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科院专家范天蓝:人是城市化问题的原因,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广州国际城市创新奖梁信,实习生何嘉瑜 2020-10-22 17:46

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是复杂的,但人不仅是问题,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9月11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他表示:“人类社会发展史是一部不断战胜各种挑战和困难的历史”。在疫情影响下,城市治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人口密度大的城市容易成为传染性疾病的高危地区,这是经济发展带来的城市化所要面临的其中一个问题。

针对城市化带来的问题以及应对措施,厦门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执行总监范天蓝博士接受了广州奖办公室(以下简称“广州奖”)的采访。采访中他表示,城市化不可避免要面临由于人口增加带来的问题,但与此同时,“人”也正是问题解决的关键。对于城市化问题,政府需要联合多学科,从多维度解决。

(范天蓝)

人物介绍:范天蓝博士是全球跨学科项目“城市健康与福祉:系统方法”在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的执行总监。他的研究领域集中于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的交叉,涵盖了复杂社会生态系统中的价值问题、多中心组织中的制度变迁问题、农村发展中生产力增长的边缘性和技术创新问题、协同生产的科学以及分形组织理论。

广州奖:按照目前城市化速度,预计未来30年间全球将有超过20亿人口涌入城市。这会产生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又会怎样影响到市民的生活?

范天蓝:流入城市的人口为城市作出了贡献,同时也制造问题。不可否认的是,到了2050年,地球上68%的人口将居住在城市。人们渴望在城市中获得更好的生活,城市也为人们提供了机会和公共服务,提升了他们的生活质量。然而:城市只占陆地面积的2%,却消耗了全球自然资源的75%和能源的三分之二;城市GDP占全球GDP的80%,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70%。

由此可见,城市产生的生态足迹十分大,即维持城市人口所需消耗的环境容量(以可再生资源的消耗量来衡量,如水,生物量,能源,建筑材料)也很大。

有限资源和日益增长的人口之间的矛盾日益扩大,却要求城市变得更安全、更健康、更平等以及更可持续,这其实十分具有挑战性。因为缺少流动性的城市生活方式使得这种矛盾事实上在加剧,传染病和其他所谓的非传染性疾病的风险也在增加。

广州奖:这些问题涉及到许多社会职能与科学领域,单凭某一学科无法解决所有的问题。政府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整合各方面的资源?

范天蓝: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是复杂的,但人不仅仅是问题,他们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改善城市公共卫生状况的关键因素,是要利用人的创造性、革新性和适应能力,结合强有力的治理和支持技术。

2018年,一批来自不同城市不同学科的专家齐聚一堂,发表了《厦门行动号召》。在此期间,他们制定了一套有助于创建智慧城市系统治理的原则:

1. 领导力

2. 包容性

3. 跨部门性

4. 以健康与福祉作为绩效指标

5. 共担投资的风险、成本和收益

6. 预防措施:不仅解决问题,更要预防问题

所以,最重要的是共同思考与合作,在城市层面凝聚集体智慧。

广州奖:新冠疫情的暴发,让人口密度大的城市容易成为传染性疾病的高危地区。世界各地的城市应该加强哪些方面的建设来应对城市公共卫生的风险?

范天蓝:新冠肺炎已成为全球卫生紧急事件,各城市必须尽快激活卫生体系部门,尽早做出反应。人口密度也不一定是传染病传播的唯一风险增加因素。人们的出行方式和与他人接触的频率也非常重要。

新冠肺炎确实是对城市的医疗体系的一次考验,但卫生体系部门的建设只是解决方案的其中一环。在城市生活还有不少公共卫生风险,这些威胁来自于不健康的饮食、住房、交通、暴露于室内外的空气污染,以及噪音和光污染。公共场合和公园,以及交通运输系统的规划方式,也会影响城市中人们的健康。因此,城市生活和规划的各个方面都要考虑到对市民身心健康的影响。

广州奖:广州奖是分享城市发展创新经验的平台,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和广州奖可以为城市创新治理做些什么?

范天蓝:城市环境研究所积累了大量关于城市土地、水和空气污染以及城市绿化和城市微生物群落方面的知识。我们可以定期与城市决策者和其他城市利益相关者分享交流,例如,可以建立一个知识沟通交流平台,让科学家可以与城市规划者和决策者会面,讨论城市共同面临的健康问题。知识是创新的关键。但知识如果不交流、不发展、不付诸实践,就毫无价值。

广州奖:在城市治理方面,你认为未来会有哪些新的趋势?

范天蓝:越来越多的人把城市当作复杂的生命系统来研究。城市的发展和行为都是复杂的,这意味着,在科学的角度,城市系统是部分可理解、部分可预测和部分可规划的。城市治理的未来将更加智能化,智慧城市的系统治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技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手段来设计,同时也可以通过与汇聚对城市创新的思考来实现。只要共同携手,人们可以更好地为共同利益而思考和行动,而不单是为个人利益。只要互相协作,我们还可以“战胜”病毒,还可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作者:梁信,实习生何嘉瑜 )

梁信

生活家记者

关注全球艺术、时尚、奢侈品品牌、拍卖市场等领域动态。欢迎交流,工作邮箱:liangxin@21jing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