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金融科技之“笑傲江湖”

南财快评华秀萍,王元嘉2020-09-26 16:57

纵观传统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公司最近二十年来的动态变迁,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我们不妨以武侠架构为喻,近二十年来的金融江湖虽是名士风流、英雄辈出,却也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可谓门派林立、风起云涌。

先看看正式金融市场中的传统金融机构。在普惠金融政策普及之前,传统的正式金融机构走的是典型的名门正派的路线。它们成立的门槛很高,有正式的经营牌照,接受严格的政策监管,具有一定的市场垄断地位,并优先满足优质或者高端客户的需求。但同时,面对快速变化并多元化发展的普通客户以及弱势群体的市场需求,正式金融机构的应对措施并不够及时、对市场需求的反应也不甚灵敏。 

其次是从民间陆续挤入正式金融市场的金融科技巨头。起源于互联网电子商务与社交网络的支付宝与微信支付等金融科技公司,在支付、小额贷款、消费金融方面,对尚未为正规金融机构所满足的那部分市场需求异常敏锐,可谓异军突起,从游击战场一路打到了正面战场。这些出身于各大科技巨头的金融科技公司,先是不为名门正派所认可,但因武功高强且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因此顺利与名门正派化解恩怨、尽释前嫌。 

再次还有名为金融科技、实为民间金融的大多数类金融机构,比如各种网络套路贷等。他们虽然披着技术的外衣,却不能掩饰其违规与嗜血的本质,作恶多端,可谓坠入魔道,最终被监管层严格监管,陆续取缔。当然过于严格的监管政策,比如统一取缔,其实并不一定有利于非正式金融市场的规范发展,因为民间金融的蓬勃发展的根源是部分市场需求未能得到满足。宏观层面应为满足这部分市场需求的部分类金融机构提供监管沙盒的金融创新环境,允许试错与纠错,引导其逐步走向正式金融市场,变成名副其实的金融科技公司。

此文涉及的金融科技公司仅限于第二种,而将第三种类金融机构作另文讨论。有心人回首过往,稍作推敲,不难发现在传统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巨头之间的博弈与合作进程中,金融市场上存在三个结构性变迁:分别是移动支付在线上平行世界中的突然崛起与叱咤风云、传统金融与互联网小额贷款在普惠金融领域的各显神通,以及虚拟信用卡与数字消费金融的从无到有、直至进入花样年华。 

(一)移动支付时代之平行世界

   

移动支付是指在智能手机、iPad等智能终端上,通过电讯或者无线网络等通讯手段,实现账单支付、购物付款、小额交费等金融消费行为。移动支付刚刚出现的时候,移动网络、智能手机、互联网购物等尚未普及,以NFC、SIM卡支付为主的近场支付模式,只有很少数的愿意走到时代潮流前沿的客户才会选择使用。彼时的移动支付,类似于阳春白雪、曲高和寡。

但随着我国移动互联网与智能终端的发展与普及、网上购物与社交软件的传播与应用,微信、支付宝等科技企业凭借其强大的社交贸易网络、二维码技术与基于账户体系搭建起来的支付方案进入了移动支付市场,并在此良性的土壤中生根发芽,伴随着日新月异的网络时代不断茁壮成长,进入寻常百姓人家。 

自中国银联成立以后,就成为各大机构的清算中心,并共同形成了利益共赢的金融生态圈。在这个圈内,参与支付的各方利益分配已经形成一定的格局。银联通过与京东支付和美团支付合作,将他们接入银联云闪付阵容,同时支持NFC(智能手机Pay)和二维码支付;而二维码支付方案却诞生了一种特殊的利益分配模式,支付宝与微信支付等金融科技巨头则是直连银行、自主清算,移动支付平台在各个银行都设有账户,所有的资金划拨都只在银行的内部网中进行,整个支付流程中不涉及任何银行卡,同时他们需要向银行支付快捷支付渠道费,银行就此处得利。 

移动支付作为一种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在自身规模飞速增长的同时,也陆续为传统金融机构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虽然线下支付市场依旧是正式金融机构的主舞台,但在线上支付的平行世界里,金融科技公司同时扮演着创新者与颠覆者的角色。 

最终,银联选择顺应技术发展大潮流和无卡时代的发展态势,在风云变幻的移动支付江湖里,走上一条自我变革之路,不断探索自身业务的内涵和外延。它与阿里、腾讯之外的大型互联网公司及其他非银行机构结盟,引入更为市场化、互联网化的力量,比如京东金融、美团等金融科技公司,通过绑定公司的账户,形成基于银行卡账户的聚合支付账户,不断创新其产品支付体系,试图风云再起。其它商业银行也纷纷与金融科技公司及信息技术公司合作,或是推出创新的支付产品与服务,或是试图结成联盟,欲想在移动支付江湖中能占有一席之地。 

(二)小微企业贷款之谁主沉浮 

小微企业贷款的江湖,因为成本高、风险大,一直都是各路“旁门左派”招式频出、各显神通的地方。在金融科技公司出现之前,民间融资,包括各种典当行、轮会、合会、私人借贷等,一直为小微企业的信贷市场贡献着不菲的力量。但根据学术研究,这些力量有时候是一剂良药,有时却是一帖“送命”毒药。 

由于正规金融机构所依赖的传统的尽职调查要花费大量人力成本,加上风控手段比较单一,严重依赖抵押、担保与联保,因此在人力资源与风险管理等方面,无法匹配我国数千万中小微企业的贷款需求。2007年5月,阿里巴巴与建行合作推出“e贷通”,阿里巴巴会员可凭借其网络交易信用记录向建行申请贷款。从2007年6月起,阿里巴巴也与工行开始合作,为阿里巴巴和淘宝会员提供贷款服务,并联合推出“易融通”等产品。根据阿里巴巴提供的数据,从2007年到2010年,联合助贷为小企业累计提供了128亿元贷款。若将传统的国有银行比作少林或是武当,阿里巴巴则有点类似于丐帮,前者对企业自身的可抵押资产很看重,而后者却更关注基于平台网络的行为轨迹。

由于小微企业在阿里巴巴和淘宝累积的信用并不能获得银行的认可,仍需要担保、抵押或联保,所以能够通过银行审核门槛的很少,直接导致大多数互联网平台推荐的客户很难被国有银行接受。加上互联网平台企业需要的贷款数额也远低于银行愿意授予的授信额度,进一步增加了银行的审核成本。在这种背景下,阿里与银行的蜜月期很快就结束了,2010年起,阿里就踏上了自营小贷业务之路。

阿里小微企业贷款业务一方面利用阿里巴巴B2B、淘宝、支付宝等电子商务平台上客户积累的可信的交易与行为数据进行建模,并引入在线视频开启资信调查模式,另一方面通过交叉检验技术辅以第三方验证确认客户信息的真实性,从而形成比较及时与全面的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评价。在信用分析的基础上,阿里金融可以挑出其中评分最高、风险最小的那部分客户,批量发放“金额小、期限短、随借随还”的小额贷款。在海量数据的基础上,其建立了多层次的微贷风险预警和管理体系,贷前、贷中以及贷后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对企业的还款能力及还款意愿进行较为准确的评估。同时,又结合贷后监控和网络店铺或者账号关停机制,提高客户违约成本,以达到有效控制贷款风险的目的。如此,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可以闭环循环的风险控制体系。

从阿里金融的案例可以看出,利用多维度数据采集和机器学习模型分析等手段,金融科技公司可以集聚传统金融机构很难获取的大数据资源,并利用这些数据资源,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识别风险及管理风险,形成有效的风控体系,从而向一些通常无法在传统金融渠道获得贷款的相对弱势的小微企业提供小额贷款。这种依赖于大数据的风控体系,使得金融科技公司可以做到如独孤九剑式的“料敌机先”,又如东方不败手中的“趋势如电”的绣花针,威力大增。在小微企业贷款的江湖中,传统的金融机构反而很难敌得过这种绝招,颇有少林武当正派以“正招”挡“奇招”的无奈感。 

(三)虚拟信用卡与消费金融之花样年华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消费逐渐普遍化,人们对支付与贷款便捷化的需求大大提高,互联网支付与小微信贷逐渐成为主流。在此背景下,传统的商业银行在互联网支付与信贷的潮流中,根据消费信贷市场的需求,推出虚拟信用卡可谓是势在必行的创新,甚至是大势所趋。虚拟信用卡是一种运用大数据技术、并根据机器学习即时调整授信额度的数字信用卡。它可以整合移动互联网社交服务网络、商业银行信用服务与新兴互联网保险服务等多维度的数字金融服务,属于数字经济中特有的金融创新产品。 

我国诞生的第一款虚拟信用卡是2013年4月上海农商银行与阿里巴巴联合推出一款名为“信任宝”的产品。这款由正式商业银行、担保公司与金融科技巨头联合打造的产品,最终止步于试水阶段,未能通过监管审核与正式推向金融市场。同样遭遇滑铁卢的是2014年,支付宝、腾讯和中信银行宣布发行的虚拟信用卡,还没上市也被监管机构紧急叫停。 

虽然诸多联盟机构两度试水虚拟信用卡并未成功,却为互联网消费信贷行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同时也促进了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并推动监管机构调整政策迎接新产品。2014年10月,浦发银行率先推出“E-GO卡”,2015年9月,中国银行推出“中银长城e闪付卡”,终于虚拟信用卡迎来了花样年华。此后不久,数字消费金融也异军突起,2015年2月,京东推出“白条”;同年4月,支付宝推出“花呗”。虚拟信用卡和数字消费金融产品均具有“先消费,后还款”的信用消费功能。而其中,金融科技巨头们推出的“花呗”、“白条”为代表的数字消费金融产品,则面向更广阔而年轻化的客户群体。同时,没有硬件投入成本的优势,使得数字消费金融在普惠便捷性上大大领先。但就推动经济增长层面而言,职业稳定且活跃于线下的中年群体所持的白钻信用卡在消费激励上显然更胜一筹。虽然产业整体发展方向变幻莫测,但就此管中窥豹,我们不难勾勒出存在于消费金融产业的去硬件化与开放化态势及面向数字金融消费的监管变革。

虚拟信用卡的诞生,是数字经济时代中银行产业产生结构性变迁的先兆。首先,其从供给侧改变了传统信用卡的服务运作模式,可以协助传统银行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服务效率与经济效益。目前我银行正处于智能化、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可以基于以往实体卡发行所积累的庞大用户数据和风控模型来推广虚拟信用卡产品,从而不断累积数字业务经验。其次,从需求侧来看,用户出门不需要携带多张卡片。在支付环节可采用扫码支付或NFC 支付,减少了卡片被复制的风险,极大程度上提高了个体使用的便利性。再次,虚拟信用卡在互联网消费中的普及应用,不仅是第三次信息化浪潮的大势所趋,还有利于刺激消费升级,从而推动实体经济的产业转型升级,形成消费升级与产业升级的良性交互。

    

我们发现,在金融科技公司业务不断创新的挑战下,传统金融机构也开始进行战略调整,守疆护土,大力拓展数字普惠金融业务。无论是移动支付的普及,小微企业贷款的新兴还是虚拟信用卡的浪潮,其实都是在顺应科技进步更新并升级现代银行的职能。从金融服务层面来看,移动支付和虚拟信用卡使得金融交易电子化和自动化得以实现,服务支付的场景从线下逐渐转移到线上,金融交易不再受到时空或是地域的阻隔,大大加快了货币流通速度,提高了经济效率。从信用服务角度出发,阿里金融的自主信用评估帮助众多小微企业获得贷款,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银行信贷业务的缺陷,而虚拟信用卡及数字消费金融则更贴合微观个体需求,同时起到了推动消费升级和产业转型的双重作用。

最后涉及到更加宏观的监管层面,传统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公司的齐头并进使得政府机构能获得的用户收益信息来源不再仅限于银行,进一步深化了风控数据化进程。同时也促使着监管层面引导传统金融和数字金融有序融合,共同构建互利多赢的未来图景。

金融科技的发展并非竹杖芒鞋轻胜马的坦途徐行,而是在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金融机构的主要方向的当下精准地把握住了此处历史性的机遇。在这场金融江湖的论剑中,无论是银行还是金融科技,谁抓住了机遇,找准了时代的命门,谁就能获胜。但这场比试却也不是要争长竞短,你死我亡,我们更想要看到的是传统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公司在手机银行、普惠金融业务、信用卡与消费金融等领域,进行多维度合作。巨头不是一天炼成的,更不是靠垄断获胜的,思及未来发展,不妨回首历史,便可发现金融市场的历史发展方向离不开战略,离不开合作,更离不开人。银行需要做到的,便是胸怀积极态度,从未来角度思考现在的战略性投入,在与金融科技公司的过招中学习并寻求机遇,比如共建数据分析云平台与人工智能体系、优化基于大数据的实时风控技术等。这些都是近未来可视的互惠愿景。更重要的是,打破角色定位,以思考用户体验为根本。可以预见的是,数字经济中,数字货币与资产终将成为主流发展趋势,把握住方向,把握住客户,把握住即将到来的明天。 

传统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公司等在这场多方角逐里争相大处落笔,勾勒出一幅浓墨重彩的金融江湖画卷。在这个风起云涌的年代,我们不妨泡一杯茶,读一些历史资料,吃一些金融江湖的瓜,再来叙说这么一段刀光剑影的故事。 

(华秀萍:宁波诺丁汉大学商学院金融学教授、宁波诺丁汉大学-宁波保税区区块链实验室主任、宁波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王元嘉:宁波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 助理研究员)

(作者:华秀萍,王元嘉 编辑:李靖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