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提打造“营智环境”!广州南沙加快创建国际化人才特区

李振李振,实习生刘佳伦2020-09-23 08:45

9月22日,在广州南沙举办了以“加快打造一流营智环境”为主题的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合作交流会。

本次交流会上,南沙首次提出了“营智环境”新概念。与“营商环境”相比,“营智环境”不仅聚焦于人才的发展,更注重人才智力的产出和市场化的运作。

打造全国首个“国际化人才特区”

南沙有许多“名片”,诸如国家级新区、自贸试验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广州城市副中心等。同时,这里也承载着多重国家和省市战略。为实现这些战略目标,需要推进更高水平的开放与发展。

据悉,自2018年南沙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估体系,率先启动营商环境评估,经过连续3年对标改革,南沙营商环境全球模拟排名大幅跃升。在南沙不断提升营商环境水平的同时,也在探索打造南沙区独有的“营智环境”。

南沙在本次交流会上首次提出“营智环境”这一概念。广州南沙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朱承志在会上说,“营智环境”是指创造和营造一切有利于人才发展及其智力成果运用的环境。“营”可以理解为营造、经营、保障;“智”指人才及其智力产出、成果贡献。

他表示,打造“营智环境”就是为人才智力迸发、做出重大贡献而提供的各类环境支撑。包括在人才引进、使用、培养、评价、服务保障等人才工作环节涉及的经济发展、政策制度、服务保障、社会人文、心理感觉等有关环境因素。

“营智环境”和“营商环境”一样,都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软实力和未来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营商环境”聚焦于商事主体,而“营智环境”不仅仅是聚焦于人才的发展,更注重人才智力的产出和市场化运作。

朱承志强调,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不仅需要一流营商环境,还需要打造一流“营智环境”。人才是创新创业的主体,没有一流的“营智环境”,也不可能有一流的“营商环境”。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广州南沙“积极探索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政策和机制,加快创建国际化人才特区”。而南沙率先提出打造一流“营智环境”,正是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的人才工作部署和要求,深化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率先在国际化人才引进、培养、流动和使用以及智力成果产权保护、自由转化等关键环节进一步改革创新、先行先试,打造国际人才集聚的新高地,实现“择天下英才而用之,集智力成果而用之”的目标。

打造新人才新职业的“珊瑚礁生态圈”

南沙提出打造“营智环境”意义重大,该如何发力?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中央人才协调小组特聘专家、国务院创新驱动发展专家委员会成员吴江指出,打造“营智环境”不是从一般的智能经济、开发智力的角度去考虑,应该进行深入地探索创新。

吴江认为,要构建吸引培养创新人才的“珊瑚礁生态圈”。

“如果把跨界的人才和各种各样的好创意看作是多种多样的物种,把更有利于好创意产生的环境看作是珊瑚礁,营智就是在广袤的思想空间当中,主动创造出生态群落,汇聚更多人才,让更多创造力在其中诞生和孕育。 ”

在具体的实践层面,全球化智库(CCG)创始人兼理事长王辉耀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打造“营智环境”需要构建更为广阔的人才发展平台,凝聚全球优质的教育资源,吸引世界级的人才活动组织落户。他建议,要在南沙打造中国智谷,吸引世界级的人才到中国创新创业。

中山大学自贸区研究院院长符正平表示,南沙在国内首创提出营智环境的建设,这与产业体系建设密切相连。南沙应紧紧抓住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新机会、新形态。近年来,南沙在自贸区的多项指标上都排名前列,为营智环境的打造提供了良好支撑。南沙作为国际人才特区,紧紧抓住营智环境牛鼻子,注重要素的智慧化对接,这将成为区域发展的抓手。

此前,南沙在区域人才引聚上已经显示出强劲力量。全区集聚高层次人才和骨干人才有7500余人,相较2016年,总量增长5.5倍。人才创新成果也不断涌现,2019年南沙区专利授权量增长率在广州市排名第一。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南沙现已建成广州中国科学院工业技术研究院、广州市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等13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汇集企业、科研院所、国内高等院校、国际科技合作等创新平台300余个。

此外,还设立粤港澳院士专家创新创业联盟,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博士后公共研究中心,建立完善的人才住房保障体系、落实“广州人才绿卡”制度、实施“南沙人才卡”服务保障等。

(作者:李振,实习生刘佳伦 编辑:李博)

李振

政经版记者

重点关注交通、外贸领域,持续关注城市进化及一切与人口人才相关的研究,紧盯粤港澳大湾区一线。欢迎交流!微信:15521370038;邮箱:lizhen@21jing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