历史使命。

疫情大考,各地交出了一份不同答卷。作为承载对外开放门户枢纽功能的广州城市副中心,南沙在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两方面均经受住了考验。

截至9月18日,南沙累计报告确诊病例8例,均已治愈出院并解除隔离,已连续228天无本土新增确诊病例。同时,南沙今年上半年实现GDP795.31亿元,同比增长0.3%,在全市率先实现正增长;1-7月,规上工业产值1454.54亿元,同比下降1.5%,相比前6月降幅收窄1.6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进出口总值增速均位居全市前列,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64.27亿元,同比增长44.5%。新设企业2.4万家,新引进11个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集中动工签约193个重点项目、总投资额近4500亿元,204个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74.4%,为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创造了条件。

南沙是如何做到的?接下来又该如何引领新局?南方财经全媒体湾区对话栏目就此专访了广州市南沙区委副书记、区长董可。他指出,南沙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和市委“1+1+4”工作举措,围绕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高品质建设要求,把握关键重点,找准工作突破口,集中资源力量,持续精准用力,以重点工作的新突破,塑造南沙发展新优势,带动各方面工作全面上水平。

奋力夺取“双胜利”

南方财经:当下,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至关重要。南沙在推动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方面有何创新举措?

董可:疫情发生以来,南沙区拿出硬招实招,首先印发实施了11个“六稳”“六保”工作方案,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为稳定经济基本盘,南沙主动打出稳预期政策组合拳,制定出台了“关爱企业10条”“提振经济37条”“数字经济实施方案”等政策措施和方案,同时全力保障重点项目建设投资,推动134个在建区重点建设项目复工率达100%。

除此之外,南沙还主动制定出台多项金融政策方案,截至8月底,累计发放国家专项扶持贷款21.26亿元;探索金融风险防控新模式,将区内6.3万家相关企业纳入金融风险监测防控平台进行监测。

为切实稳外资外贸,南沙印发实施《广州市南沙区稳外资工作方案》,全力落实外商投资法、外资准入负面清单2020年版及自贸试验区外资准入负面清单2020年版,不断完善对外商投资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全面实施面向国际和港澳的扩大开放措施。印发实施《广州市南沙区稳外贸工作方案》,协助企业将防疫物资内销转出口,协助外贸企业通过直播开拓国内市场。同时,完善综合保税区规划建设,申报国家级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1-7月,新设外商投资企业107家,累计合同外资占全市的30.6%;进出口总值1299.8亿元,同比增长19.3%;外贸新业态逆势上扬,跨境电商进出口同比增长54.7%。

在保社会民生方面,南沙兜牢底线积极稳岗保就业,截至8月底,共审核发放各类就业创业、职业培训、技能人才提升等奖补5918.4万元,向16882家企业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补贴共6737万元,全区实现无“零就业家庭”。

在保市场主体方面,南沙积极为重点商业综合体、中小微及个体商户减租、免租。针对在疫情期间给予租户减租、免租优惠政策的重点商业综合体制定了支持重点商业综合体发展细则,共有8家商业综合体获得扶持补贴超180万元,间接惠及328家中小微企业、个体商户,获得奖励的商业综合体累计为其租户减租、免租金额达925万元。

甘俊 摄

南沙还积极打造多层次支撑网络保基本民生,1-7月准时发放低保金972.02万元,特困供养金645.06万元,“二次报销”医疗救助金额达964.01万元。通过“社工+”战略、时间银行项目、“一证一书”改革,不断提升社会救助易及性。

为维护社会健康运转,南沙通过健全机制保粮食能源安全,强化服务协调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优化财政结构保基层运转等一系列举措,成为了广州市重要的粮食储备基地、粮油加工中心及粮食物流中心。1-7月,南沙在各项重点支出保障方面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118.22亿元,居全市第二。

接下来,南沙将进一步统一思想和行动,加快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特别是抓好涉及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重点任务,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双胜利”。

初步呈现高质量发展态势

南方财经:受经济下行压力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双重影响,各地发展面临挑战。当前南沙的发展态势如何?

董可:南沙既是国家级新区、自贸试验区,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的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承载着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试验田”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国家和省、市的殷切期望。

南沙自贸区挂牌5年来,始终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大力开展首创性、差异化改革,推动自贸区改革创新走在前列,改革红利加速释放,发展动能持续增强,初步呈现高质量发展态势。

这得益于南沙建立了一套制度创新促进体系。最早在2019年4月,南沙发布了国内首个自贸区制度创新地方规范性文件——《广州南沙开发区(自贸区南沙片区)制度创新促进试行办法》,时隔一年再次发布全国首个突破性改革创新程序规定——《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广州南沙新区片区突破性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程序规定》,有力推动区内创新主体单位协同创新、有效联动,形成了制度创新引领发展的良好氛围。

南沙因此推出了一批标志性制度创新成果。例如,全国首创商事登记确认制改革,在上海、前海等多地推广实施;社会投资项目审批时限压缩到15个工作日内,带设计方案项目实现“交地即开工”;推进“三大全球”创新项目,全球溯源体系涵盖全品类、全贸易方式,全球14963家企业参与;全球优品分拨中心进出口货值达百亿元;全球报关服务系统已在7个国家开展实单操作……

据统计,目前累计形成678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43项在全国复制推广,112项在全省复制推广,202项在全市推广实施,3项创新成果入选“商务部最佳实践案例”,2项工作(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财政管理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

5年来,南沙GDP由1026亿元提高至1683亿元,年均增长10.9%;税收总额由337亿元提高至625.4亿元,年均增长13.2%;进出口总额由1293亿元提高至2137.8亿元,年均增长10.5%;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由10亿美元提高至18.6亿美元,年均增长13.2%;注册企业由8400户增加到12.4万户,年均增长71.4%。

在关键领域关键环节突破

南方财经:困难挑战越大,越要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内生发展动力。南沙接下来将如何继续推进改革?

董可:南沙接下来将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高品质建设,着力推进国家级新区和自贸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协同改革创新,谋划推进更多战役战略性改革和创造型引领型改革,推动关键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突破。

一是着力深化自贸区制度集成创新。对标海南自贸港、上海自贸区新片区改革开放新举措,编制实施《推动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广州南沙新区片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加快建设全球溯源中心、全球报关服务系统、全球优品分拨中心等重大项目,在更高水平上推进自贸区开放创新。

二是着力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着力在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打造“无证明”自贸区、健全多元商事纠纷解决机制、完善以信用为基础的监管新模式等方面取得突破,努力在营商环境建设上走在前列、形成示范。

三是着力探索设立大湾区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验区。加快推进大湾区国际商业银行、广州期货交易所筹设,推进土地综合管理改革试点、南沙(粤港澳)数据服务试验区建设、国际化人才特区建设,打造一批要素综合服务交易平台,拓展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功能,为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探路先行。

四是着力建设与港澳规则衔接示范基地。实施首批26条与港澳规则衔接的工作清单,加快粤港深度合作园等重点合作平台建设,实施支持港澳青年创新创业30项措施,营造与港澳趋同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环境。

五是着力强化科技创新。深化科技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落实市“1+4+4+N”战略创新平台体系布局,高标准建设南沙科学城,推进冷泉生态系统、高超声速风洞、极端海洋科考设施等3个大科学装置建设,全力推进中科院明珠科学园、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等重大平台建设,加快建设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省实验室、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等重大海洋科技平台设施,打造南方海洋科技创新中心,持续引入中科院等各类创新资源,强化粤港澳联合科技创新,推动南沙科学城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

六是着力打造大湾区现代产业新高地。培育壮大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生命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建设人工智能价值创新园、国家级自动驾驶测试基地,大力发展第三代半导体全产业链,做大做强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加快推进广汽丰田新能源汽车、恒大新能源汽车项目,打造新的千亿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建设新能源应用示范区,加快氢能产业布局,发展新兴清洁能源产业。深入推进国家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大湾区精准医学产业基地、广东医谷等重大项目建设,打造国际一流的医疗产业创新中心。

七是着力推进城市治理体系现代化。深入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加快综治网格指挥中心建设,打造一批“人工智能+智慧城市”典型应用,实现城市运行“一张网”管理。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改革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打造让百姓放心的健康城市。

贡献脱贫攻坚“南沙智慧”

南方财经:2020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之年。南沙区在引领带动方面如何确保完成决战脱贫攻坚有关目标任务?

董可:近年来,南沙区通过共享南沙智慧,稳步推进了扶贫开发和东西部扶贫协作各项工作。在省内扶贫开发方面,通过发挥各帮扶单位派驻第一书记的带领作用,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并建立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

南沙通过拓宽消费扶贫渠道,定向采购帮扶地区农产品,上半年销售额近300万元。此外,通过建立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销售当地优质特色农产品,带动贫困户263户895人参与其中,上半年销售额达180多万元。

南沙还通过就业扶贫,对贫困劳动力开展技能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筛选适合贫困户就业的保洁、保姆、保安“三保”后勤类公益性岗位帮助转移就业,鼓励贫困户积极参加“粤菜师傅”“南粤家政”培训。

目前,南沙对口帮扶的35个省定贫困村均已退出贫困村行列,今年上半年,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800元左右(省脱贫标准为4530元),2019年剩余未退出的30户91人均已实现全部退出,35个相对贫困户“八有”达标,基本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一相当”目标。

在东西部扶贫协作方面,南沙区通过人才支援、保障资金支持、落实产业合作、劳务协作、携手结对帮扶、消费扶贫等多种举措,助力黔南三县脱贫攻坚。

例如,南沙选派9名党政干部挂职黔南三县,选派12名医生、14名老师开展医疗、教育组团式帮扶;同时,黔南三县选派党政干部27名、医生7名、老师26名到南沙交流学习。再比如,南沙区通过就业扶贫,今年已累计帮助黔南贵定、龙里、惠水三县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转移南沙就业215人,超过去年全年转移就业人数。

下一步,南沙将坚持“四不摘”,在人员、资金、政策、项目和监管等方面上给予支持。同时,健全财政保障机制,继续开展消费扶贫工作,并督促有关部门落实专项巡察问题整改,确保相关措施落实到位、整改及时。

(作者:李振,方晓茸 编辑:李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