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锦绣”,通过丹寨旅游小镇这个案例,聚焦锦绣在贵州的八年走访,在非遗活化与产业化的剖析中,重新审视锦绣走访过的非遗项目。
过去八年,“锦绣·非遗”走访报道了全国18个省份的60多个非遗项目,其中绝大多数非遗项目地处贫困县,而贵州是锦绣走访项目最多的省份。
与这么多贫困县的非遗传承人交流后,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深感非遗传承困顿之一来源于需求端的脱节。没有市场需求的非遗项目,不仅无法给项目提供更好的保护,亦无法让其传承者获得体面的生活。
值得欣慰的是,各级政府越来越注意到非遗与旅游产业融合,冀望通过产业化思路对非遗项目进行活化,以期更好保护与传承非遗项目。因此,今年10月,国家文旅部非遗司指导、中国非遗保护协会联合贵州省文旅厅在贵州举办“中国丹寨非遗周”,旨在推动中国非遗保护传承工作,让更多非遗走进景区,促进非遗和旅游深度融合。
丹寨旅游小镇是非遗+旅游+扶贫的优秀案例,这里见证了非遗赋能旅游以及在产业化助力下非遗联手旅游拉动当地脱贫的力量。本期“锦绣”专版,就从这个案例开始,聚焦贵州八年走访,在非遗活化与产业化问题的剖析中,重新审视走访过的非遗项目。
H5丨锦绣非遗数字博物馆(左)于近期上线,右图为贵州篇截图
旅游小镇主题是非遗
10月17日清晨,贵州丹寨,寒雨绵绵。张小平拎着工具包上了山,他的工作是检测小镇上最高的一座桥——玻璃栈道的安全。这样一份工作,每个月可为张小平带来5000元工资收入。“跟我在外地打工差不多”,张小平颇为满意地表示。除了不再需要背井离乡去打工,因为本地生活成本低很多,身为贫困户的张小平,家里也不再像此前那么捉襟见肘。
跟他一样,很多来自丹寨村落的年轻人这几年陆续在丹寨找到了工作,他们中相当一部分岗位是在同一个地方——丹寨万达旅游小镇。
小镇是万达集团包县帮扶的产物,以本地非遗为主题,建筑体现本地苗侗文化,经营业态中非遗产品占比超过70%。邀请丹寨县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落户,周周举办非遗文化主题活动,让这个旅游小镇颇具特色。
丹寨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岑如刚告诉记者,丹寨旅游小镇自2017年开业至今累计接待人流量1900多万人次,带动全县旅游综合收入超过120亿元,创造了2000多个就业岗位,其中贫困户就业者781人,还直接带动6407名、间接带动12932名丹寨贫困人口增收,有力助推了丹寨县脱贫攻坚。
丹寨旅游小镇像个花火,点燃了丹寨政府和百姓的智慧,全县集中力量让资源围绕旅游转,在有条件的村寨成立村级旅游公司,以村两委作为组织者和开发主体,村民以房屋、土地、山林等闲置资源入股组建村级旅游公司,使农户组成有一定经济关系的联合体,积极推进村寨的“旅游化改造”。
从非遗资源到非遗产品
依托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产业扶贫是丹寨走出贫困的重要途径。在支援扶贫的企业帮助下,丹寨人民利用当地的非遗资源优势,走出了非遗产业化的道路。
蜡染是苗族传统技艺,也是国家级非遗项目。贵州省培育该产业四十余年,但产业状况有明显好转,却是因为这座旅游小镇带动了蜡染手工产品销售,众多拥有蜡染技艺的当地人也由此得以摆脱贫困。
记者在贵州丹寨蜡染合作社见到杨花时,她正飞快踩着缝纫机缝制一条蜡染带子。在周围一众中老年纪的苗族妈妈里,杨花像个高中生般稚嫩的面庞很醒目。杨花说她已经有25岁了,是位年轻的妈妈。此前杨花和丈夫一起在广东打工,如今为要照顾年幼的孩子,她选择在家操持家务,闲暇时来合作社帮忙制作蜡染衣物。
合作社不仅有完整的蜡染用具,还有先进的缝纫机,还给提供一日三餐,大家聊着天干着活儿更有意思些。
杨花与合作社是松散的合作模式,只是农闲时参与制作。“做得多挣得多,我现在每个月只能挣一两千元”,杨花说由于要照顾幼儿,她一般只能在合作社工作五六个小时。而一般来说在合作社工作一整天,收入也能翻番。虽然自己收入不算高,杨花却表示感激,感激能有机会在家门口用手艺补贴家用。
除了苗族蜡染技艺,丹寨共拥有7项国家级、24项省级、100余项州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丹寨很多非遗项目有希望借着当地旅游带动产业开发,而当地政府也有意识往这方面努力,多做文章,比如苗医苗药、苗族银饰锻制、皮纸制作、鸟笼制作加工等非遗项目均尝试产业化。另外,丹寨还扶持发展壮大全县蓝莓、中药材、茶叶等产业。
国家级非遗项目:皮纸制作技艺
贵州省级非遗项目:鸟笼制作技艺
非遗工坊带动稳定就业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非遗等相关产业的发展,采用“技术农民转产业老板、资源农民转产业股东”方式,让有资源的农民以土地或资金入股企业或合作社的形式变为股东,并建立土地流转费梯级增长机制,在入股获得红利的同时,确保入股农户收入稳定,保障群众持续增收。
比如,卡拉村在丹寨旅游小镇的拉动下,注册成立健勇远产业扶贫专业合作社,开发鸟笼加工、云上花谷和蓝莓种植等,现已形成集农耕体验、摄影观光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实体,累计实现村集体经济38万元,全村贫困户50户174人均享分红。
像杨花这样的贫困户,通过非遗技艺脱贫的数量不少。丹寨县政府提供的数据显示,16家非遗扶贫工坊带动3000余人稳定就业,销售收入1.1亿余元。贵州丹寨宁航蜡染有限公司现有从业人员200多人,建档立卡贫困户人数为18人,2019年营销额为920余万元;贵州杨芳蜡染有限责任公司目前社员有300余名,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5人,2019年营销额为 123万元;丹寨县石桥黔山古法造纸专业合作社建档立卡贫困户人数48人,直接带动当地就业人数180余人,间接带动产业链就业人数300余人,2019年营销额为538万元;丹寨县国春银饰有限责任公司在职员工4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3人,2019年销售收入超过4000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国春银饰不仅直接聘用贫困户员工,还在职业技术学院特设了文彩系,招收贫困家庭的孩子进校园学习银饰的锻制工艺,将古老的苗族银饰锻制手艺在校园里传承。
16岁的王文石就是今年新入学的学生。王文石是杨武镇洋浪村贫困建档立卡户子女,学费和住宿费都免,每个月仅需付360元生活费。他期待着自己学成后能靠手艺挣钱,据他所知做银饰手艺每月有两三千元收入,“我能挣1000元就很开心了”,王文石腼腆地笑道。
据文彩系老师蒙春萍透露,今年是第一次招文彩系学生,第一批学生有75人,几乎都是当地贫困户子女。
同时,丹寨旅游小镇是贵州非遗产业发展的展示窗口,也是非遗活化的绝佳样本。
“丹寨小镇是贵州非遗的一个集中展示区。在丹寨小镇举办非遗周活动,是非遗进景区的一次成功探索,是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的一次生动实践。”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王晓峰表示,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是以当代生产生活为中心的文化实践,让传统工艺、传统设计通过再现、再造、再生,走进现代生活,融入现代旅游,才能真正实现保护的价值,实现双赢。他指出,随着旅游业的强劲发展,越来越多群众参与到旅游中,以旅游方式频繁走进文化景区和文化场所,参与非遗传承和文化传播,旅游需求正在从“看热闹”向“看门道”转变。
(如有任何问题或建议,请联系 jinxiu@21jingji.com)
(作者:高江虹 )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