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奇霖:承压的MPA

奇霖宏观2020-09-25 14:58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 李奇霖

执业证号:S0300517030002

粤开证券首席固收研究员 钟林楠

执业证号:S0300519110001

联系微信:pumpkinnangua18

2016-2017年时,央行推出的宏观审慎评估体系(下简称MPA)对银行的资产负债行为构成了较大的制约,资金面分层,季末结构性收紧一度成为常态。

时隔三年后,这一制约可能会再度出现,部分中小银行可能会在广义信贷和资本充足率考核中再度面临较大的达标压力。

今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因为疫情的影响,今年财政和货币宽松的力度都要比过去两年更大,社融增速在今年上半年就站上了12%的高位,政府赤字+抗疫特别国债+专项债三者发行放量在今年达到了历史新高的8.5万亿。

在中国这样一个以银行为主导的间接融资体系国家,财政和货币逆周期调节发力基本都要借助银行。

在今年上半年大约20万亿的社融增量中,有12万亿是银行信贷,有近80%的地方政府债券是由银行在债券市场的一级市场上投标承接,两者相加给银行广义信贷带来了极大的增量,也给部分中小银行带来了较大的考核压力。

我们可以利用全国性中小银行信贷收支表来做个总体测算。

按照央行的考核规则,广义信贷是银行信贷收支表的多个项目加总所得,包括:各项贷款、债券投资、股权及其他投资、买入返售项、存放非存款类金融机构款项、(非保本理财资金运用-理财投资现金与存款规模)六项。

前四项央行都在信贷收支表中按月披露,可以很容易通过万得或央行官网获得。

存放非存款类金融机构款项没有披露,但影响不大,因为我国商业银行基本把资金都存放在具备存款资质的金融机构,存放在非存款类金融机构的款项一般比较少,从上市银行的财报数据看,这一项占银行总资产的比例大部分都在0.1%-0.2%左右,所以忽略这一项不会对我们的计算造成大的误差。

(非保本理财—理财投资现金与存款规模)相对来说复杂,我们采取以下方法来获得2018-2020年6月份的数据。

(1)银行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披露了2018年和2019年的理财报告,其中对六大行(工农中建交邮储)、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及其他机构的非保本理财数据都做了月度披露。

由于央行在做信贷收支表时,对全国性中小银行的界定是除六大行之外的其他银行,因此我们直接将扣除六大行之外的非保本理财当做是全国性中小银行的非保本理财规模。

(2)2020年上半年理财报告尚未披露,但我们能够从2020年二季度财报中找到截止2020年6月末的六大行(工农中建交邮储)非保本理财规模,大约是9.5万亿。

由于2019年下半年开始,六大行非保本理财占整个行业的比例基本都在39%,因此我们合理假设2020年上半年,六大行非保本理财占比也在39%。

由此便可得截止2020年6月末,全国性中小银行非保本理财规模=六大行非保本理财规模/39%-六大行非保本理财规模,大约在15万亿左右,较去年同期增长大约7%。

(3)我们再假设2020年上半年六个月,全国性中小银行的非保本理财规模每个月都增长相同的规模,可得2020年上半年每个月的非保本理财余额。

(4)从2019年银行非保本理财的投向来看,理财持有现金和投向存款的比例较低,大约在5%左右,我们简单假设2018年1月-2020年6月每个月银行非保本理财投资现金和存款的比例都在5%。

由此,我们便可得广义信贷的最后一项,并计算得到全国性中小银行的广义信贷增速(如图3)。

计算结果显示,2020年以来全国性中小银行的广义信贷增速大幅上涨,纳入理财后的广义信贷增速在2020年6月份大约是13.2%,比2017年压力最大的时期下降不少,但是最近两三年来的新高。

近三年新高的广义信贷增速是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呢?

通常来说,央行会对广义信贷增速设立两条监管红线,一是央行直接对各类银行分别制定的增速上限,其中要求全国性中小银行最高不能超过M2增速的22%或25%,从全国性中小银行广义信贷增速目前不足20%来看,这一项基本不构成制约。

二是资本充足率考核对广义信贷增速的隐性限定。

MPA考核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考核是对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进行考核,央行会依据计算公式(如图4)算出各银行需要遵守的资本充足率下限,称为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C*)。

如果银行实际的资本充足率低于C*,那么按照最为严格的规定,银行MPA考核直接不合格,一票否决。

我们用13.2%的广义信贷增速代入计算公式,并假设系统重要性附加资本为0.5%,目标GDP增速和目标CPI分别为6%和3%,系统重要性参数*宏观经济热度参数(下称β)大约在0.4-0.8之间,可得全国性中小银行的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C*)的值可能在13.18%-14.36%之间。

(虽然今年因为疫情未设GDP和CPI目标增速,但考虑到央行逆周期调节的目标是引导经济重新回归正轨,而计算公式中目标增速设定的越高,则对资本充足率考核的要求越低,越能体现央行逆周期调节的意愿,因此我们继续使用2019年的目标增速作为2020年数值。我们调研结果也显示部分地区监管使用的目标增速也是和2019年保持一致)

这一资本充足率对很多中小银行而言,是比较难达到的。

因为今年中小银行在资本金层面,遭遇了金融让利实体利润减少+不良压力加大侵蚀资本金+贷款规模扩张耗损资本的三层重击,资本充足率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下降。

尤其是农商行,按照银保监会的数据,2020年6月份农商行整体的资本充足率已经降到了12.2%附近,明显低于最松考核环境下的13.18%,也要明显低于2017年的水平。

这意味着,即使现在看起来广义信贷增速不如2017年那么高,但由于实际资本充足率的下降,部分中小银行所面临的MPA考核压力也依然不小。

我们进一步利用发行过存单,且已经披露2020年二季度财务报表的中小银行的财报数据,来模拟测算这些银行的广义信贷增速,并以此来测算在资本充足率项目的考核压力。

结果显示,在结构性参数α为1,β取0.4的宽松条件下,99家有披露数据的银行里,依然有44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达标,需要补充银行资本或是压缩广义信贷规模。

今年7月份时,有媒体报道部分满足监管要求的银行在MPA考核层面获得了松动,或是提高了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C*)的容忍度(将资本充足率下限降低至C*-4%), 或是降低了结构性参数α数值(比如从1降至0.9)。

我们也对此进行了调研,发现确实有部分银行在满足了制造业贷款、小微企业贷款等央行要求的目标后,确实获得了相应的松动,但也有部分银行至今未获得调整参数许可,MPA考核的压力依然较大。

我们将结构性参数调低至0.9之后再次进行测算,发现不达标的银行有了明显的下降,但仍然有27家。

总而言之,在疫情这样一个特殊的事件冲击下,今年银行承担了较多的辅助逆周期调节的职责,银行体系内部的监管考核压力出现了结构性的不均衡,有部分资本充足率偏低、广义信贷偏高的中小银行的资产负债行为可能会再度受到监管考核指标的制约。

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帮助这些银行补充资本,或是调整相关参数,那么这些中小银行为了达标满足监管考核要求,可能会不得不降低广义信贷规模,压缩具有流动性的资产,比如短债、债基、货基等,这也是为什么市场会出现熊平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时,部分中小银行可能也会选择减少对非银的拆出。在央行回归结构性短缺的流动性管理框架下,银行体系的流动性本身就处于紧平衡状态,备付需求比宽松时期更高,拆出意愿偏弱,若再加上监管考核压力进一步打压银行的拆出意愿,那么银行和非银之间的流动性分层现象可能会更加明显,今年年末非银机构的跨季难度可能也会比预期的更高。

声明:《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本微信订阅号发布的观点和信息仅供粤开证券的专业投资者参考,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粤开证券研究院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本订阅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您并非粤开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粤开证券不会因为关注、收到或阅读本订阅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本订阅号中所载内容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在任何情况下,粤开证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

风险提示及法律申明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法律申明:本公众订阅号为粤开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粤开证券”)研究院依法设立、运营的研究官方订阅号。目前粤开证券研究院设立“粤开研究”和“粤开新三板研究院”两个官方订阅号,其他机构或个人在微信平台以粤开证券研究院名义注册的,或含有“粤开研究”,或含有与粤开研究品牌名称等相关信息的其他订阅号均不是粤开研究官方订阅号。

本订阅号不是粤开证券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订阅号所载内容均来自于粤开证券研究院已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本订阅号所摘录的研究报告内容经相关流程及微信信息发布审核等环节后在本订阅号内转载,本订阅号不承诺在第一时间转载相关内容,如需了解详细、完整的证券研究信息,请参见粤开证券研究院发布的完整报告,任何研究观点以粤开证券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

本订阅号旨在交流证券研究经验。本订阅号所载的全部内容只提供给订阅人做参考之用,订阅人须自行确认自己具备理解证券研究报告的专业能力,保持自身的独立判断,不应认为本订阅号的内容可以取代自己的独立判断。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并不构成对订阅人的投资建议,并非作为买卖、认购证券或其它金融工具的邀请或保证,粤开证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订阅号发布的任何内容所产生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或与此有关的其他损失承担任何责任,订阅号所提及的任何证券均可能含有重大的风险,订阅人需自行承担依据订阅号发布的任何内容进行投资决策可能产生的一切风险。

本订阅号所载内容均反映的是所摘录的研究报告的研究观点,粤开证券可以发布其他与本订阅号内容不一致或有不同结论的研究报告,亦可因使用不同的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观点和分析方法而与粤开证券其他部门、单位或附属机构在制作类似的其他材料时的观点不同或者相反。粤开证券并不承担提示本订阅号订阅人注意上述其他材料的责任,亦不对因订阅人使用本订阅号内容而导致的损失负任何责任。订阅人如需寻求投资咨询意见的,应咨询其独立投资顾问。

本订阅号所载内容的版权归粤开证券所有,粤开证券对本订阅号保留一切法律权利。订阅人对本订阅号发布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影像等)的复制、转载,均需注明粤开研究的出处,且不得对本订阅号所在内容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作者:奇霖宏观 )

奇霖宏观

经济学家

李奇霖,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中国金融40人论坛青年学者,国家金融与发展研究室特聘研究员,北京市发改委物价研究专家库成员,复旦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外聘讲师,媒体职务包括腾讯财经智库成员、新浪意见领袖、财新网专栏作家、央视特邀评论员,和讯网经济学家智库成员等,曾多次受邀参与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政策和学术研讨,政策建议多次获省部级及以上领导批示,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发表市场评论文章共百余篇,已出版的专著有《城投再来》、《透视银行理财的运行内幕》、《大资管时代》、《中小银行的危机与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