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为明显的有两处:一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明确了快充的重要地位;二是公共服务领域支持新能源汽车使用方面,稍微放缓了节奏。
历时一年半有余,最新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终于获得通过。
据中国政府网信息,10月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
会议指出,“明确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在技术路线选择等方面的主体地位,更好发挥政府在标准法规制定、质量安全监管等方面作用。”
同时,“引导新能源汽车产业有序发展,推动建立全国统一市场,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
截至发稿,终版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文件尚未公开。从会议传达的内容来看,总体方向并未有显著变化。
例如,在此前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征求意见稿中便已明确提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在技术路线选择、产品产能布局等方面的主体地位,更好发挥政府在标准法规制定、质量安全监管、市场秩序维护、绿色消费引导等方面作用。”
不过,在部署实施的细则方面,仍能看出一些调整。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初步对比,较为明显的有两处:一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明确了快充的重要地位;二是公共服务领域支持新能源汽车使用方面,稍微放缓了重点区域新增公共领域车辆使用新能源汽车的节奏。
具体来看。10月9日的国常会指出,为引导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主要有四个“要”,分别是加大关键技术攻关、加强充换电等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加强新能源汽车领域国际合作以及加大对公共服务领域使用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支持。
这四项内容在此前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征求意见稿中均有提及,除了第三项的“鼓励加强新能源汽车领域国际合作”一句带过之外,另外三项中,会议内容的表述与此前的意见稿相比都有微调或调整。
其中,加大关键技术攻关方面,只有用词的微调。会议提出,要“鼓励车用操作系统、动力电池等开发创新”。
同时,支持新能源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产业深度融合,推动电动化与网联化、智能化技术互融协同发展,推进标准对接和数据共享。
而在此前的意见稿中,构建新型产业生态便是核心章节,该章节提及了支持产业链核心企业发展,提出“鼓励新能源汽车、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领域企业跨界协同”;
上述章节还提及促进关键系统创新应用,其中,加快车载操作系统开发应用、推动动力电池全价值产业链发展均是单独拎出来的“关键系统”。
而在电动化与其他技术融合发展方面,征求意见稿也在“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章节中提及,“促进新能源汽车与智慧能源、智能交通、新一代信息通信全面深度融合,构建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该章节的第四小节也提到“加强标准对接与数据共享”。
在加强充换电、加氢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调整显著,一方面提升了快充这种充电方式的地位,另一方面在规划中明确了对充电基础设施给予财政支持。
会议提出,加快形成快充为主的高速公路和城乡公共充电网络。对作为公共设施的充电桩建设给予财政支持。鼓励开展换电模式应用。
这里的显著调整是快充这一充电方式的地位。此前意见稿在此处的相关表述是,“合理布局充换电基础设施,加快形成适度超前、慢充为主、应急快充为辅的充电网络。”至于换电,仍是“鼓励开展”。
快充这一充电路径得到的业内关注在增加。此前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在社交媒体上曾表示,“感觉大部分同行都严重低估了特斯拉自建超级充电桩,蔚来自建换电站和充电体系对销售的促进……”他认为,大部分人都没搞明白特斯拉是怎么在中国市场上赢的,国内车企的新能源汽车在续航、智能、性价比三个方面都超过了特斯拉,但仍然无法改变特斯拉一骑绝尘的情况,“因为赢的原因太初级了,没那么光鲜,所以反而被忽视。”
另外值得关注的一点是,官方在产业规划中明确了将对充电桩建设给予财政支持。尽管这个方向已经在补贴政策等文件中有所表示,但此前的产业规划并未提及。
最后,在加大对公共服务领域使用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支持方面,方向不变,细节调整。会议提出,2021年起,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新增或更新公交、出租、物流配送等公共领域车辆,新能源汽车比例不低于80%。
而在此前的意见稿中,同样时间限制、同样范围内的新能源汽车比例是100%。由此可见,终版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步调上更加务实了。
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是行业内的顶层设计文件。2012年,国务院发布实施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规划及后续围绕规划制定的一系列政策,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2019年2月初,下一阶段的新规划启动制定。启动制定以来,文件进行了多轮修改,先后向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社会公众征求意见。去年12月,《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公开发布,最新产业规划进入收尾阶段。
(作者:彭苏平 编辑:张若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