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旅游消费需求会不会迎来爆发?
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是多少人心中的执念?近年来日益火爆的旅游市场说明了一切。数据显示,国内旅游人数从2010年的21.03亿人次上升到2019年的60.06亿人次,十年间翻了近两倍;出境人数从2010年的5738.65万人次上升到2019年的1.55亿人次,翻了一倍多。
按照这个节奏,似乎2020年又将是旅游市场丰收的一年,可谁也想不到,新冠疫情的到来改变了旅游市场的发展走向,上半年行业内一片惨淡景象。
如今,国内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相关政策开始放松出行限制,甚至鼓励低风险地区积极恢复旅游活动。在此背景下,旅游行业是否出现复苏,大众的出行意愿是否发生变化,旅游消费需求会不会迎来爆发?
为此,融360维度在国庆长假到来之前发布调查问卷,对大众出游意愿、消费行为进行调研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
1.超六成受访者有国庆出游计划,对比上半年有明显改善,但仍低于去年同期,影响大众出游意愿的最大因素仍是疫情。
2.近半数受访者愿意增加旅游消费,表示将大幅下调消费力度的受访者仅2.47%,国庆长假旅游市场或迎来利好。
3.国内长途旅游的热度进一步得到提升,仍有少数受访者想进行境外游,但目前政策尚不鼓励境外游。
4.线上渠道是人们获取旅游信息、了解旅游产品的主要途径,但超过半数受访者遭遇过“大数据杀熟”、强制搭售产品等在线旅游乱象。10月1日起,《在线旅游经营服务管理暂行规定》施行,有望遏制在线旅游相关乱象,规范在线旅游市场秩序。
5.为刺激旅游消费,航空公司、旅行社、旅游平台及酒店等相继推出创新营销活动,如“随心飞”产品、酒店优惠预售等,一定程度上对旅游市场的复苏产生作用。超六成受访者在这些措施影响下,将增加旅游出行安排。
6.疫情限制期间,借助互联网或虚拟现实(VR)技术的线上“云旅游”成为热点之一,超八成受访者对此感兴趣,愿意在国庆长假期间进行尝试;另有近1/4受访者认为,“云旅游”未来可替代实地旅游。
一、国内旅游市场现状:疫情冲击损失严重,政策要求扩大复工复业规模
2020年本有可能是中国旅游业继续高飞猛进的一年。在此之前,国内旅游经济持续多年保持高于GDP增速的较快增长。
2019年,全年国内旅游人数60.06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8.4%;入境旅游人数14531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2.9%;出境旅游人数15463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3.3%;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6.63万亿元,同比增长11.1%。
但新型冠状病毒的爆发与蔓延使得世界陷入了停滞,不仅是中国,全球旅游业都受到了严重打击。据经合组织(OECD)估计,2020年国际旅游收入将下降60%—80%;据世界旅游组织估计,2020年全球旅游业产值将下跌70%。
上半年,国内旅游市场表现下滑严重。以五一小长假为例,全国累计接待国内游客1.15亿人次,累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75.6亿元。与去年相比,在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前提下,旅游市场仅恢复了同期的50%。
所幸,随着国内疫情形势的稳定,旅游活动正在有序恢复。7月14日,《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推进旅游企业扩大复工复业有关事项的通知》发布,明确提出要推进旅游企业扩大复工复业,恢复旅行社及在线旅游企业经营跨省(区、市)团队旅游及“机票+酒店”业务,旅游景区接待游客量由不得超过最大承载量的30%调至50%。
9月18日,《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关于做好2020年国庆节、中秋节假期旅游景区开放管理工作的通知》再次提出,有序推进秋冬季旅游景区开放管理,接待游客量不超过最大承载量的75%。旅游景区接待游客人数上限再次提升。
二、国庆长假出游意愿:超六成受访者有安排,疫情因素仍是最大“拦路虎”
由于2020年的国庆节和中秋节是同一天,国庆长假成为今年最后一个法定假期,在国内疫情日趋稳定、政策鼓励扩大旅游行业复工复业规模的背景下,国庆长假是否会迎来出游需求的爆发,为冷清大半年的旅游市场重新带来活力呢?
融360维度调查发现,64.74%的受访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今年国庆长假有出游的打算。
与往年相比,大众国庆出游意愿尚未得到完全恢复。根据融360维度调查数据,89.74%的受访者表示去年国庆长假有出行安排,今年与去年相比下降了25个百分点。
虽然对比去年下降显著,但与今年上半年相比,旅游市场情况正在逐步好转。根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今年五一假期全国累计接待国内游客1.15亿人次,相当于去年五一假期出游人数(1.95亿人次)的59%,而今年国庆长假大众出游意愿恢复程度较好,有望带动旅游市场的进一步复苏。
在调查中,高达35.26%的受访者表示没有出行安排,是什么因素影响了他们的出行决策呢?融360维度调查数据显示,“担心国内疫情出现变化”、“不想去人群聚集的地方”和“境外地区疫情形势严峻”是影响受访者出行的最主要因素,均与疫情相关。
具体来看,不同群体中,80后国庆出游的意愿最高,七成人表示有此安排;90后、70后、60后等出游意愿均超过六成,只有00后的出游意愿在五成左右。
收入水平对国庆出游意愿影响显著,月收入水平5000元以上群体国庆长假出游比例均超过七成,月收入5000元~1万元的群体出游意愿最高,相关比例将近八成。反观月收入水平5000元以下群体,国庆长假出游意愿低于五成。
三、国庆旅游消费倾向:近半数受访者愿意扩大消费,80后最舍得花钱
受疫情影响,今年大众出游的机会减少,面对2020年最后一个节假日,选择出游的大众旅游消费意愿会迎来大幅增长吗?
融360维度调查发现,35.15%的受访者表示,相较于往年,今年国庆长假旅游消费意愿会小幅提升;12.38%的受访者表示会大幅提升消费力度。这意味着,今年国庆长假接近半数的受访者将扩大消费,这对身处困局的旅游业而言,无非是个利好。
与之相比,表示将降低消费意愿的群体比例较低,24.26%受访者表示将小幅降低消费力度,表示将大幅降低消费意愿的受访者则仅占比2.47%。另外,有25.74%的受访者表示,将维持往年的消费力度。
从出游预算来看,41.09的人表示,计划花费金额在月收入的20%~40%以内;其次是40%~60%以内、60%~80%以内、20%以内,占比分别达到23.76%、15.35%、14.36%;愿意花费月收入80%以上的群体较少。
从年龄上来看,80后消费意愿更高,高达58.14%的80后受访者表示,国庆长假消费预算在月收入的40%以上。相比之下,90后、70后等群体的消费较低,表示愿意花费月收入40%以上的受访者均不超过四成。
四、国庆出游选择大变化:境外游仍处“冷冻期”,自驾游比例或将提升
每个喜欢旅游的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诗与远方”,或所在城市周边,或国内跨省长途,或境外异域,每次休假去哪儿是头等大事。在特殊的2020年,大众选择的旅游目的地又有什么变化呢?
融360维度调查发现,选择国内长途旅游的受访者比例大幅提升,占比从2019年的51.22%提升到67%;表示想进行境外游的受访者比例仅为2.95%,对比去年大幅度下降。
实际上,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推进旅游企业扩大复工复业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出入境旅游业务暂不恢复。在境外疫情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境外游何时恢复仍然是个问题。
在旅游地点的选择上,拥有良好的自然风光是第一考虑因素,超过八成受访者表示会对此进行考虑;其次是交通环境,超过七成的受访者表示需要便利的交通条件;关注目的地防疫政策及防控效果的受访者也超过半数。
对于国庆长假出游方式,文化和旅游部2019年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去年国庆假期30.57%的游客选择自驾出游。今年受疫情影响,选择自驾出游的人数或将进一步提升。
融360维度调查发现,49.5%的受访者表示,今年国庆长假将选择自驾游。此外,选择跟团游、自助游和跟地陪的受访者比例分别为24.75%、22.78%和2.97%。
五、旅游产品获取渠道:在线旅游成主流,“大数据杀熟”、强制搭售等乱象亟需解决
随着国庆长假的临近,有出游规划的人早早便开始安排行程,包括交通、住宿、门票等。对大多数人而言,行程的安排容不得一丝马虎,直接决定长假出游的品质和质量,必须获取更全面的旅游信息、更完善地了解旅游产品,而相关渠道的选择至关重要。
融360维度调查数据显示,在线旅游预订平台仍然是大众获取信息、购买旅游产品的最主要渠道,超过八成的受访者表示使用过该渠道。
值得注意的是,社交媒体和短视频直播平台的接受程度分别达到65.06%和46.79%,其作用已经超过旅游信息分享平台和旅行社线上线下渠道,成为仅次于在线旅游预订平台的渠道。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到,线上渠道已经是当前人们获取旅游信息、了解旅游产品的主要途径,为人们带去了极大的便利。但我们发现,在线旅游服务在提升旅游信息获取便捷性和完善旅游产品丰富度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问题,造成一些在线旅游乱象。
融360维度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表示,自己遭遇过“大数据杀熟”、强制搭售产品和旅游产品虚假宣传等乱象;45.19%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在退订机票、酒店等服务时,遇到过收取高额手续费等现象;39.42%的受访者说,自己收到过“0元团”、“低价团”等骗局信息。
为保障旅游者合法权益,规范在线旅游市场秩序,文化和旅游部在8月20日发布《在线旅游经营服务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对相关在线旅游乱象进行禁止。
例如针对“大数据杀熟”,《规定》提出:“在线旅游经营者不得滥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基于旅游者消费记录、旅游偏好等设置不公平的交易条件,侵犯旅游者合法权益。”
针对“0元团”、“低价团”等骗局,《规定》提出:“在线旅游经营者应当协助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对不合理低价游进行管理,不得为其提供交易机会。”
该《规定》将于今年10月1日实施,恰逢国庆长假,将有助于更好地规范在线旅游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权益。
六、旅游市场营销情况:创新举措频出刺激消费,超六成受访者增加出行安排
疫情导致的旅游业发展难题是旅游限制增多,使得出游人数对比往年大幅下降,影响最为深远的莫过于航空公司、旅行社、旅游平台及酒店等企业。在国内疫情趋于稳定后,为刺激大众旅游消费热情,旅游行业掀起了一轮创新营销活动。
例如各大航空公司推出了“随心飞”产品,旅客只要支付一定价格,就可以在产品有效期内“无限飞”;旅游平台和酒店业推出了优惠预售产品,旅客以优惠价格购买住宿套餐,在有效期满前可任意兑换。
这些创新营销活动推出后,受到了不少关注。融360维度调查发现,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表示参与过一两次,多次参与购买的受访者也达到15.07%,只有2.88%的受访者表示并不关注。
这些创新营销活动对旅游市场的复苏有没有作用呢?融360维度调查结果显示,54.49%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的出行次数相比以往略有提升;6.09%的受访者表示,出行次数大大增加。这意味着,超六成受访者在创新营销活动刺激下,增加了出行安排。
七、疫情下“云旅游”兴起:超八成受访者感兴趣,近1/4认为未来可替代实地旅游
在疫情期间,由于外出旅游受到限制,使得借助互联网或虚拟现实(VR)技术的线上“云旅游”成为热点之一。许多景点推出了线上旅游页面,提供包括虚拟体验和线上游戏等在内的服务。
尤其是,虚拟现实的技术将旅游景观动态地呈现在人们面前,让旅游爱好者根据自己的意愿,来选择游览路线、速度及视点,足不出户就可以遍览遥在万里之外的风光美景。
融360维度调查发现,国庆长假期间“云旅游”市场仍然有不小空间,66.99%的受访者表示,愿意偶尔体验一两次“云旅游”;18.91%的受访者表示,非常愿意体验“云旅游”,希望多多尝试;只有14.1%的受访者表示,对“云旅游”没有兴趣。
尽管如此,在现阶段“云旅游”仍然无法完全替代实地旅游。融360维度调查数据显示,仅有4.79%的受访者认为“云旅游”的服务体验超过实地旅游,多数人仍然认为“云旅游”只是实地旅游的有益补充。不过,也有近1/4的受访者认为,待各项技术成熟后,“云旅游”有望替代实地旅游。
对于“云旅游”的消费意愿,融360维度调查发现,愿意为“云旅游”支付实地旅游费用的10%以内和10%~30%以内水平的受访者,占比分别达到38.46%和39.74%;另外,有超过两成的受访者表示,愿意为“云旅游”支付实地旅游费用的30%以上。
(作者:融360维度 )
声明:本文由21财经客户端“南财号”平台入驻机构(自媒体)发布,不代表21财经客户端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