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黄金”香云纱产业发展之辩:“阿婆衫”变身国际小姐“礼服”,借交易所延伸至金融资本

锦绣·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活动李振,实习生冯典俊 2020-09-21 21:57

广州南沙区的合沙村,一大片甘蔗地后,藏着一处“宝藏”。如果赶上天气晴好,从远处望去,经常能看到一大片晾晒的棕红色绸缎。

这些呈现棕红色的绸缎被当地人称为“软黄金”,因其延续500年的工艺价值连城,制作而成的香云纱高端服饰也被市场热炒至1000-6000元不等。

自2008年香云纱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原本“濒临灭绝”的手艺重回聚光灯下,在政府的抢救、传统技艺人的传承发展下,香云纱工艺甚至“热度”持久不衰,展现出巨大的产业价值。据统计,香云纱全国最大产地顺德年产量600万米,按照200元/米的市面价格,仅顺德本地的年产值就高达12亿元。

从“阿婆衫”到国际小姐“礼服”

经桑蚕丝织而成的香云纱,需要用薯莨配合珠三角河泥中的矿物质化学染色而成,呈现黑色、棕色光感。上世纪中期深受宋美龄、张爱玲等上海名媛喜爱。

然而,在国外的人造化纤布料、机械化量产冲击下,香云纱迅速被市场冷落,一度退出历史舞台。香云纱的设计也因此出现“断层”,因其以黑棕色为主、款式单一,常常被誉为“阿婆衫”。

佛山设计师、秀工莨作创始人蔡敏,祖辈从事香云纱经营,自小便对香云纱工艺耳濡目染。“如此好的传统工艺,如果一直被‘阿婆衫’的固有印象阻碍,非常可惜。”蔡敏一直希望找个机会复兴香云纱,将其与时尚元素结合起来,推向更高更大的舞台。

机会出现在2006年,彼时第一届珠江小姐大赛邀请蔡敏作为晚礼服设计师,她第一次提出将香云纱穿在选美小姐身上。

“当时,从导演到同行,所有人都反对,他们不敢想象,二十岁的选美小姐穿上‘阿婆衫’是个什么样子。”蔡敏顶着巨大的压力,将香云纱这块传统面料,第一次与时尚元素结合起来。

图为:2006年珠江小姐身着香云纱服装 设计师蔡敏供图

结果,香云纱成为第一届珠江小姐大赛上最具特色的晚礼服,征服了全场观众,“一炮而红”。蔡敏也成为最早将香云纱推向国际高端的设计师之一。

如今,在佛山顺德清晖园旁的“香云纱一条街”上,在香云纱实体店能可以看到不少前来光顾的20岁年轻人,定位高端的香云纱服饰价格被卖到了6000元左右。

香云纱服饰独立品牌“莨拾捌”的设计总监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香云纱染整工艺要保留传统原味,难以有新的突破,但设计可以使香云纱出现新的面貌。裁剪、设计,使衣服的线条更加贴合人体的黄金比例,就比如袖口宽窄、腰围的粗细,在设计上的小小改变,便让“阿婆衫”变身为现代时尚服饰,越来越多的年轻女性开始青睐香云纱。

走俏的香云纱,迅速在各地风靡,也造就了巨大的产业规模。

全国最大产地在顺德,年产量约为600万米,按照200元/米的市面价格计算,仅顺德本地的年产值就高达12亿元。据启信宝统计,广东的吴川、云浮、韶关等地也出现了大量晒莨厂制作香云纱。

从产业分布来看,目前香云纱设计、销售端主要集中在广州、深圳和杭州,而生产端主要在佛山。有业内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单看生产和销售两端的利润比例,最高达到1:40。因此,作为香云纱主产地的佛山,正抓紧向设计和销售两端的发展。

香云纱产业发展之辩

9月份的广州南沙区榄核镇,偶有阵雨天气,晴好后阳光猛烈,正是晒晾香云纱的好天气。

这里集聚着不少来自顺德的晒莨厂老板。晒莨厂是香云纱染整加工的基地,香云纱“非遗”技艺需历经14种工艺、36道工序,同时需靠近有着丰富河泥的珠江。

香云纱的晾晒需要在宽阔的草地上进行,所以晒莨厂十分依赖土地,但珠三角城市土地紧俏,在经济利益驱使下,不少老板开始向土地空间更大、价格更便宜的地区延伸。

广东省是制造业大省,近年的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不少企业“用地难、用地贵”。广东《关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推出“划定工业用地保护红线和产业保护区块”,其中佛山划定工业用地面积约为350平方公里,占比23%。这意味着,土地紧缺成为限制香云纱产业发展的最核心因素。

“越来越多的顺德晒莨厂老板到各地扩展业务。”周晓刚说道,因地价便宜,南沙的榄核镇吸引不少香云纱晒莨厂来此设厂,顺德老板周晓刚就是其中一位,其在珠三角独特的“桑基鱼塘”地里开了一家晒莨厂,占地80亩。

除了土地紧缺外,晒莨厂面对的另一个问题是“定位尴尬”。一位对香云纱行业熟悉的律师表示,“香云纱应该归属于哪一产业,这是长期以来一直被困扰的问题。”

一方面,晒莨厂是草地用地、薯莨的加工无工业化手段,属于第一产业;但另一方面,晒莨厂是传统手工作坊,属于第二产业,而同时“非遗”的属性又使香云纱定位第三产业。因为“香云纱”的特殊行业属性,使得晒莨厂目前在用地问题上存在争议,多次被国家环保督查处罚。

打造植物染色纺织品交易所

因香云纱的产业市值潜力巨大,被称为“香云故里”顺德伦教将发展香云纱产业的目光放得更远。

“我们在构想,未来建立一个以香云纱为代表的植物染色纺织品交易市场。”香云纱协会秘书长陈晓亮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自2018年国家知识产权局批予“伦教香云纱”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顺德伦教就开始从生产、设计、销售三方面打造一个香云纱生态产业圈,希望借香云纱故里的产地优势,将产业链延伸到金融资本层面。

按照陈晓亮的说法,顺德伦教将借鉴南方文化产权交易所的模式,打造以香云纱、蜡染、草木灰为代表的等植物染色纺织品交易所。“2016年,依靠邮票、钱币、艺术品等交易,南方文化产权交易所交易额就高达3500亿元。香云纱如果借用这种交易模式,其交易规模应该不会低于南方文交所当年的交易额。”

建立交易所只是伦教“香云纱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的构想之一,除此之外,伦教也在不断加强保护河泥。

在香云纱的染整环节当中,“过泥”是指工人将搅拌成糊状的珠三角河泥,均匀涂抹在纱绸上。珠江水中无数细分支流形成的河涌交错成网,河床下细润无沙之泥,这是香云纱染整的关键。这种富含硫化铁的天然媒染剂,近年因为过度开采、河流污染,规模在萎缩。

“我们在以‘堵和疏’相结合的方式保护河泥。一方面,建立一个公共平台管理开采,防止过度开采导致浪费,另一方面加大对偷运河泥、违法开采的打击力度。”陈晓亮表示,对河泥的保护是顺德伦教的重点关注工作。

(作者:李振,实习生冯典俊 编辑:李博)

李振

政经版记者

重点关注交通、外贸领域,持续关注城市进化及一切与人口人才相关的研究,紧盯粤港澳大湾区一线。欢迎交流!微信:15521370038;邮箱:lizhen@21jing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