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奇霖:继续复苏

奇霖宏观2020-09-30 16:45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  李奇霖

执业证号:S0300517030002

粤开证券首席宏观研究员  张德礼

执业证号:S0300518110001

联系微信:zhdeli1019

9月官方PMI数据很好,无论是从制造业PMI、非制造业PMI和综合PMI这三个总指数,还是各个分项指数来看,都是这样。拖累8月制造业PMI的生产指数,9月也再次回升到今年以来的次高点,供需两端都显示经济复苏的趋势延续。

高频的生产指标,比如全国高炉开工率、汽车轮胎半钢胎开工率,在9月后一两周有些转弱。但9月总的生产,相比于8月继续好转,和制造业生产有关的指标都在回升,采购量指数从51.7提高到53.6,原材料库存指数从47.3提高到48.5,生产指数也从53.5提高到54.0。

这也容易理解。第一,统计局领导在解读8月PMI数据时称,部分企业反映受暴雨影响,原材料采购周期拉长、市场订单减少、企业生产有所回落,而洪灾已经过去,对9月生产的拖累没有了。第二,无论是内需还是外需,无论是制造业的还是非制造业的,都很强劲,自然也会带动生产。第三,9月是传统的生产旺季。

9月工业增加值同比,预计会在8月5.6%的基础上,继续抬升。原因有两点,一是去年是建国70周年,国庆大庆前不少省市限产,使得今年9月的工业生产有低基数。二是去年8月和9月的工作日分别有22天、20天,今年8月和9月的工作日分别为21天、22天,也就是说今年8月和9月,工作日数分别比去年同期少1天、多2天,工作日天数的差异会体现在同比数据上。

再来看需求端的数据。内需方面,制造业PMI新订单指数从52.0回升到52.8,非制造业PMI新订单指数从52.3回升到54.0。外需方面,制造业PMI新出口订单指数从49.1回升到50.8,非制造业PMI新出口订单指数从45.1回升到49.1。四个分项指数都有明显提高,制造业PMI新出口订单指数还是今年首次回到50这一荣枯线上,创下2018年6月以来的新高。

往后看,至少在今年年内,需求还会继续强劲:

一是8月开始,国内服务消费加快恢复。由于不方便出国旅行,国庆期间不少国内热门景点的门票已经售罄,也预示着后续月份的消费不会差;

二是欧美经济恢复的节奏,是消费快于生产,这跟中国刚好相反,9月以来欧美疫情二次复发,会扩大它们的供需缺口,这会继续拉动中国的出口;

三是基建投资,尽管面临财政资金被刚性支出挤占、缺少好的项目来对接专项债等问题,但前期密集发行的专项债,也会对后续月份的基建投资形成支撑。单月同比增速不会很高,但在经历7月和8月的连续下滑后,我们认为会转头向上。

四是制造业投资增速回升是确定的。需求好转能够改善预期,加之前8个月累计同比-8.1%,这样低的增速很难持续。

各个终端需求指标中,地产投资的不确定相对大一点,在融资收紧后市场对它的持续性也很关注。“345”融资规则出台后土地市场迅速降温,但近年新开工面积占施工面积比例在20%-25%,能够产生实物投资进而创造GDP的建安投资关键看存量项目。从领先滞后关系看,竣工周期短期不会结束,建安投资大幅下滑的概率也很小。

9月官方PMI数据,除了供需之外,还有两点值得关注。

一是价格指标走弱。4个价格相关的PMI分项指数,除制造业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从58.3上升到58.5之外,其余3个都是下滑的。这主要是因为生产比需求扩张得更快,而原油等国际大宗9月也出现降价,加之当前的工业品实际库存仍处在高位,因此产成品的销售价格走弱。

二是小型企业PMI,时隔3个月再次回到50这一荣枯线上。小型企业PMI受关注,原因是它反映了中国广大小型企业的生存情况,涉及到就业等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尤其是中小企业,是今年宏观调控的重点工作之一。前期各类纾困政策逐步见效,以及终端需求好转,都带动小型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好转。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大型、中型和小型三种规模的企业中,小型企业PMI的波动是最大的,这可能和官方PMI调查样本企业以大中型的央企、国企为主,小型企业样本占比少有关。因此,后续需要关注小型企业PMI好转的持续性,因为小型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是影响政策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总的来看,至少在今年年内,终端需求都不会太差。有了需求,生产自然也会跟上,复苏的趋势还会延续。但现在从业人员指数仍持续低于荣枯线,小型企业PMI能否持续高于荣枯线也还需要观察,各类保市场主体、稳就业的政策,短期都不宜过快退出。

声明:《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本微信订阅号发布的观点和信息仅供粤开证券的专业投资者参考,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粤开证券研究院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本订阅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您并非粤开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粤开证券不会因为关注、收到或阅读本订阅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本订阅号中所载内容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在任何情况下,粤开证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

风险提示及法律申明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法律申明:本公众订阅号为粤开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粤开证券”)研究院依法设立、运营的研究官方订阅号。目前粤开证券研究院设立“粤开研究”和“粤开新三板研究院”两个官方订阅号,其他机构或个人在微信平台以粤开证券研究院名义注册的,或含有“粤开研究”,或含有与粤开研究品牌名称等相关信息的其他订阅号均不是粤开研究官方订阅号。

本订阅号不是粤开证券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订阅号所载内容均来自于粤开证券研究院已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本订阅号所摘录的研究报告内容经相关流程及微信信息发布审核等环节后在本订阅号内转载,本订阅号不承诺在第一时间转载相关内容,如需了解详细、完整的证券研究信息,请参见粤开证券研究院发布的完整报告,任何研究观点以粤开证券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

本订阅号旨在交流证券研究经验。本订阅号所载的全部内容只提供给订阅人做参考之用,订阅人须自行确认自己具备理解证券研究报告的专业能力,保持自身的独立判断,不应认为本订阅号的内容可以取代自己的独立判断。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并不构成对订阅人的投资建议,并非作为买卖、认购证券或其它金融工具的邀请或保证,粤开证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订阅号发布的任何内容所产生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或与此有关的其他损失承担任何责任,订阅号所提及的任何证券均可能含有重大的风险,订阅人需自行承担依据订阅号发布的任何内容进行投资决策可能产生的一切风险。

本订阅号所载内容均反映的是所摘录的研究报告的研究观点,粤开证券可以发布其他与本订阅号内容不一致或有不同结论的研究报告,亦可因使用不同的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观点和分析方法而与粤开证券其他部门、单位或附属机构在制作类似的其他材料时的观点不同或者相反。粤开证券并不承担提示本订阅号订阅人注意上述其他材料的责任,亦不对因订阅人使用本订阅号内容而导致的损失负任何责任。订阅人如需寻求投资咨询意见的,应咨询其独立投资顾问。

本订阅号所载内容的版权归粤开证券所有,粤开证券对本订阅号保留一切法律权利。订阅人对本订阅号发布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影像等)的复制、转载,均需注明粤开研究的出处,且不得对本订阅号所在内容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作者:奇霖宏观 )

奇霖宏观

经济学家

李奇霖,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中国金融40人论坛青年学者,国家金融与发展研究室特聘研究员,北京市发改委物价研究专家库成员,复旦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外聘讲师,媒体职务包括腾讯财经智库成员、新浪意见领袖、财新网专栏作家、央视特邀评论员,和讯网经济学家智库成员等,曾多次受邀参与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政策和学术研讨,政策建议多次获省部级及以上领导批示,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发表市场评论文章共百余篇,已出版的专著有《城投再来》、《透视银行理财的运行内幕》、《大资管时代》、《中小银行的危机与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