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人口红利进阶:从“工程师红利”到未来的“科学家红利”

王帆2020-11-03 05:00

未来,深圳或许还将迎来“科学家红利”,构筑更高的城市竞争力壁垒。

11月1日,深圳迎来了一个城市专属节日——“人才日”。

2017年实施的《深圳经济特区人才工作条例》确定每年的11月1日为“深圳人才日”,努力营造全社会尊才爱才敬才的氛围,这也是全国设立的首个法定“人才日”。

今年的“人才日”,深圳举办了首届全球创新人才论坛,全市主政官员齐聚,进一步向全球发出“深爱人才、圳等您来”的邀约。

在各项层出不穷的人才政策之外,深圳以设立“人才日”的方式,让人才格外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求才诚意。

过去的40年间,深圳常住人口增加了大约40倍,特区的高速发展离不开“人口红利”的支撑。

深圳的人才规模从1980年仅有两名技术员,增加到当前超过600万的人才总量,其中科技大军人数超过200万,这也被视作“工程师红利”的一个缩影。

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在论坛致辞中表示,深圳经济特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走过的40年,既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史,也是一部精彩纷呈的人才奋斗史。深圳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秉持更加开放的人才理念,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推进更加开放的人才合作,以开放之“广”、胸怀之“宽”,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延揽天下英才。

伴随着深圳下一步将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以及整座城市在科创方面朝着更加源头、前沿的方向布局,未来,深圳或许还将迎来“科学家红利”,构筑更高的城市竞争力壁垒。

作为一线城市,深圳堪称“放下身段”,率先开启了高标准争夺人才的先河。郑迪坤 摄

吸引人才“软硬兼施”

作为一线城市,深圳堪称“放下身段”,率先开启了高标准争夺人才的先河。

2015年1月1日,深圳开始执行《人才安居办法》,对落户大学毕业生发放租房补贴,标准为本科6000元/人、硕士9000元/人、博士12000元/人。

2016年,深圳大幅提高了补贴标准,增加为本科15000元/人、硕士25000元/人、博士30000元/人。对人才落户也进一步放低了要求,纯学历型人才落户门槛放宽至大专及以上,对人才入户量不设指标数量上限。

对于创业型人才,深圳更是称得上友好。2017年,深圳曾成立人才创新创业基金,基金规模为80亿元,投资对象主要为符合深圳市、区政府人才主管部门认定标准的人才创新创业的企业。而这,只是深圳诸多创业资助的形式之一。

在11月1日的全球创新人才论坛上,深圳云天励飞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宁是演讲者之一。他在会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深圳是最适合海归创业的城市,没有之一。我过去经常这样讲,我相信未来依然如此。”

陈宁曾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500万元的启动资金也好,1000万元的创业奖励也好,它可以吸引很多团队,但这个团队能不能健康地由小变大,更多需要的是城市的软环境,这不仅包括技术方面,更包括体制方面。

如果说,可见的补贴、资助、奖励创造的是“硬环境”,需要长期培育的氛围、文化、制度或许更是深圳值得称道和借鉴的“软环境”。

前海随身宝(深圳)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郭玮强是一位香港籍青年,他表示,“深爱人才”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政府从方方面面打造适合人才发展的环境,既包括硬件配套的支持,也包括本地开放包容的文化。

今年11月1日,《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正式实施,这是全国首部覆盖科技创新全生态链的地方性法规,首次以立法赋予科技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首个确立公司“同股不同权”制度,首创了政府主导的重大技术攻关制度等。

深圳一位科研机构人士认为,赋予科技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调动了作为生产力要素最重要的劳动者也就是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将极大推动科研院所或者大学等研究机构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

另一位医疗投资人则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他一看到关于“同股不同权”的消息时,马上转发给了身边一些朋友,有的人在国外,正在决定回国创业的落地城市,类似这样的政策有可能会成为影响他们决策的因素。

全球揽才背后的制度探索

从国内城市近几年的人才争夺战来看,各地基本都未脱离深圳的“范式”——提供宽松落户、发放补贴或奖励、给予其他便利等,更进一步,则是打造更适合人才发展的综合环境,尤其是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施展能力的空间。

在人才工作中如何更进一步?一方面,深圳面临着来自于各大城市的人才争夺竞争,另一方面,国家也给深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久前,中办、国办印发的《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就提出,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引才用才制度。

具体措施包括,按程序赋予深圳外国高端人才确认函权限,探索优化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和工作类居留许可审批流程。支持探索制定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认定标准,为符合条件的外籍人员办理R字签证和提供出入境便利。为符合条件的外籍高层次人才申请永久居留提供便利。支持探索建立高度便利化的境外专业人才执业制度,放宽境外人员(不包括医疗卫生人员)参加各类职业资格考试的限制。

产业界人士对于深圳吸引国际人才的必要性颇有感触,而这需要的恰恰是制度层面的探索与突破。

星河产业集团常务副总裁阎镜予曾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是代表中国参与国际化竞争的,这样来看,深圳差的是什么?国际化。怎样吸引更多的国际化企业、人才来到深圳?这需要营造一种制度环境,包括通关、税收、信息管控等方面。深圳作为先行示范区,可能更多的不再是示范经济发展,而是示范制度改革。”

11月1日,在深圳召开的企业家座谈会上,大族激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云峰在发言中提出了一个具体的建议,重大科技课题采用全球招标。

高云峰表示,采用全球招标,当深圳信誉做出来之后,全球优秀企业在深圳落地产业化,可以辐射深圳的产业链。这样一方面解决招商问题,另一方面解决经费,而且还能解决学术上落地难的问题。如果深圳在全国试行,将能从全球吸引一批人才到深圳。

从城市的发展阶段来看,擅长将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深圳,正在加大基础研究领域的布局,客观上对国际人才尤其是顶尖科研人才的需求更加旺盛。

截至2020年6月底,深圳已拥有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创新载体累计2600家;全市目前有高层次人才总数超1.7万,全职院士50人。

“人才是第一资源,要走出一条培养中国研究型人才的道路,从人口红利到工程师红利,到科学家红利。”AI领域顶尖学者、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理事长沈向洋在上述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上如是说。

(作者:王帆 编辑:李博)

王帆

政经版记者

关注教育、人口、城市竞争力,深耕深圳及粤港澳大湾区区域政经新闻。欢迎交流,个人微信:wangfan259420