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全会精神学习笔记之一丨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学习笔记张立伟 2020-10-30 14:18

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北京闭幕。全会提出,在“十四五”时期,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到二〇三五年,则要基本实现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讲话时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特区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上都要交出优异答卷。

党的十九大就已经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此前,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中国在过去一段时间内主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推动经济增长。 

现在,中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今年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党的十九大要求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就需要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其中,在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以及创新成为重要的推动力后,人的全面发展就包含了更多意义。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以共产主义理论为基础,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思想。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人的发展条件与人的发展内容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从一般意义看,“人的全面发展”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包括人的个性、能力和知识的协调发展,人的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精神素质的共同提高,政治权利、经济权利和其他社会权利的充分体现。从特殊意义看,人的本质不是某一方面的社会关系,而是所处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的丰富性、全面性决定着人的本质的丰富性、全面性,人的社会关系实现全面发展,人自然就会实现全面发展。在进入新时代后,推动五个文明建设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当前,中国互联网流行“内卷化”一词,它原本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人们对此问题的关注,或许是因为中国正处于由粗放式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过渡阶段。而打破所谓“内卷化”就需要人的创造力,也就是进入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利用人的能动性与创造性打破发展的边界,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人的全面发展以及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应该成为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主要目标,而物质文明建设领域的高质量发展更是需要高素质的具有能动性与创造力的人,也就是说,人的全面发展所激发出的能动性与创造性是中国摆脱中等收入陷阱,避免“内卷化”的巨大力量。 

人的全面发展首先体现在教育上的全面发展,需要从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孩子。人的全面发展也需要差别化与个性化的教育,就如任正非所说,“一二一,齐步走,同质化就缺少活力,就不易产生天才。世界有一个乔布斯就改变了移动互联网。差异化就容易产生尖子,政策要支持少数人因材施教”。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推动终身教育,使人民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智能时代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通过时时补充学习保持自身能够拥有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更多的精神文化产品,创造更加多元的包容的自由的社会空间与政策环境,让人们释放想象力与创造力,要通过体制机制改革为人们提供更多高质量的文化产品供给。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分不开,中国必须通过改革以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并在此过程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作者:张立伟 编辑:洪晓文)

张立伟

首席评论员

21世纪经济报道首席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