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中国第四大城市群?

金融不知道2020-10-26 21:37

一、区域风向:谁是中国第四大城市群?

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会议指出:突出重庆、成都两个中心城市的协同作用,注重体现区域优势和特色,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1.全国发展的第四增长极

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是世界经济发展格局变化与中国改革开放释放出来的巨大活力相结合的产物。长三角、大湾区、京津翼作为对接世界经济的大舞台,已经成长为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巨擎,是毋庸置疑的中国三大世界级城市群。除此之外,成渝双城经济圈正在发挥着“1+1>2”的力量,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第四增长极。

根据恒大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城市群发展潜力排名》,成渝城市群发展潜力全国排名第四。相较于发展相对成熟的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与京津冀、长江中游、等城市群处于快速发育期。

图1:2019年中国城市群发展潜力排名

2.角色升级,未来任重道远

本次会议中成渝双城经济圈则被定位为“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与今年1月会议“致力成为内陆开放战略高地,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概念相比,成渝双城经济圈被赋予新的重任与期望。从“西部地区”到“全国风向标”的角色转换升级,标志着成渝经济圈开始向三大城市群看齐。因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未来的发展方向有:

(1)提升成渝地区圈产业布局层次感。虽然成渝地区正在成为中国经济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但如果对标长三角城市群,成渝地区经济圈和城市群的发展的层次感不是很理想。成都和重庆经济发展突出、二城独大现象严重。相比之下,长三角城市群形成了以上海为核心,其他城市部分区域通过产业承接整体呈现高、中、低级水平区域的良好衔接层次顺序,形成了中心化+区域化经济发展的模式。

(2)提升未来国际经济循环的深度和广度。成渝都市圈在国际经济循环的深度和广度上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还有非常大的差距。成渝地区区域本身的交通物流、配套能力、产业基础等方面不够完善。需结合自身在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业、新经济等产业已经形成的发展优势,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牢牢占据产业微笑曲线的两端,提高参与全球竞争的实力。

成渝地区也是国家战略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承载了包括双城经济圈、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一系列国家战略。同时,成渝地区的两大核心城市成都、重庆还在西部大开发和西部陆海新通道这两大国家战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战略地位十分突出,未来极具发展潜力。

二、经济关注:前三季度GDP出炉,增速由负转正

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20年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数据。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722786亿元,同比增长0.7%。

1.多项数据由负转正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我国经济前三个季度稳步改善,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长3.2%,三季度增长4.9%,前三季度经济增速由负转正。

图2:GDP同比增长速度(%)

除了GDP增速由负转正,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前三季度详细数据中,也出现了多个“首次”,显示出中国经济运行的持续稳定恢复。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3324亿元,同比下降7.2%,降幅比上半年收窄4.2个百分点;其中三季度增长0.9%,季度增速年内首次转正。

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436530亿元,同比增长0.8%,增速年内首次由负转正,上半年为下降3.1%。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0.2%,增速年内首次由负转正,上半年为下降2.7%;制造业投资下降6.5%,降幅比上半年收窄5.2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5.6%,增速比上半年提高3.7个百分点。

货物进出口总额231151亿元,同比增长0.7%,增速年内首次由负转正。

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81元,同比名义增长3.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0.6%,年内首次转正,上半年为下降1.3%。

2.中国将是2020唯一增长大国,经济长期向好

国内疫情防控得力,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加快,企业生产加快,服务业逐步复苏,使得中国经济持续恢复,领先全球。若四季度当季同比增速为5.5%-6.5%,则全年GDP增速可达2.1%-2.3%(数据来源:新浪财经)。据IMF《世界经济展望》10月最新预测,中国将是2020年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国家。

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从需求看,我国拥有包括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在内的14亿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不断升级的商品需求和日益多元化的服务需求将持续释放,国内市场的总体规模将加速扩大,巨大的内需潜力将转化为经济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今年前三季度整体经济呈现出了持续稳定恢复的态势,但是出现好转趋势的同时,境外的疫情形势仍然比较严峻,国际环境不稳定、不确定性仍然客观存在,国内有效需求仍然不足,地区、行业、企业的恢复还不均衡,经济持续向好的基础还需要进一步巩固。

三、投资视角:私募基金“大丰收”,三大策略收益超20%

随着A股的持续回暖,熬过疫情寒冬的私募基金,终于踏上了一轮发展的“快车道”。总体来看,前三季度A股整体表现不错,截至9月30日收盘,上证指数前三季度收涨5.51%,受益于成长股的绝佳表现,创业板指与中小板指前三季度更是大涨43.19%与30.75%。港股依旧处于颓势,前三季度恒生指数收跌16.78%(数据来源:私募排排网)。

图3:部分股市涨跌幅

1.私募九大策略全部正收益,三大策略收益超20%

截至三季度末,私募九大策略全部实现正收益。其中,宏观、股票、管理期货三大策略收益均超过20%,实现“大丰收”行情。从整体业绩来看,截至9月底,纳入私募排排网统计排名的15469只对冲基金今年以来的平均收益率为19.70%,在同期沪深300指数涨幅为11.98%的情况下,私募基金年内平均收益继续超越大盘,其中13370只基金前三季度收益为正,正收益私募占比高达86.43%(数据来源:私募排排网)。

图4:八大策略私募基金前三季度平均收益率(%)

2.头部私募吸金效应明显

规模往往是业绩的杀手,但今年大规模私募的业绩却明显好于小规模。作为市场的佼佼者,大型私募今年的业绩相当亮眼。50-100亿区间规模私募今年以来平均收益高达28.14%,在不同规模中排名居首;而10亿以下规模私募则以21.99%的平均收益排名垫底(数据来源:搜狐财经)。

图5:不同规模私募管理人业绩

在私募基金规模突破15万亿、行业继续扩张以及股票市场不断走向成熟的大背景下,数量诸多的成长型中小私募,一方面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竞争更加激烈、甚至募资艰难。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5月底,管理基金规模在1-5亿元的私募有4564家,占比高达18.56%,管理基金规模在0.5-1亿元的有2387家,占比达9.71%,即5000万-5亿规模的私募数量接近7000家,成长型的中小私募数量庞大。由于管理成本和租金费用的不断上升,管理规模低于1亿元的私募基金,普遍压力大。作为成长型私募,要想不被市场淘汰,就要做出业绩,不进则退。

四、市场热点:信托产品收益率持续下跌,房地产信托入冬

今年以来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集合信托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加速下行,短期内很难出现明显反弹。在此背景下,金融类信托募集规模逆势增长,占比升至近五成。

1.9月信托产品量价齐跌,金融类信托渐成主力

据用益信托的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9月共发行信托产品1813只,规模总计2034.08亿元,平均年化收益率6.69%;相比8月份共发行2309只,规模总计2204.54亿元,平均年化收益率6.83%,不管是发行数量、发行规模,还是平均收益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今年以来,集合信托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呈现持续下行态势,目前已经连续两个月低于7%。在一季度,集合信托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便跌破了8%关口,三季度集合信托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更是逐月下降,分别为7.05%、6.81%和6.67%。并且高收益产品数量占比大幅下降,而低预期收益率产品数量占比增长较为明显(数据来源:用益信托)。

图6:不同收益率产品数量占比情况(截至9月30日)

严监管环境叠加赚钱效应,标品信托发展迅猛,金融类产品或将成为集合信托规模增长的重要支撑。用益信托数据显示,9月集合信托产品成立规模大幅减少,共成立1634只,环比减少6.16%,成立规模为1403.67亿元,环比减少13.14%。不过,同期金融类信托募集资金640.54亿元,环比增加4.94%,规模占比为45.63%,环比提高了7.86个百分点。

2.房地产信托发行跌入冰点

此前,住建部、央行召开重点房企座谈会,落实“三四五”新规,即3道红线、4类房企、5%的负债增幅间隔,控制过度利用杠杆、融资规模过大的房企。受房企融资“三四五新规”的影响,房地产信托的融资规模骤然收紧。9月份,房地产信托的发行数量降至360个,发行规模降至634.21亿元,平均年化收益率降至7.27%。

图7:2020三季度房地产信托发行情况

到了国庆、中秋双节期间,虽然信托产品整体募集规模上涨,但房地产信托发行量却大幅下跌。10月1日至13日将近半个月时间,房地产信托仅发行了16款,发行规模只有55.79亿元(数据来源:新浪财经)。进入下半年,信托行业在监管要求下大力压降融资类信托产品的规模,标品信托成为信托公司布局的重点。受房企融资“三四五新规”的影响,房地产信托发行完全跌入冰点。

(作者:金融不知道 )

金融不知道

财经领域

财经观察,时事分析,观点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