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在“十四五规划”中强调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具有重大意义

南财快评洪晓文2020-09-21 17:18

刘世锦认为,鉴于地球生态环境与海洋治理高度相关,要以基于生态系统的综合治理方法来应对海洋治理的挑战。

近日,在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简称“国合会”)举行的政策研究专题发布会上,国合会“全球海洋治理与生态文明”项目组发布了最新研究报告。会议由国合会中方首席顾问刘世锦主持,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名誉所长苏纪兰,以及挪威极地研究所科研主任温特,作为项目联合组长分别对报告内容进行了介绍。

项目组在综合考察分析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围绕海洋产业、管理、环境等三大领域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包括建立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综合管理体系,在“十四五规划”中强调海洋生态环境作为生命基础的重要性,以及将海洋生态环境明确纳入“美丽中国”建设框架等等。

苏纪兰表示,海洋为中国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无限潜能,为了延续这一潜能,中国应不懈努力确保可持续地发展现有和新兴产业。

国合会中方首席顾问、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认为,鉴于地球生态环境与海洋治理高度相关,要以基于生态系统的综合治理方法来应对海洋治理的挑战。他还认为,在“十四五规划”中强调海洋生态环境作为生命基础的重要性具有重大意义,并且应该在产业方面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

建立基于生态系统的综合管理

据统计,中国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沿海地区,沿海省份和大城市的生产总值占比高达 60%。国合会《全球海洋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的中国海洋经济》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这些地区的战略地位十分突出,事关“蓝色经济”、“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等重大国家战略。与此同时,报告看到,由于气候变化等原因,海洋环境在未来的几十年中将发生重大变化,海洋产业的类型和规模也会发生改变,人类目前的管理体制无法适应这些剧烈的变化。而从海洋获取这些直接和间接经济利益的前提条件,是拥有健康的海洋环境。为此,迫切需要开发一种基于生态系统的综合管理(IOM)框架来应对自然界和海洋经济的动态发展趋势。

挪威极地研究所科研主任、同为该项目联合组长的温特在过往的研究曾提出,IOM 是一种“多方参与、齐抓共管”的治理模式,有效汇集了政府、企业、公众的智慧与能力,让所有行业的相关利益主体能够参与其中。

然而,中国在国家、省市和地方各级层面上实施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综合管理仍然存在诸多挑战。例如,当前海洋领域仍存在条块化管治、中央政府、省市和地方沟通不畅、部门职能重叠、陆海统筹不足以及公众对海洋管理体系重要性认识不足等短板。

对此,苏纪兰认为,海洋生态环境管理其实并不能完全遵从于行政区的划分,所以建立一个促进跨部门、跨省市、跨界(跨行政区和陆海统筹)沟通与协调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他还建议在国家层面上成立一个科学咨询机构,为在海洋经济发展及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综合管理的基础上制定有关政策提供整体的知识和信息。同时,报告还建议在国家和地区层面上,布局和构架信息系统,建立关键生态系统数据和科学认知体系。

报告评估,中国目前已具备较为完善的实施海洋综合管理的基础,并且意愿强烈,公众和商界在保护海洋系统方面的共识也正在逐步形成,因此,“完全有机会全面建立和发展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综合管理体系,并在这一领域发挥国际引领作用”。

参与制定全球性的行业标准

目前,中国海洋经济主要包括捕捞渔业、海水养殖、造船/航运、旅游和休闲业。报告认为,中国在海洋许多领域的产业规模都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海洋可再生能源和海洋矿产资源开采,以及基于海洋的生物技术也有望发展成大型产业,因此中国可以并且能够参与制定全球性的行业标准。这一目标与中国在海洋治理方面的技术研发与国际合作密不可分。

在技术管理与研发方面,海洋能作为一种快速发展中的海洋经济,同时也是低碳和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报告关注的重点内容。报告预计,海洋能不仅能够帮助中国发展新产业并促进就业,还可以凭借技术竞争力创造进入全球市场的机会。项目组建议增加海洋管理和治理方面的科技投入,保障管理知识持续更新和数据共享能力,包括实施系统性数据信息采集和技术研发计划;同时,还应以适当方式鼓励和支撑中国海洋产业绿色技术开发及应用,包括政府对绿色技术的针对性投资,以及优惠的财政和税收政策。

在国际合作方面,报告基于中国海洋经济的规模、技术与自然条件优势,认为中国可以在支撑可持续海洋产业的议题和行动方面在国际上发挥引领作用,并推动可持续海洋管理领域的国际合作。一是推动制定资源开发与管理类规则。例如,中国可以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制定零环境影响深海矿产资源开发准则,发展绿色渔船、渔港和绿色海水养殖,促进北极绿色航运,并推动将综合海洋管理的概念作为管理原则。二是主动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议程设置,如参与和推动巴黎协定、国际海事组织等的相关讨论,或者积极加入有关建立海洋可再生能源、矿产和生物技术等创新型和新兴海洋产业的法律和环境框架的议程。

(作者:洪晓文 编辑:李靖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